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首领闻言点头,皆松口气:定是看错,人怎能飞天?
至于关于李武的传闻,也应为虚妄。
唯独瓦剌部的马哈木眉头紧锁。
明太祖在世时,他曾多次与朱棣对阵,深知朱棣性情——
此人行事缜密,自信满满,绝不轻浮。
更难得的是,朱棣极为自负,目空一切。
这样一位骄傲之人,竟甘愿尊李武为国师,若李武只是寻常谋士,绝不会享此殊荣!
在此之前,马哈木虽对李武存疑,却也未完全否定。
马哈木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法则并非不可接受。
然而,探子的汇报改变了这一切。
李武可能真的凭借飞行回到了北京城,这一想法让马哈木震撼。
尽管李武掌握法术的传闻匪夷所思,但若无真实本领,朱棣怎会如此器重,甚至授予国师之职?
或许传闻有所夸张,但李武必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敢于独闯北平,说明他早有应对之策。
想到这里,马哈木再也按捺不住。
他说道:
“李武既然归来,表明明朱棣已洞悉我方动向。他敢让李武单枪匹马回北平,必定有所布局。继续滞留大明境内风险极高,我主张立即撤军!”
第138章勇士还是逃兵?瓦剌撤军!(求订阅)
马哈木说完,军营顿时寂静无声,众人纷纷投来错愕的目光。
坤帖木儿眉头紧锁,质问道:“今日攻下大同指日可待,距北京城不过一日路程。拿下北京城后,便能直取中原。你竟在此时提议退兵?”
畏兀儿部首领亦不满地说:
“马哈木,莫非你是认真的?”
马哈木冷静回应:“诸位,请勿被眼前利益迷惑。李武此次前来北平,意味着明朱棣早已知晓我方意图。即便朱棣暂时分身乏术,难道他会坐视北京沦陷?”
“以朱棣的实力,即便一时难以抽调大军,调动十万援军并非难事。但他并未如此,反而派李武一人前来,定是胸有成竹。”
“因此我认为,即使拿下大同,也未必能攻下北平。盲目推进,只会陷入明军埋伏。”
众人听后陷入沉思。
随即坤帖木儿反驳道:
“即便李武真能御风、御兽、开山断流,他又怎能对抗我们数十万大军?”
语气中透出轻蔑:
“马哈木,莫非你在与明朝交战时已被吓破胆?前一刻还称颂朱棣与李武,现在却如此畏惧?”
显然,坤帖木儿对李武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对北京城志在必得。
表面上看,他的此次南下旨在攻占大明。但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何。他只是想通过掠夺利益壮大自己的部落,同时在战场上占据最大优势,提升个人声望,从而更有可能统一蒙古各部。
若最终未能战胜朱棣,他也毫不担忧。毕竟撤退回漠北并非难事,李武此前与朱棣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撤离的能力。即使明知李武可能已有防备,他仍不愿退兵。也许北京城真的能被拿下?即便不能,及时撤退也完全来得及,明军绝不会追击。
这个逻辑简单明了,其他部落首领也都明白。既然已经推进至大同,怎可能轻易撤退?谁甘愿放弃?
\"马哈木,你这懦夫,也敢称蒙古后裔?真是愧对祖先。\"
\"连朱棣的面都没见到,就想着撤退,我们都不认识你,省得丢脸。\"
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马哈木并未动怒。他环视众人:\"你们真的不留?\"
坤帖木儿立刻回应:\"当然留下。\"
听罢,马哈木平静地说:\"若你们不走,那我走。\"
此言一出,帐内众人皆皱眉。本以为他会激烈反对,没想到不仅不怒,还决定撤兵。
\"马哈木,你享受了诸多好处,说走就走?\"畏兀儿首领冷笑道。
马哈木眉头微蹙。他也不愿离去,同样渴望攻陷北京城以立威。但直觉告诉他,李武北上的目的不止于此,另有深意。若再不撤,恐怕所有人都将陷入对方的陷阱。
如今,瓦剌的精锐尽在此处。一旦有变,后果难以预料。马哈木深知此理,既不敢冒进,亦不愿冒险。他认定撤军是最优解,心中已然笃定。
“为何这般喧哗?”马哈木说道,“此次从大明所得,归你们自行分配,我分毫不取。”
畏兀儿首领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话当真?”
“自然如此。”马哈木毫不迟疑,话锋突转,“只是若你们攻下大同后,前往北京途中遭遇不测,休想我回援。”
此语一出,其余部落首领皆微怔。瓦剌若撤,联军实力势必折损近半,损失不可谓不大。然而,短暂权衡后,他们意识到即便只剩三分之二兵力,围攻仅有两三万守军的北平仍无悬念。在利益驱动下,众首领纷纷应允。
坤帖木儿道:“随你行事,但离营后不得携任何战利品。”
“那是当然,我绝不多取一分。”马哈木说完起身,径直走向军帐之外。临走时回头丢下一句:“祝诸位好运。”
言毕,头也不回离去。众人目送其身影消失,面面相觑,神情略显怪异。谁也没想到马哈木如此干脆,连唾手可得的战利品都不愿争抢。
坤帖木儿冷哼一声:“胆小鬼。”嘴上虽轻蔑,心底却泛起隐忧。北平之行,真会出事吗?随即摇头否决:不可能,不过一个李武,即便他再强,能凭己之力击溃数十万大军?即便败了,总归懂得撤退。
……
蒙古诸部联盟营地,瓦剌部驻扎之地。马哈木归来,高声下令:“全体集合,即刻整军撤离大同!”
副将闻令匆忙赶来,不甘地道:“大汗,就这么空手而返?”
马哈木毫无动摇,振臂疾呼:“此乃天意,速行!”
马哈木语气笃定:\"若李武率十万大军而来,我自然不会退。但他孤身赴约,必有诡计。我预感,若再不撤离,定会生变!\"
话毕,他不再多言,果断下令:\"莫要啰嗦,速整军备!\"
副将低声咒骂了一句,随即无奈叹息,转身召集部队。
瓦剌军队迅速行动起来,但因人数庞大,一时难以完全集结。马哈木估算,至少需耗去大半天时间。然而,短暂的时间或许并无太大影响,难道短短半天,李武便能翻盘?
马哈木心中疑惑难解,莫名涌起不安。人世间最可怕者何物?答案无疑是未知。对马哈木而言,李武便是个不解之谜——深不可测,捉摸不定。虽不知其究竟如何,却深知绝非凡人。
李武为何敢于独闯京城?又凭什么无视他们数十万联军的威胁?这些问题令马哈木百思不得其解。从常理推断,单凭三万兵力,即便尽为精锐,也绝非敌手。
马哈木理智告诉他此事绝无可能,但直觉却反复警告,也许李武真的能做到。他暗自祈祷:\"愿此次决断不出差错。\"
一旦消息传来,若坤帖木儿等人真攻陷北京,后果不堪设想。不仅颜面扫地,更会在蒙古失去威望,甚至被取代。想到此,他不禁心绪起伏,萌生退意。但身为领袖,岂容动摇?他立即驱散杂念,协助部署军务。
……
马哈木正有序筹备撤军之际。
坤帖木儿等人散会后,亲赴大同督战。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虽不及北京城重要,但城防等级不容小觑,乃中原首屈一指的要塞,驻守数万便足以抵御百万敌军围攻。
然而遗憾的是,大同精锐朵颜三卫尽被朱棣调往南方,如今城内仅剩五千左右士兵,多为老弱病残。即便如此,他们已成功抵挡蒙古诸部联军两日,几乎已达极限,伤亡过半。
若非敌人视汉人为死仇,破城必血洗全城,城中将士早已崩溃。“攻城!”坤帖木儿在中军激励士气,“大同城藏汉人数十万,财富无数,破城后所得皆归己有!”此言对士兵而言无异于号角。在重赏驱使下,蒙古士兵怒吼着发起一轮接一轮的攻势。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陷入死寂,绝望笼罩每一角落。家家闭门,老幼妇孺躲入地窖,壮年男子简单登记后领械备战。城中兵器有限,多数百姓仅得弯刀或农具充数,防护装备更是匮乏至极。十余万百姓分得一万副盔甲,穿戴杂乱不均,形同乌合之众。然而此刻,他们别无选择:要么拼死抵抗,要么坐以待毙,身后即是家园,无路可退。
城外集结的民兵,悉数守在蒙古诸部即将进攻的城门附近。
他们准备在城破后与士兵并肩作战,殊死抵抗。然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中,唯有对南方援军的期待支撑着他们的信念……
城楼上,景象惨烈至极,血腥味刺鼻,宛如地狱画卷。年轻战士们大多已身心俱疲,蒙古兵攻城时,他们只能机械般拉弓射箭;休憩时,则默默靠墙而坐。昔日的同僚多数已为国捐躯,起初他们还盼着燕王援军,如今却再无希望。从南京赶来至少需四五日,他们根本熬不到那时。
忽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寂静:“看那边!那是什么?”
众人抬头,无不震惊。眼前所见,超乎想象。
另一边,蒙古营中。
“大汗,所有部属均已整装待命!”副将躬身禀报。身后十万瓦剌大军排列整齐,静候命令。
“做得很好。”马哈木微微点头,目光扫过大同城,眉头微皱。此刻,副将揣摩出他的心思,进言道:“大汗,此次行动本意是直取重地,未涉足其他城镇。若空手而归,恐难向族人交代。不如顺道攻下几座明朝城池,带回些许战利品。”
马哈木稍作思量,绕路不过耽搁一两日,即便有变,还有他人抵挡,自己尚有余裕撤离。
“依你所言行事。”他点头同意,“传令,准备出发!”
副将听闻能劫掠汉人城池,顿时兴奋不已:“遵命!”随即策马疾驰,调遣大军启程。
但就在此刻,意外陡生……
他眼角余光捕捉到空中异状,瞳孔骤缩,满脸惊恐。
\"大汗,快看那边!那是什么?\"
马哈木心头一沉,预感不妙。顺着副将指引的方向抬头,只见夕阳映衬下的云雾间,一道黑影正快速逼近。
定睛细看,那黑影身后竟有无数飞剑跟随,遮天蔽日!
...
大同城外的天空下,尽管隐约,马哈木清楚看到了那漫天剑影。此景让他僵在原地,呼吸急促,莫名恐惧涌上心头。
\"大汗,那到底是什么?\"
副将同样震惊失语。
\"我怎会知晓?\"
马哈木回过神来,焦躁不已。难道真是传闻中的李武?
\"除了他,还能有谁能做到?\"
大明竟真有这样的存在?
...
回想当初,马哈木后悔趁朱棣北伐之际冒险。虽知李武非凡,却未料到传说中的神通是真的。
潺沱河断流,或许是李武伏击成功;八十万大军被困,也可能是借助奇门遁甲布下天罗地网。至于搬山填江,更可能是夸张之词。
这些才是他内心真实所想。
然而此刻,目睹漫天剑雨后,马哈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且错得极为离谱。
那些被形容为夸张的宣传故事,实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大明的国师李武,或许真是天上的神仙降临!
心中闪过这些念头,马哈木的神情愈发阴沉,心跳加速,强烈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必须逃离!稍有迟疑,恐怕就难以脱身!
人力怎敌仙威?
回过神来的马哈木怒吼道:“不想送命就别愣着,立刻撤离,片刻都不能耽搁!”
此言如警钟,副将顿时惊醒,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随即举起令旗,下令大军启程。于是,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大同城。
行军途中,马哈木回首望向李武,又唤来副将叮嘱:“挑些不怕死的勇士,让他们留守大同,跟随李武,一旦有变立即回报于我。”
“若不幸阵亡,其家人我会妥善安置。”
副将领命而去,随即迟疑道:“大明国师手段太过骇人,刚才那一幕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幸亏大汗早做撤退部署!”
马哈木闻言,略显自得地道:“中原有云‘小心驶得万年船’,正因为谨慎,我们的祖先才能在汉王朝强盛时一次次存活。”
嘲讽了坤帖木儿几句,“那蠢货至今仍不明局势,沉迷于元朝旧日荣光,实属愚蠢!”
用力挥鞭催促坐骑加快速度。
此时,副将忧虑地问:“大汗,真的不提醒坤帖木儿他们吗?若他们再不撤,恐怕全军覆没!”
马哈木毫不犹豫答道:“李武仅一人,不可能屠尽几十万人,他们一定能逃脱,无非伤亡惨重而已。损失越大,对我们越有利,希望他们死伤更多,提醒?可笑。”
副将眉间紧锁,虽然明白马哈木的考量,但内心依旧担忧。
若坤帖木儿等人全军覆没……
即便退回漠北,又如何抵挡大明的攻势?
但既然马哈木已决断,他也无力改变什么。
马哈木察觉到了他的忧虑,接着说道:“再者,若此时通知所有人撤离,李武追来,会不会连累我们?”
副将闻言一怔,最终也只能无奈叹息。
确实,如果没有坤帖木儿他们断后的牺牲,他们恐怕早已陷入危机。“速速撤离,尽快逃离大明,回到草原上便可自由驰骋!”随着一声吆喝,瓦剌大军扬长而去。
同一时刻,坤帖木儿的联军对大同展开了新一**势。他们倾尽所有可用的武器装备,志在必得。投石器、弓箭等全数启用,但由于他们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擅攻城,仅凭简陋的器械,若非如此,大同早应陷落。
即便如此,大同形势依旧危急。城楼之上,仅剩的两三千将士分散在各处要塞,贴墙而立,尽量减少伤亡风险,同时拼力反击。然而,尽管他们看到了一线生机,但因战报未达城内,城中百姓依然笼罩在绝望之中,有人甚至痛哭失声。
“守不住了,一切都完了!”一名老兵呵斥一个悲观者,“不要散布恐慌!”对方激动反驳:“难道我说错了吗?两位王爷远在南京,怎能及时赶来?即便赶到,也会优先保护北京,哪会顾及我们?”
老兵一时语塞,随即怒目质问:“你有家室吗?你是选择战死沙场守护他们,还是投降苟活看着他们**?”
这话让对方瞬间沉默,老兵含泪续道:“我年少时经历乱世,那时我们被蔑称为‘两脚羊’,从未被当作人看。所以即便明知必死,我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若怕死,便离远些,我不愿与懦夫为伍!”话毕,老兵不再搭理那个新兵。
新兵蜷缩着身子哭泣良久,最终颤抖着站起。见状,老兵大笑:“好小子,该如此!怕甚?战死沙场罢了,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
城中其他地方,百姓自发集结,皆知破城的后果,决定与城共存亡。
第141章嚣张的书生(求订阅)
人心各异,阶层不同,想法自然有别。即便在危机面前,也非人人愿意全力守城。
大同城混乱之际,一名书生头戴方巾,身穿长衫,未如常人般领取武器,而是默默立于巷口,低头盯着鞋尖,满是惧色。
“此时此刻,你竟在此**?”一农夫扛锄经过,见状责问。
书生闻声大惊,神情慌乱。抬眼见说话者只是农夫而非官吏,立刻露出轻蔑之色。
“汝何人,竟敢对本秀才无礼?”
明朝虽受打压,但秀才地位仍高。哪怕仅是秀才,也享诸多特权:见官免跪,免徭役,可穿蓝衫头戴方巾。平日里百姓见秀才都要称“老爷”,而今一个布衣竟敢呵斥,实在放肆!
农夫被这般傲慢激怒,虽心中忐忑,但仍反驳道:“读了几本书,就成了这副德行?”
“依我看,你读过的书都白读了。对咱们这些普通百姓可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可面对残害族人、**同胞的敌人,却连一句话都不敢说,缩在这里吓得发抖,这样的胆量还考上了秀才,真是笑死人了!”
说完,农夫心里也不免忐忑,毕竟对方是秀才老爷。但想到当前局势,硬是鼓起勇气,丝毫不打算道歉。
啐了一口唾沫,转身离去。
那书生则气得满脸通红,破口大骂:“读书人的性命怎能与你们同日而语?胆敢如此无礼……”说着还夹杂了几句文绉绉的辞藻。然而,无人理睬他的咆哮。
“混账!”书生又骂了一句,侧耳倾听城外激烈的喊杀声,刚才的傲气瞬间消失殆尽,蜷缩在墙角颤抖不已。
他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我不能死啊!即便那些人都死了,我也不能倒下。”
“我是秀才,是读书人,将来必定高中。”
“我的命比他们重要得多!若是我死了,那是大明的损失,是天下的损失,更是圣上的损失。”
“没错,我绝不能死!”
在恐惧驱使下,他不断自我安慰,避免陷入绝望。
重复多次后,听到城外的厮杀声愈发激烈,他再也按捺不住情绪:
“照这样下去,外族岂不是很快就要攻进城来了?”
“城楼上那些将士究竟在做什么?”
“才守了两天,就这么不堪?废物!一群废物!”
“平日里消耗那么多粮草养着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吗?如今连两天都守不住,简直荒唐!”
正说着,他忽然想到什么,怒火中烧:
“一定是那些将士贪生怕死,没有拼尽全力防守!”
“不然怎会变成这般局面?”
说完,他迈步朝城门方向奔去。不久便来到北门后方。
这里早已聚集了一群人,前方是全副武装、持盾列阵的明军士兵,后方则是一群装备简陋的平民百姓。
书生赶到时,一眼认出了先前的农夫,而那农夫也正巧看到了他。
农夫愣了一下,目光带着疑惑。
低声嘀咕道:“你没带武器,跑这儿干啥?”
书生看见农夫,顿时怒不可遏……
他狠狠瞪了那人一眼,随即大声呵斥:\"贱民,闭嘴!\"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无数人的侧目。
城门外的民众纷纷皱眉回头,投以不满的眼神。然而碍于对方秀才的身份,无人敢轻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