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
李武既然问起,必有其因,朱棣如实答道:
“本王极为钦佩!年少时,若非中山王传授兵法武艺,或许不会有今日的我。”
朱棣与其他皇子一同读书,为何更显优秀?
难道其他皇子全然无能,唯他一人领悟?
显然并非如此。
古时皇子读书,要求极严。
大部分皇子亦不甘平庸。
生于皇家,谁无雄心?
既怀壮志,读书岂会懈怠?
朱棣脱颖而出,除天赋聪慧、勤勉外,还因徐达的大力相助。
不仅兵法权谋,徐达在诸多方面都助这位未来的女婿不少。
因此,朱棣所言皆发自肺腑,毫无虚饰。
除李武和朱元璋外,朱棣最敬重的就是徐达。
李武听完,再问:
“不知陛下如何看待皇后?”
怎又提及妙云?
朱棣虽觉奇怪,却未多问。
稍作思量,神情渐柔,低语:
“妙云自幼入宫伴朕,饱读诗书,见解独到,常助朕分忧,能娶妙云为妻,此生足矣。”
朱棣与徐妙云的感情,在古代**家庭中堪称真挚难得。
二人关系纯洁,毫无杂质。
婚后九年,徐妙云多次怀孕,为朱棣生下三子四女。
此间,朱棣未曾纳妾。
徐氏未能再育,庶女常宁公主与庶子朱高爔方得出生。三千佳丽,独钟一人,此等深情堪称罕见。二人不仅是伴侣,更是知音,婚后情意始终如初。
朱棣登基后,夫妻依旧琴瑟和鸣,常共议国事、家事及天下大事,见解亦多能一致。徐妙云逝后,朱棣仿若失魂落魄,性情大变,终早逝而去。他们堪称神仙眷侣。
靖难之际,朱棣日夜思念的并非南京城,而是徐妙云。他曾厚颜向李武求教隔空对话之术。李武闻言一笑,直入正题:\"陛下如何看待中山王徐家?\"
朱棣沉默片刻,虽敬重徐达、徐妙云,但对徐家其他成员存疑。李武改问:\"中山王徐家对大明是忠是奸?\"朱棣毫不犹豫答\"忠\"。李武继续:\"那么徐祖辉呢?\"此言一出,朱棣脸色骤变,称其忠于朱允炆而非己。
李武辩解徐祖辉并无反意,仅因性情使然。朱棣听后愕然。
李武续言道:“他自小受教忠君,性情刚正,认为自己理应效忠君主。然而陛下却废黜了朱允炆,他心中自然难以释怀。”
“那家伙更是心思单纯,不通人情世故,一时气愤之下,便闭门不出。”
朱棣微蹙眉头,迟疑片刻问道:“李先生今日为何提及徐祖辉?”
李武从容答道:“李某以为,像徐祖辉这般人才若困于一隅,无法为国效力,实乃我大明之憾。”
话音刚落。
朱棣立刻领悟李武之意。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徐祖辉确有才能,朕不至于因些许小事责罚于他。”
“朕顾虑的是他是否仍对朱允炆心存怀念,恐日后生事。”
李武点头称是。
“陛下之意,李某已然明晰,已替陛下查清此事。”
说着,李武伸手轻点朱棣额头。
瞬间,昨夜梦中片段流入朱棣脑海。
李武化作徐达模样,问跪地的徐祖辉,若朱允炆尚在,是否会相助。
徐祖辉毫不犹豫答道:“不会,徐家唯忠于大明与太祖。”
将那段梦境传递给朱棣后,
李武放下手,笑道:“陛下,中山王后裔皆堪大用,乃我大明支柱。”
朱棣听罢,似有所悟,缓缓点头。
“李先生之意,朕明白了。”
“如此甚好,李某告退。”
说完,李武不再逗留,施展御风之术,越江而去。
如仙人般飘逸。
此景落在众臣眼里,引发一片惊叹。
虽知李武神通广大,但亲眼目睹其御风而行,无不震撼。
这般如仙似神的人物,竟为大明国师!
有此人在侧,难怪朱允炆难以匹敌。
北方烽烟渐起,战况愈发激烈。
因此,他们丝毫不掩饰自身的残暴,肆无忌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
在后世,社会稍显文明之后,屠城这样的行为会遭到全世界的共同谴责。但在古代,异国间的征战中,屠城乃至灭族都属寻常之事。
正因如此,提及**南侵时,朱元璋、朱棣等人的反应才会如此强烈。在这个时代,对漠北**的仇恨已深深烙印在每个华夏子孙心中。
话题回归正题。瓦剌各部利用明朝内部的混乱,朱棣离开北平后,宁王也随之离开。他们认为这是复兴元朝荣耀的绝佳机会,于是暂时放下彼此矛盾,集结数十万大军,越过明长城,直指中原。
九边重镇皆可南下进攻中原,但甘肃镇、宁夏镇等地偏远且地形险要,难以攻破,便被率先放弃。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朱棣结束南方战事时攻占北京城,因此只有三个入口可选:大同镇、北平、蓟镇。若要迅速攻下北京,从北平进入最为直接,但绕路太远,最终他们决定从大同进攻。
此时,朱权带着朵颜三卫一同离去,使大同防守极为薄弱。短短数日,敌军便兵临城下。拿下大同后,只需两日即可到达北京。如今北方局势危急至极。
---李武离开长江后御风疾行,仅半天时间便在傍晚回到北京城。他缓缓降落,进入布政司。
“李先生!”正在办公的朱高炽看到李武,欣喜若狂,扔下笔跑出来,拉住李武的手说:“终于等到您回来了!”
李武感受到朱高炽微微颤抖的身体,轻声安慰:“让您受委屈了。”
朱高炽摇头:“先生言重了,这是我分内之事。”随后,他带李武到书房,请丫鬟备茶。
接着,他开始语无伦次地诉说。
话语混乱无序,毫无章法。
李武许久未能理解他的意思。
于是说道:“公子无需着急,请先谈谈北平及周边的情况。”
朱高炽点头,沉思片刻后开口:
“瓦剌各部是从大同府方向侵入的。大同那边,朵颜三卫随父皇一同南下,兵力空虚,不过数日,已然全面失守。”
“如今瓦剌的前锋已抵达大同城,一旦攻下大同,即可直逼京城,形势危急!”
说到这里时,
朱高炽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
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下面的话:
“大同的探子刚传来消息,那些野兽太残忍了!”
“进入大同后,他们肆意烧杀抢掠,短短几天,就有数十万百姓惨遭杀害,男人、老人、孩子、妇孺,甚至活埋;年轻女子被当街侮辱,反抗者被杀害,顺从者则被掳走。不仅如此,他们还放火烧毁沿途的一切,不留一块砖瓦……”
“李先生,我……我……”
讲到这里,
朱高炽几乎要将手中的茶杯捏碎。
眼睛泛红,似要落泪。
稍作停顿,他突然大声喊道:
“李先生,我无能为力啊!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只能待在北平袖手旁观,对那些该死的敌人毫无办法!”
“这几天,每当我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那些被残害的百姓,用无辜的眼神望着我,祈求我去拯救他们。还能看见失去父母的孩子坐在废墟中哭泣,最终葬身火海。”
“我实在承受不住了,宁可死去,也不愿继续躲在京城苟且偷生!”
李武听着他的话,心中也十分沉重。
片刻后,轻叹一声道:
“公子无需自责,令公子守城不出,是李某的决定。”
“北平城内,所有可战之兵已被陛下调遣。”
“几乎没留下多少能作战的部队,公子能够克制不出击,已尽了最大努力,李某还要代天下百姓感谢公子。”
李武深知朱高炽此刻的感受。
那种眼睁睁看着同胞遇难却束手无策的感觉,简直令人痛彻心扉。
“公子。”
李武把手放在朱高炽肩上,
“冷静些,从今以后,再不会有百姓因战事而丧生。”
“我保证。”
“来而无往非礼也,此前他们对我国百姓所为之事,李某定会百倍奉还。”
李武目光沉稳,令朱高炽渐渐冷静下来。
“先生此次带回多少兵马?”
李武伸出一根手指。
朱高炽疑惑:“十万?”
李武摇头。
“一万?”
依旧摇头。
“一千?”
依然摇头。
朱高炽彻底迷茫了。
“难道……先生是独自回来的?”
“正是如此。公子莫急,请听李某详细说明。”
李武将独自返回北平的理由娓娓道来。
听完后,朱高炽不禁赞叹:“先生竟欲将他们尽数留于北平?”
“这岂非戏言?北平连同大同兵力不过三万,而瓦剌敌军却是我们的数十倍!”
“即便先生英武,怕也难以应对。”
话未说完,却见李武笑意渐浓。
“不妨一试,公子不必慌张,李某自会有所准备。”
话音刚落,李武眼中闪过一道精芒。
低声喝道:“分身术,解!”
顿时,一股神秘气息弥漫开来。
与此同时,王府中的分身消失不见,所有通过签到获得的能力悉数融入李武体内。
在此之前,这些能力只能发挥部分威力,如今却能尽展其效。
第136章多般神通!(求订阅)
李武的系统需在京城里才能签到,离开京城则无法使用此功能。这也是他当初留下分身于北平的重要原因。
在他随朱棣南征期间,系统签出了四门地煞法术。
地煞法术各有千秋,究竟谁强谁弱难以评判,毕竟它们皆超越凡尘,具有无穷妙用。但在特定情境下,其应用价值自然有强弱之分。
此次签到的四门法术分别是“禁水”“坐火”“布雾”“剑术”。若以边境**为背景,“布雾”与“剑术”更为实用。
“公子。”
分身所获法术尽被李武领悟后……
李武忽地起身。
对朱高炽说:“稍候片刻,我需外出一阵。”
此刻离开,究竟有何急事?
前方战况危急!
朱高炽听闻李武之言,焦急万分。
然而,见李武神色严肃,未有玩笑之意,便按捺住疑问。
无奈拱手道:“李先生务必尽快归来!大同局势堪忧,恐难支撑太久。”
“一旦大同失守,瓦剌各部便会趁势侵入,那时烽烟四起,后果难料!”
李武微微点头:“李某自有安排,公子不必挂心。”
言罢,他御风而去,瞬息间消失于天际。
朱高炽在书房踱步,手中紧握一封十万火急的战报。
此战报来自大同,刚传来不久。
上书,瓦剌联军已抵达大同城外,沿途城镇多被攻占。
瓦剌大军势如破竹,三四十万兵力锐不可当。
大同城防不及北平牢固,敌军若全力进攻,最多可撑三日。
战报送达北京已两日,今日最晚明日傍晚,大同或将陷落。
“李先生,速归!”
朱高炽攥着战报,目光追随着李武离去的方向,满是焦虑。
但他并无责怪之意,深知李武此举必是为了应对瓦剌之患。
事实确实如此。
与朱高炽分别后,李武御风疾行。
不过一盏茶工夫,便至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
寻得一幽静湖泊。
“此地甚佳,人迹罕至,不会扰及凡人。”
李武满意点头。
随后,他口中轻吐“禁水”,体内玄光流转。
念头一动,跨步踏入湖中。
“禁水”。
单听名号,似能阻止水流流动。
实则不然,此乃“断流”之术。
地煞七十二法,每种皆独特。
故“禁水”并非阻隔水流,而是指无法通行的水域。
习得此法者可在“禁水”中自如行走。
因此,李武施展此术入湖后,全身尽湿。
因这不过是寻常湖泊,非真正的“禁水”。
许多人或以为此法无用,远不及御风之术。
实则不然。
他外表看似平庸,实则专为应对六界中那些极度危险的水域而设,例如三途川。普通人踏入三途川必死无疑,但若施展出禁水之术,则可安然通过。然而,从现状来看,这项法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李武随意尝试后便不再关注,返回岸边时口中轻念“坐火”,同时用火折点燃篝火,随后从容步入其中。奇迹发生了,火焰竟未能伤及他分毫,此乃“坐火”的能力——火种金莲,入火不焚。此技能对抗三味真火定有奇效。不过,若用于对付凡人,也如同大材小用,毫无意义。
“这两项能力眼下都不太实用。”李武略显无奈,随即把目光转向最近签到得来的第三项技能——布雾。此法与祈晴、祷雨类似,具备掌控自然气候的强大力量。顾名思义,它能随时随地制造浓淡各异的迷雾。乍看之下,这项能力似乎作用不大,但相较于前两者,实用性更强。
“布雾!”李武低声呼唤,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大量神秘信息。他以某种未知方式注入法力,将自身意志传达给天地,顿时一片白茫茫的迷雾遮天蔽日,将整片山林笼罩。“这能力不错,或许会有所用途。”很快,他收起神通,嘴角扬起笑意,接着看向最后一项签到所得——名为“剑术”。
这并非普通剑术,而是领悟剑与炁相融奥秘后的元神御剑之法。“剑术!”伴随着一声高喝,他展开了神通,话音刚落,腰间佩剑便发出清脆剑鸣,腾空而起,在半空划过一道璀璨白光。……
“去!”李武抬手指向远处的大树。
片刻之间,空中那道白芒发出尖锐的啸声,猛然朝目标疾射而去。
“咔!”
一声断裂音响起。
只见那棵巨树轰然倒塌,齐齐断为两截。
“斩!”
李武并未停歇,以元神御剑之术操控飞剑穿云破雾。
他指尖轻划,剑光闪过之处,大片树木应声倾倒。
约莫半炷香后,李武满意收功,赞叹道:
“此法威力非凡!”
掌握了这门技艺,他在战场上可施展的手段将远超以往。
不只是排兵布阵那么简单。
“我已有应对瓦剌诸部之策。”
李武脑中灵光乍现,嘴角扬起笑意。
随即施展御风之能,返回布政司。
朱高炽见李武归返,欣喜万分,快步上前。
“李先生,适才去了哪里?”
李武淡然一笑,未作答,而是吩咐道:
“须得立即筹备,不论锻造还是征集,总之尽快凑齐十万把铁剑,火速送往大同。”
朱高炽听闻此言满心疑惑。
十万把铁剑?
莫非李先生暗藏伏兵?
但他不是只身前来吗?
李武一眼洞悉他的疑虑,笑道:“照办即可,明武自知我的用意。”
朱高炽闻言不再迟疑,决定信任李武。
另一边,大同。
瓦剌诸部依旧有序攻打顺天府。
瓦剌、鞑靼、北元、蒙古……这些势力关系错综复杂,若不清楚它们的联系,许多事难以理解。
不妨从北元说起。
元朝由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
趁宋朝衰弱时南下攻入中原,灭宋建元。
后来因治理失当被朱元璋**,退居北方。
直至1402年,鬼力赤弑杀元帝,北元正式**,恢复为蒙古。
然而,鬼力赤仅是从名义上终结了北元。
事实上,自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已名存实亡。
捕鱼儿海一战不仅重创了北元残余势力,也让黄金家族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彻底崩塌。
自此,多数蒙古部落相继宣布**,蒙古草原从此由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掌控。
鞑靼表面上尊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但实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虽曾与黄金家族联姻,却控制了西部草原,并与东边的鞑靼长期争斗不休。
因此,瓦剌、鞑靼虽同属蒙古部落,但彼此互不臣服,各自声称继承了元朝正统。
北元至此已名存实亡,皇帝不过是傀儡罢了。
两大部落互相对抗,谁也不肯退让,都想夺回昔日荣光。
然而,这段时期的历史因李毅的介入而改变。瓦剌与鞑靼暂时搁置分歧,联合畏兀儿等势力组成联军,在朱棣与朱允炆交战之际,向大明发起进攻,试图重建北元辉煌。
……
时值蒙古诸部围攻大同进入最后阶段。各部首领齐聚一堂,商讨攻克大同后的下一步行动。
这场讨论极为短暂,双方迅速达成共识:趁朱棣忙于南方战事之际,火速攻陷北京城!夺取京城意味着他们将具备与朱棣抗衡的实力。
当然,这只是表面说辞。实际上,各部落心怀私利,所谓复兴元朝不过是借口。他们的真实目的,仍是扩张自身利益。
尽管如此,大军仍直指北京城。就在众人形成决议之时,一名探子急匆匆闯入营帐。
坤帖木儿眉头微蹙:“何事惊慌?”
探子答道:“不久前,朱棣长子朱高炽突然大量征集刀剑,起初以为有援军到来,但经过仔细查探,却发现并非南线明军回援,而是大明国师李武回归!召集刀剑似乎正是他的命令。”
此言一出,军帐内众首领皆陷入沉思。
坤帖木儿率先开口:“你确定这条消息准确无误?”
探子答道:“千真万确!实际上……”
他忽而迟疑起来。坤帖木儿不悦地道:“有话直说,莫要吞吞吐吐。”
探子忙道:“我们在北平的眼线发现,有一道身影自南而来,直入北京城,那人或许便是大明国师李武……”
此言一出,军帐内气氛愈发沉重。
蒙古诸部首领神情怪异,心中各有盘算。李武之名早已传入众人耳中——
截断潺沱河,布下八卦阵,几乎未损一兵一卒,大破耿炳文三十万大军;
施展法术,召唤灵兽,击退围攻北京的李景隆五十万联军;
率军南下,一句言语,城墙自行坍塌;
无舟可渡,移来大山充作桥梁,数十万大军顺利渡江……
种种传闻层出不穷,且愈发离奇。起初,众人只当是传说,即便后来证实耿炳文、李景隆败绩,仍认为是朱棣为巩固权威所杜撰。
但探子之言令众人察觉不对劲。“飞”入京城?这是何意?
正当诸人困惑之际,坤帖木儿冷笑一声:“荒谬!人能在天上飞?你视我为何等无知之人?”
探子惶恐不已,“属下不敢妄言,此消息确是从下属处得来!”
坤帖木儿断然道:“人怎可能上天?必是探子误判。”
畏兀儿部首领附和:“我也这么想,凡人哪有这般怪力乱神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