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朱高炽听到李武此言,心中压着的大石终于落下。

说实话,他刚才确实担忧李武盛怒之下,将已抓捕的文人尽数处决,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庆幸的是,李武并非嗜杀之人,依旧愿意给予这些人悔过的机会。

“李先生,在下先行告退。”

朱高炽拜别李武后,立即前往布政司,紧急拟写文书,以最快速度传讯各地布政使。

文书内容简明扼要,告知他们提醒并警告被捕文人及仍在抗拒的文人,放下姿态,向李武认错,避免事态扩大。

然而,朱高炽送出文书后,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显得心神不宁。

徐妙云送来点心时看到他的状态,十分心疼。

“高炽,若有困扰,不妨直接去找李先生,何必独自烦恼?”

“李先生通情达理,定能理解你的想法。”

朱高炽闻言叹息道:“母亲,您有所不知,此次情况与以往不同。在北京城受困于李景隆之时,李先生依然镇定自若,神情平静。”

“但此次针对文人之事,李先生虽极力掩饰,却难掩愤怒。不仅仅是愤怒,更像是一种深沉的厌恶!李先生提及那些文人的眼神,让我想起他当年要剿灭外族叛乱时的样子!”

徐妙云闻言大惊。

“竟如此严重?”

朱高炽苦笑道:“是啊,我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般地步。李先生似乎对这些文人怀有极深的敌意,对待此事的态度甚至比驱逐外族叛乱时还要严肃几分。”

“所以我现在很担忧,那些尚未被抓的人不懂得把握机会,反而变本加厉。一旦触怒李先生,我不在乎他们的生死,却害怕李先生一怒之下,血流成河!”

“若李先生决心大开杀戒,恐怕连父皇也难以阻止……”

徐妙云听后亦忧心忡忡。

思索片刻后望向南方:

“你父皇已在赶往北京城的路上,等他到了,或许能有转机。”

朱高炽俯身行礼,“父皇未归之前,只能如此。如今李先生身为国师,其言我们即便有异议,也无权反驳。”

……

光阴似箭,数日转瞬即逝。

与往常不同,今日的北京城格外喧嚣。

城内百姓与将士齐聚南城门外,列队两旁,屏息以待。

前方搭起一座凉棚,棚中站满京城重要人物。

“父皇车驾已至!”朱高炽遥望远处,高呼。

徐妙云凝视车驾,心绪激荡。分别虽仅月余,却恍若隔世,恨不得立刻上前迎接。

“百官听旨,恭迎圣驾回朝!”李武发令。

众大臣闻言齐整身形,俯身跪拜,齐呼:“吾皇**!”

直至半炷香后,朱棣车队方至城门。

“平身吧。”朱棣下辇,绕过群臣,直奔李武,拱手道:“此次北疆之事,全赖李先生之力。”

李武微笑回应:“区区小事而已。不过,我当初承诺的事未能完成,瓦剌人逃了不少,其他部族也苟存至今。”

朱棣大笑:“李先生过誉了!若换作朕,纵有五十万大军亦难办到,而先生仅凭一己之力,达成了百万军功。朕深感钦佩!”

李武不再推辞,目光微沉,意味深长地说:“陛下此番归来似乎心事重重,定是有要事相商?”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李先生。”朱棣略显惊讶,随即感慨。

李武直言:“李某明白陛下的心思,但今日刚归,不如先与家人团聚。李某将在别苑静候陛下。”

言毕转身离去。

朱棣率众臣送别李武后,命姚广孝着手处理迁都事务。

自徐妙云与朱高炽同行至布政司后,朱棣未及叙旧,便急切发问:\"高炽,朕途中得知李先生近日处决多人,如今北方局势如何?文人有何反应?\"

提及此,朱高炽面容骤沉,叹气言道:\"数日前,儿臣已致信各布政使,嘱其规劝文人莫与国师对立,但世族文人置若罔闻,局面愈发失控。甚至有不明**者竟闯入府衙寻死,称李先生残暴无情。\"

朱棣听罢,心中倍感沉重,担忧之事终成现实。

\"父皇,此事该如何应对?\"朱高炽亦无计可施。朱棣沉思片刻后说道:\"容朕先拜会李先生。\"随即前往李武所居别苑。

入室行礼毕,李武起身微笑递上一杯清茶,示意朱棣落座。朱棣虽坐下,却毫无饮茶兴致,直截了当问道:\"文人**愈演愈烈,不知先生对此有何打算?\"

思虑再三,他仍决定先行询问李武之意。

李武握着茶杯,沉默片刻后道:\"本欲令公子暂时停手,料想他们或能收敛,岂料反而变本加厉。实在出乎意料,方孝儒事件影响竟如此深远。\"

说罢,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当初要求朱高炽暂停行动时,李武确有意给予文人改过机会。若其诚心悔过、收敛锐气,李武确实打算就此罢手。毕竟改革需循序渐进,急功近利并无益处。

这一系列因书生引发的变故纯属意外。李武早有对策,只待朱棣登基后逐步施行。

且退一步,避免文人过于激愤。

对李武而言,此举并无损失。

然而,大明世家的文人似乎并不感激。

近几日李武暂停行动,他们竟认为李武示弱,行为愈发嚣张。

李先生……

朱棣终于按捺不住,问出了心中疑惑。

“您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顽固的文人?”

李武不紧不慢地反问:“陛下希望李某怎么做?”

话题被巧妙转移。

朱棣陷入沉思。

随后,他坦率直言自己的担忧。

“那些顽固分子罪无可赦,朕亦认为杀之无妨,但如今大明因太祖及朱允炆的政策,文人地位极高,若大批量处决,恐引发动荡。”

“故朕以为,先生不如暂时退让,待局势稳定,再逐步解决。”

李武回应道:“遵从陛下的意思。”

听到此言,朱棣松了口气,正欲提议释放被捕者,由他亲自处理书生事务,却见李武嘴角微扬。

“若**麻烦,那李某便改为抓捕,不予杀害。”

朱棣的话被堵了回去。

“李先生,此事并非是否杀戮的问题,北方文人势力盘根错节,若逼得太甚,恐生变故!”

李武反问道:“陛下,有我在,还惧他们能有何作为?”

“这……”

朱棣哑口无言。

李武平静地说:“陛下是否以为,我之所以不放过他们,只是因为那位书生的事?”

“这……”

朱棣愣住,表情渐显怪异。

他一直忧虑李武若大开杀戒,会带来混乱,却忘了李武乃仙人。

仙人怎会为尘世琐事动怒?

“李先生之意是?”

李武笑道:“李某此举全为大明长远考虑,陛下若觉李某做错,日后便不再参与朝中事务。”

朱棣心跳加速,气氛随之紧张。

李武无需**自己,所说皆为事实。

无需质疑。

李武面对朱棣的疑问,心中叹息。皇帝的目光未能超越时代的局限,看不到放任文臣势力膨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然而,这样的短视并非朱棣独有,自古以来无人能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

“陛下,此事您可仔细思量,至于对我的信任与否,还请自行定夺。”李武说着,挥手间微风轻拂,房门悄然打开。朱棣欲言又止,最终默默离去,房门随后自动闭合。李武躺在床上,眼中闪过一丝冷峻之色。有些事他必须完成,不论付出何种代价,阻拦者都将被清除,哪怕是朱棣也不例外。

……

次日,彻夜未眠的朱棣来到布政司。朱高炽急切地询问:“父皇,李先生是否已答应放过那些文官?”朱棣沉吟片刻,语气冰冷:“那些文人诽谤国师,罪无可赦。国师仁慈,免其死罪,但活罪难逃。”他转向朱高炽,“从今日起,凡议论国师者,一律逮捕入狱。”朱高炽面露难色,却被朱棣打断:“李先生这么做必有深意,不必多言。”

朱高炽无奈叹息后,朱棣的旨意迅速传至北方各地。许多暗中或公开反对的人悉数被捕,大同、北平等地局势紧张。数千名文人被投入监牢,导致多地监狱人满为患,甚至需临时扩建牢房。

短短几日内,大明北方陷入动荡,涉及李武话题的士子无不心生恐惧。

局势动荡,人人自保。

在大同的钱诺好等人间,虽仍有文人留存,但他们因忌惮官府,不敢轻举妄动。在家赋诗作文,以笔为刃,大肆批评李武,将其形容成十恶不赦、居心不良之人。

然而,朱棣圣旨一出,这些文人立刻噤声。流传于市井间的批评文章也迅速减少。北平邻近京师,情况更为明显。当第二波抓捕行动后,先前反对者无论愿不愿意,均归于沉默。

尽管内心可能存疑或有他图,但针对李武的舆论暂时平息。这一消息迅速传至南方,引发极大震动。

第160章改变国本之策!

朱棣的一道命令,使大明内部暗流涌动。然而,李武对此浑然不觉,一心埋首于一项重要事务。

他执笔疾书,时而开怀,时而忧虑,整整一天一夜未曾停歇。直至黄昏时分,终于搁笔大笑:\"终于完成了!\"

他将桌上展开长达数米的奏章整理妥当,随即前往布政司拜见忙碌中的朱棣。此时,新宫殿尚未建成,朱棣的办公地点多在此处。

\"李先生今日怎得闲来此?\"朱棣见李武到来,面露喜色。

李武微笑递上满纸文字的奏章。

\"我特来与陛下商议要事。\"

朱棣注意到奏章的篇幅,眉头微皱,神情变得凝重。这份奏章竟超八千字!能让李武特意撰写如此长文,定非同小可,或许关乎大明国运。

\"不知李先生欲商何事?\"

李武笑道:\"陛下,那些文人的反应如何?\"

面对这意外提问,朱棣略显疑惑,但基于对李武的信任,稍加思索后如实作答。

“朕下旨后,多数文人表面安静了,少数顽固分子也如先生所言,被关押入狱。”

李武又问:“陛下认为这些文人真的安分了吗?”

朱棣毫不犹豫地摇头。

“怎么可能完全平息?这些人像方孝孺一样固执,尤其是一些世家大族,表面顺从实则暗中算计,从未真正安定。”

即便采取严厉手段,想彻**衡这些文人谈何容易?

李武对此毫不意外。毕竟**或抓捕不过是治标之策,治本之道更为重要。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例证。他为了打压鼓吹分封、反对郡县制的儒生,手段极为残酷,却未能根除问题。儒生犹如雨后春笋,很快重现,甚至因秦始皇去世而被污名化。

对付明朝文人与秦时类似,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李武深知仅靠压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此选择退一步,保全他们的性命,转而写下这份奏章,提出根本性变革的方案——改革。

“无须担忧,这不过是震慑之举,陛下不妨先看看奏章内容。”

李武淡然一笑。朱棣随即好奇地展开奏章,逐字阅读。

读至一半,朱棣眉头紧锁,既感到震惊又满是疑惑。

半个时辰后,他看完全文,不解地问:“李先生提到废除八股文,理由何在?文中虽有解释,朕仍不明所以……”

李武微笑回应:

“八股文确有其价值,但弊端远超益处!”

“八股文无实际用途,仅为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仅是获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他用。”

“它虽助朝廷选拔官员,却也毁了读书根基。士人皓首穷经,钻研圣贤言行与时文格式,对齐家治国之道却不闻不问。”

“纵能选出办事之人,却难育如文天祥、岳飞般的栋梁之才。”

“李某以为,八股之害犹如焚书,败坏人才远超秦时坑儒四百余人。”

其实,李武并未尽述其意。

他甚至认为明朝后期的败落,或因八股取士所致!

即便未言明更深层原因,朱棣已听得冷汗直冒。

此前,他只觉八股文利于选官。

如今方知,八股文暗藏诸多弊端。

“受教了!”

朱棣恭敬点头。

若九七

水五六

小三二

说四一

群零

忽而疑惑。

取消八股文缘由明白,然奏章余下内容仍不解。

朱棣在书房踱步,片刻后皱眉问李武:

“奏章废八股外,还提诸多事,如同乡文人不宜过密,同地不得为官;科举主考官须每年轮换,且由皇遴选;为官者禁商……”

“先生所提多涉文人,对大明其他问题一字未提。”

“朕不解,先生为何专对文人?”

“文人虽惹人厌,也不至于大奸大恶,纵欲为,亦无力为之。”

“稍加约束即可,何必如此苛责?”

听毕朱棣之言,李武无奈。

奏章改革措施本已妥协。

如张居正后续的一条鞭法,原欲加入,恐急躁作罢。

不想朱棣仍未领悟,未见问题根源。陛下,

李武轻叹一声,神色间带着几分无奈,“您想得还是太过简单,未能真正领会我的意思。”

作为一国之君,朱棣无疑是出色的。他文韬武略,几乎无所不能,唯有远见与大局观稍显不足,这是他在历史上的短板。

朱棣最着名的决策莫过于重用太监。朱元璋深知宦官乱政的危害,曾严禁太监干政,甚至禁止其识字。然而朱棣继位后,不仅废除了这些限制,还赋予太监更多权力。

历史证明,朱棣低估了宦官的力量,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若他知道后来明朝的命运,恐怕会悔恨不已。

朱棣同样高估了自己对文官集团的掌控能力。他认为文官虽然强大,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看着李武,朱棣眉头紧锁,“朕或许未能完全理解您的意思。但目前大明的政策基本沿袭洪武年间的规制,建文帝并未作太大改动。您奏折中提及的内容,大多也是太祖亲自定下的规矩。”

“若按您所言进行改革,就意味着彻底**太祖留下的政策。”

“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固然会被削弱,但打压过猛会引发强烈反弹。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必然会带头反对。您的政策虽直击要害,却也可能招致整个官场的敌视。”

“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引发**。”

“若真发展到那种地步,即使有我在,恐怕也难以收拾残局。”

李武平静地看着他,听着他的话,内心毫无波澜。

他淡然回应道:“陛下的顾虑,我自然明白。然而,奏章上的事仍需照做。”

此言一出,朱棣顿时陷入沉思。

李武看透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问道:“陛下是否不信于我?”

朱棣连忙摇头,却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李武并不意外,主动替他解围:“陛下是否担忧我的策略虽有利,却也可能带来隐患,因此不愿轻易推行?”

一针见血。

朱棣顿时有些窘迫,但他并未多言,坦然承认:“果然瞒不过先生。其实,我也确实在思考如何压制文官集团。”

于是诚恳请教:“烦请先生指点迷津。”

李武笑着答道:“这些问题,本该由陛下自行领悟。但我既然被问起,自当效劳。”

说罢,语气转为郑重,直视朱棣问道:

“自太祖扶持朱允炆登基,清除淮西武将后,武官势力便大幅衰退。即便陛下重振武备,朝中依旧以文官为主导。”

“如今,文官尚不足为患,只因陛下坐镇。然而,一旦陛下驾崩,倘若文官联合成党,而新帝又昏庸无能,届时谁来制约这群文臣?”

……

这段话掷地有声,对朱棣而言犹如晴天霹雳。

但他心中仍有疑虑:“先生是否过于忧虑?文官纵使勾结,又怎能撼动大明根基?”

李武神情冷峻,“很遗憾,他们确实能做到。”

“陛下或许认为,只要皇权稳固,便可掌控全局。但陛下是否想过,皇权仅是大明大厦的一部分?”

朱棣满腹疑惑:“那些只会读书的文人,难道还会涉足商业吗?”

...

李武轻叹一声道:

“陛下,谁说您非得入商籍才能赚钱?”

“罢了,仅凭此恐怕陛下难以理解。不如让陛下见识一下大明的未来如何?”

话毕,朱棣大吃一惊。

“大明的未来?怎、怎么才能看到?”

“简单,闭上眼便可。”

李武说完,伸手轻敲桌面,发出两声脆响。

周围景象瞬间变化,朱棣瞪大双眼,满是惊慌。

“这是魇祷之术,不过是些法术罢了。”

李武话落,挥了挥手。

朱棣顿觉自己如幽魂般飘至一处似曾相识却完全陌生之地。

一座宏伟的大殿映入眼帘,一位身着龙袍的男子正激动地对文武百官说道:

“如今国难当头,恳请诸位捐些银两支持朝廷!”

百官窃窃私语,最终皆称家无余财,拿不出钱来。

画面切换。

北京城莫名陷落,那些曾声称囊中羞涩的官员们,如今被捆绑受尽折磨,只能从家中取出无数箱金银才勉强保住性命。

画面骤停。

朱棣陷入恍惚,发现自己仍身处李武的别苑。“李先生……”

朱棣神情恍惚,四处张望,感觉与现实严重脱节,脸色苍白,眼中透出少见的恐惧。

“陛下,请坐。”

李武面无表情,扶着摇晃站立的朱棣坐下,淡然问道:

“那魇祷之术对凡人来说负担不小,陛下可还好?”

朱棣咽了口唾沫,点点头,迟疑片刻后颤声问道:

“李先生,刚才我所见,究竟是何物?那皇帝是谁?城池又在何处?”

李武叹息道:

“陛下心中已有答案,何必多问?”

朱棣闻言,更加不安。

“城池虽陌生,但周围景物分明是北京城无疑……”

“李先生,你让我看到的是什么?为何北京城会沦陷?”

李武微微一笑:

“我给陛下展示的,正是大明的未来。”

话落。

朱棣踉跄一步,向后跌去。

李武迅速出手,隔空稳住朱棣,将他安置在椅上。

此刻,朱棣似从迷梦中清醒。

“那皇帝,可是朕的子孙?”

李武颔首。

“正是陛下后代。”

朱棣颤声问道:

“京城陷落后,他去了哪里?”

李武答:“群臣主张迁都南京,据守江南。但他并未逃离,最终于煤山自尽,以身殉国。”

“江山崩塌,大明就此终结……”

朱棣神情**,似陷入魔障。

这时,李武开口:

“臣之所以现身,非助陛下登基,而是改变未来。”

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直击朱棣耳畔。

朱棣双目骤睁。

“未来可改?”

李武摇头。

“未知。然臣定竭力为大明开辟新局。此路逆天,艰难重重。”

“今日所为,仅为开端,今后阻碍将愈发繁重,令人窒息。”

“陛下,臣言已尽,想必君心已有决断?”

朱棣点头,咬牙问:

“先生能否再解惑一事……”

“我朝禁商,商人不得从政,为何文臣竟积聚巨富?”

“起初朕疑其受贿,细思之下,梦境中所见金银太过庞杂,仅靠此难以成事。”

“即便经商,众人亦难筹措如此财富,后世文人究竟有何作为?”

李武笑道:“君问得极妙。寻常商贾难致巨资,故臣曾问过陛下,若文臣勾结又如何?”

“一为乱政,把持朝纲;二则掌控盐铁外的大明经济命脉!”

“本应入国库的税银,尽入私囊,怎会不富甲天下?”

朱棣再度疑惑:“后世**难道未夺回这些命脉?”

听到这话,李武哈哈大笑。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璜台志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从特种兵开始的神级背包抗战之铁血兵锋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红楼:进京暴打宝二爷从屯田开始无双大夏:儿啊,父皇求你继位吧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乱世三国志大明1617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占座山穿越水浒的医者阴阳抓鬼人让你当赘婿你成了十国第一才子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苏爽世界崩坏中贞观之银锤太保捣蛋异姓王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穿越古代也挺好三国秘事第二部明末黑太子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不良人之大唐麒麟侯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命理探源【译注】带着基地闯三国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王伦逆天改命称帝谁主噬心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这破系统非要我当皇帝史上第一祸害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大明:人在洪武,复活常遇春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水煮大明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穿越大秦:红颜助国兴大明锦官梦乾元盛世系统状元一心打猎,皇帝三顾茅庐我在大明洪武当神仙铁血龙骧:从将门遗孤到开国圣主龙吟三国秦世风云录乱世猛卒穿越战国我靠杀敌称霸天下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我在古代当镇令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三国:曹营第一扛把子天娇:铁木真崛起与大元帝国前传穿越饥寒小破屋,系统非让我振兴宗门锦衣卫:陛下,何故谋反!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特种驸马:大唐迷雾之迷穿越商朝,为了人族而战东汉末年:我携百科平天下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