旁边的士兵听到这话,心中震撼。
虽无多少学识,但哪听不出李武言语中的深意?
一个秀才,在他眼中竟毫无分量,更别提整个读书人群体。
特别是那句“扫扫这间屋子”,令人不寒而栗。
士兵头皮发麻,急忙想询问李武的身份。
然而李武抢先下令:
“将这公然阻挠军务且不知悔改的书生拖出去斩首。”
话音刚落,书生顿时慌了神。
终于意识到李武绝非寻常道士。
不敢直视李武,退后半步道:“我乃秀才,功名在身,你怎敢动我?”
李武本无意真的杀害此人,只是对此人毫不在意。
但对方步步紧逼,态度愈发傲慢。
这让李武十分不满。
读书人难道就能如此跋扈?
读书人难道就能看不起百姓?
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处死此人,以儆效尤。
“大人,他有功名在身,此事需上报请示才是……”
士兵为难开口,毕竟杀秀才须先革除功名,未经上级同意,难以执行。
“请示?”
李武似笑非笑,“你只管动手,无人敢责怪于你。”
士兵依旧迟疑,正欲询问李武身份。
城楼上守卫的数千明军整齐下楼,迅速列阵后齐齐单膝跪于李武身前。领头将领高呼:“国师大人,我军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出战!”此言一出,北门外的农夫、书生及众人都惊愕不已。
李武平静言道:“区区一介书生,我亦可轻易取其性命。”话毕,他眼中闪过寒光,飞剑瞬间斩落欲求饶的书生首级。
众人目睹这一幕,震惊于李武的传说身份。待他示意收敛尸身时,人们才回过神来。身旁士兵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跪拜认错,随后农夫亦紧随其后。
李武微笑安抚众人:“诸位无需多礼。”此刻的他与先前冷峻模样截然不同,神情亲切,令人如沐暖阳。百姓虽被他的威仪所摄,却仍感安心,最终缓缓起身。
李武目睹眼前一幕,微微皱眉,心中略感无奈。
对敌须冷峻如寒冬霜雪,绝不可存半分怜悯;于己方,则应温润似春日暖风,尤其对肩负大明基业的百姓更当如此。借用后世伟人之言,李武渴望与民亲近,但古代与现代毕竟存在差异。自答应成为朱元璋的国师起,昔日街头摆摊算命的李武已悄然远去。
他轻叹一声,摇摇头,转向农夫与守城士兵说道:“李某恕你们无罪。”随即挥手示意大同城守将打开城门。他施展御风之术率先冲出,身后数千骑兵紧随其后。
待李武离去,城内才有人缓缓站起。农夫惊叹:“我以为国师该像太祖那般威严,不曾想竟这般年轻。”士兵附和:“是啊,毫无架子,也不轻视我们这些小卒。”
忽然,有人低头啐了一口,愤然道:“此人罪有应得,竟敢辱骂李先生!”农夫也踢了那人一脚,怒斥:“死不足惜!他竟说出连不反抗都能被外族重用的混账话,真是汉奸走狗!”
……
蒙古各部节节败退,大同城内四五千将士随李武出击,展开一场激烈的围剿。守将策马追上李武,兴奋高呼:“敌军连营地都不顾,仓皇撤退,全赖李先生神威!”李武平静回应:“他们未及带走之物,本就是抢夺百姓所得,让他们狼狈逃窜不足为奇。”守将激动道:“话虽如此,但末将依然欣喜。原以为坚守大同已是天佑,岂料国师一到,形势逆转!”李武淡然道:“此刻莫要得意,待全歼敌军再庆祝。”
……
另一方向,数十里外,马哈木率十万大军急行北撤,力求尽快逃离大明地界,返回草原。途中甚至抛弃大量辎重,全军轻装疾进。队伍最前方,马哈木神色凝重,目光坚定。
马哈木带着几名副将策马前行,身旁一名副将气喘吁吁地问道:“大汗,您觉得坤帖木儿还能支撑多久?”
马哈木沉思片刻,答道:“大概两三天吧,但坤帖木儿绝不会轻易放弃,也许会硬撑到五六天。”
副将低声嘀咕:“我看明天一早他们就会溃败撤退。”
马哈木摇头道:“不会这么简单,坤帖木儿可不是无能之辈。”
正说着,一名骑兵飞驰而来,高呼:“大汗!有消息传来!”
马哈木心中一紧,放缓马速,急切地询问:“是大同那边的情报吗?”
骑兵用力点头:“没错!”
话音未落,骑兵突然神情惊恐,握着武器的手竟微微颤抖。
马哈木眉头紧锁,追问:“发生什么事了?”
骑兵吞吐道:“坤帖木儿他们已经开始撤退了……”
此言一出,马哈木和周围的副将全都震惊不已。
撤退?!
这太出乎意料了。坤帖木儿即便再不堪,也不至于如此仓促撤军。
*
马哈木立刻追问道:“难道是朱棣的援军到了?”
骑兵摇摇头,详细讲述道:“李武只是挥了挥手,十万把铁剑凭空飞起,瞬间就击杀了数千名士兵。”
马哈木听得目瞪口呆。他知道李武实力超凡,却没想到竟强大到这种程度。一个念头闪过,数千人便化为尘埃。
“大汗,我们现在怎么办?”副将一脸慌乱。
马哈木也神色凝重,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果断下令:“让全军丢弃所有不必要的装备,只保留一件武器和足够的粮食,全力向大明边境撤离!务必在坤帖木儿彻底崩溃前冲出边境!”
马哈木此刻只觉荒唐至极。
竟曾在撤退前还想趁机劫掠。
回想起来,恨不得掌掴自己。
若真如此行事,恐怕难以脱身于大明。
李武绝不会放过他们……
第147章乘胜追击!(求订阅)
马哈木闻大同之讯,急赴战场。
甚至令将士卸甲,只为加速逃离。
实则狼狈至极。
虽丢盔弃甲看似丢脸,
但因贪婪欲攻北京城的坤帖木儿,
亦遭重创,溃不成军。
他们损失的不只是尊严,更是性命!
身后五千明军尚且次要,
李武御剑而来才最致命。
宛如修罗再现,令人胆寒。
未动分毫,已屠戮无数敌军。
此刻,
坤帖木儿近乎疯狂。
怒斥属下:
“畏兀儿等部何在?竟抛下本汗先行!”
“待归草原,必严惩尔等!”
先前信誓旦旦欲与明军决战者,
如今见李武孤立,妄图将其除掉。
谁料表面忠诚,背地却欲设计陷害!
此等背叛令坤帖木儿怒不可遏。
副将策马跟随。
面色凝重。
高呼:
“大汗!明军行踪诡异,难以摆脱!”
坤帖木儿闻言,愈发阴沉。
“汉人不习骑射,怎可能追及?”
副将焦虑回应:
“此事蹊跷,或与李武有关……”
话音未落,
天际闪过一道黑影。
正是李武!
坤帖木儿目睹其逼近,
如遭雷击,浑身战栗。
“他如何飞翔?怎速如此?”
“世间怎会有此等奇人?”
满心恐惧,遍体生寒。
坤帖木儿满心疑惑不解。
大明怎会出现如神只般的李武?
他深感困惑,为何蒙古未能孕育出这般人物?
这岂非不公?但战场本无公平可言。
天际间,李武急驰至蒙古诸部大军前,转身缓缓倒飞。
轻抬右手,无数飞剑应声而出,自四方呼啸袭来。
“救命!”
“这些剑又来了!”
“我投降!别杀我!”
绝望的呼喊响彻战场,蒙古诸部陷入彻底混乱。
士兵相互践踏,有人朝李武叩首求饶。
然而下一瞬,飞剑依旧无情斩落他们的头颅。
高空之上,李武冷眼旁观,无丝毫怜悯。
他们**大明百姓时何曾留情?
“今日必诛尔等!”
李武冷笑一声,操控飞剑肆意屠戮。
蒙古一方并非束手待毙,不断有人试图以箭矢将其击落。
可惜,在羽化之术护佑下,箭矢全然无效。
即便如此,李武仍皱眉不满,嫌杀敌速度太慢。
十万飞剑难以精准掌控,只能粗略引导方向。
多数剑招皆落空,他喃喃自语:“如此下去,恐让他们逃脱。”
随后思索其他破敌之策,首先想到搬山术。
若能召来大山压顶,自是完美解决。
却被侯爵否决,因其速度过缓,追不上敌军。
无奈之下,李武只能改用辅助手段加速杀敌。
他先施展祈雨术,口中念咒,顿时乌云翻滚,雷鸣震天。
骤雨倾盆而下。
暴雨倾盆,天地间陷入一片昏暗,如同碎石般猛烈的雨点砸在蒙古诸部人马身上。
骏马奔腾,积水四溅,众人慌乱成一团。队伍散乱不堪,在暴雨中很快失去了方向,仅能模糊辨认北方的大致方位。狂风呼啸,暴雨如鞭,行进速度比平日减缓了数倍!
坤帖木儿望着这场宛如末日的暴雨,内心充满恐惧。他不禁怀疑,那李武莫非真是仙人?既能驾驭飞剑,还能操控天气,究竟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然而无人回答他的疑问,只听见飞剑破空之声,一次次刺入敌阵,毫无还手之力的蒙古骑兵犹如待宰羔羊。更令人绝望的是,原本可直接渡过的河流因暴雨涨水,已无法通过……
“大汗,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副将焦急询问。
坤帖木儿懊悔此次袭击大明之举,咬牙切齿道:“绕路!还能怎样!”
副将望着迷茫雨幕,“该往哪绕?”
坤帖木儿悲怆喊道:“跟我走!”
他策马前行,前所未有的紧张,掌中缰绳都被攥出血痕。若选对路或许尚有生机,一旦走错,怕是全军覆没于大明境内……
骏马疾驰,队伍转向另一方向逃窜。
李武记住敌军方位后,下令明军追击,随后迅速朝另一处飞去。坤帖木儿等人暂时回头再战,而他先去追捕先行逃跑的敌人。
李武冷笑一声,施展御风之术跃向河对岸,转瞬间消失在倾盆雨幕中。
另一边,损失过半、狼狈溃逃的联军中,坤帖木儿惊讶发现飞剑攻击戛然而止。
他疑惑不解,“为何停止?”
副将也愣住,喃喃自语:“不知道,那个可怕的道士似乎离开了……他为何放过我们?”
坤帖木儿皱眉沉思,忽然仰天大笑。
道士定是去追赶畏兀儿部落了!
“莫管他们,速速撤离!”
“只要回归草原,便安全无虞!”
事实正如坤帖木儿所料。
李武耳听八方,岂会不知畏兀儿部已先行遁走?
他孤身赴北平,只为将所有外敌滞留于大明境内。
待将坤帖木儿等人逼至山穷水尽之时,
便决意先截住畏兀儿部众。
毕竟,他们已渡河,若任由其脱逃,再追便难。
于是,李武疾驰向前。
御风之术,其速堪比后世之机。
不过半炷香,便察觉到他们的踪迹。
“欲逃?”
冷笑间,他抬手微动意念。
藏于雨幕中的飞剑骤然混入雨中,
无声无息地激射而出!
哗!
首人仆地,尚懵然不知。
以为只是滑倒,未察杀机。
渐渐地,更多人倒下,惊呼声四起:
“飞剑!是大明李武!”
此言一出,诸部大乱,陷入慌恐。
畏兀儿首领见漫天飞剑,毛骨悚然,
毫不犹豫下令:
“逃!”
然而,怎可轻易脱身?
飞剑纵横,无情收割。
畏兀儿众人如丧家之犬,惨遭屠戮。
初时,他们尚有数万人,
待逃出大明边境时,不足两万。
另一面,坤帖木儿虽侥幸避过飞剑,
凭借暴雨找到路径,侥幸归草原。
最后一人离开边境后,
李武立于长城,神色略显无奈。
大同守将战战兢兢问:“国师,是否追击?”
李武摇头:“罢了,意义不大。”
非不愿追,亦非惧入草原,
而是这一路下来,各部已被打得溃不成军。
数千里之地散落于数十公里之间,与在大同时相比,场景截然不同。李武的行动效率骤降,即便追逐整整一个时辰,恐怕也只能击杀数百敌人,继续追击已无意义。“终究还是让他们逃脱了。”李武低声抱怨一句,随即命令大同守将:“大同之危已解,李某先行归返,你即刻安排清理战场。”
“遵命!”守将领命。
待其抬头时,李武已远去。随着他的离去,这场血腥战事终于落幕。
瓦剌因马哈木果断决策,在暴雨封冻河流后迅速撤离明朝边境,保住了大部分实力。鞑靼方面,坤帖木儿因自负而节节败退,几乎全程被李武压制,撤出边境时仅余十分之一兵力,损失惨重。畏兀儿各部同样损失惨重,起始十万大军,归来时仅余一万左右。
这场战争以明朝大胜告终,但李武并不满意,认为自己来得太急,准备不足,若非如此,蒙古联军绝无生还可能。然而历史无从假设,事情既成定局,他也不再执着,交待完守将后直接返回北京,而非大同。
抵达京城后,他立即求见朱高炽,冷静地讲述在大同的经历。朱高炽听罢激动不已,颤抖着说道:“几乎全歼!好极了!今后十年他们绝不敢轻举妄动!”
李武却摇头:“十年内安稳无虞无济于事,他们终将卷土重来。”朱高炽长叹一声:“这确实难办,太祖七次北伐也未能彻底清除隐患……”
李武承诺:“此事我必设法解决,他们必须彻底覆灭!”沉默片刻后,他望向朱高炽:“如今大同危机解除,但那边局势混乱不堪,需要有人稳定局面,不知公子能否代劳?”
朱高炽未作多言,点头应允。
无声地点了下头。
“嗯,依先生吩咐,在下走后,京城这边还请先生多费心了。”
话音刚落,朱高炽没再耽搁,立刻率领上千护卫,从西城门离京,直奔大同而去。
朱高炽出发时正值清武。
李武估算,他此行至少需半月。因此稍作了解京城事务后,便回到府中书房,随意翻阅古籍打发时间,同时期待能抽到实用的法术。
然而意外出现了。
第三天傍晚,本该还在大同交接公务的朱高炽突然返回京城,来到李武面前。他的神情显得颇为怪异。
“公子回来得真快。”李武含笑问道,“可是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说话间,李武内心亦疑惑不已。按理说,蒙古各部已被驱逐,不应有大事发生。但朱高炽此刻归来,显然心事重重。
听到李武询问,朱高炽长叹一声,缓缓点头:“确实出了些麻烦事,我实在不知如何应对,这才连夜赶回,请教先生意见。”
李武听罢说道:“说来听听。”
朱高炽眉头紧锁,似在斟酌如何向李武讲述情况。李武并未催促,只在一旁静候。
许久,朱高炽才开口,讲述这两日的遭遇。
“抵达大同后,我立即联络守将及布政司要员,着手处理政务,并对遭劫之地进行善后安排。忙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便在布政司内散步放松,却不料听到些关于先生的传闻。”
起初他对这些流言并不在意,后来才发现——
“越来越多的人议论此事,我无法再装作不知。于是略作调查,竟发现是大同城中几位德高望重的文人在散布关于先生的谣言。”
当时朱高炽想将这些人统统抓捕,无奈人数太多,且其中不乏身份显赫者。
李武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返回请教先生意见。李武闻言,神色微变。他反复思索,自己到底做了何事,竟遭人如此诋毁。
赴大同后,他击退蒙古联军,成果斐然,根本无暇顾及城中详情。
\"公子,这些谣言从何而来?\"
李武问道。
朱高炽眉头紧锁,反问:\"先生赴大同时,是否曾杀过一名书生?\"
书生?
李武茫然片刻,随即明白。初到大同时,确遇一自负书生,仅一秀才,却妄称太守,言语污秽。一时怒起,挥剑将其斩杀,本欲以此为戒警示他人。
后来大战蒙古联军,一时忘却此事。
\"确是杀了,有何不妥?\"
李武心中已有几分猜测,但未点破,静待下文。
\"问题就出在这个书生身上!\"朱高炽叹息。
\"虽只是秀才,却有功名加身……\"
李武平静道:\"吾之国师乃太祖亲封,有权处决奸佞,他们怎敢非议?\"
朱高炽摇头:\"重点不在这里。若只是一般秀才,断不敢如此嚣张。\"
\"此人身为秀才,家世亦显赫,在大同影响颇深……尤其其祖父在当地文人中威望极高,这才引出事端。\"
\"先生当时不该贸然行事啊……\"
听毕,李武对大同流言缘由已明。脸色稍沉,旋即恢复正常,笑道:\"如公子所言,李某该当如何?\"
\"自然……\"
朱高炽欲答,忽觉问题似有偏差,忙摇头道:
\"李先生万不可误解,在下绝非认为先生所为有何不妥!\"
李武说道:\"李某并不在意那些,只是好奇公子的看法罢了。\"
朱高炽这才稍感宽慰。接着说:
\"先生既然除掉了那扰乱军务的书生,自然无错,但不该亲自动手,而应联络大同守将,先革其功名,再交由刑部审问定罪。\"
李武微微一笑:\"交刑部处置?凭他家世,公子当真以为能成事?\"
\"这……\"
朱高炽一时语塞。
李武继续道:\"公子似乎有所误解,李某还不至于因几句多嘴便动怒。\"
\"实则那厮言行实在不堪……\"
李武缓缓述说书生之事。
朱高炽听后终于明白李武当时的决定。
忍不住斥责:
\"动辄称人贱民,妄想只要不反抗,破城后便可善待?那厮死不足惜,一剑之刑实属仁慈!\"骂完后却眉头深锁。
\"然一剑解决虽畅快,现下这般境况却难以善后。\"
李武平静发问:\"他们如何看待李某?\"
朱高炽愣了一下:\"只道先生残暴无情,视人命如草芥,仗国师身份无视律法,意欲独揽朝政,仿若始皇,祸害文人。\"
李武听罢嘴角微颤。
这帽子一个接一个扣得真巧妙。
不愧是文人,口舌之利从未落败。
\"似始皇?李某倒要多谢诸位抬爱。\"
李武戏谑回应。
朱高炽急切道:\"李先生此刻莫要玩笑!\"
\"不仅大同,北方诸多文人皆关注此事,更糟糕的是不少百姓不明**,被误导!\"
\"再不设法解决,局面堪忧!\"
说着亦愤然斥责:\"那些人愈发放肆!竟说出如此恶毒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