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汴梁城闷热难当,理工学院的重建工地上,工匠们赤膊挥汗,将烧焦的梁木换成新砍的杉木。赵桓站在半完工的藏书楼前,指尖摩挲着怀中那本《天工开物》——这是毕昇在病榻上凭着记忆重新编纂的工艺大全。
\"陛下,新制的活字已经刻好三千枚。\"沈砚捧着木匣快步走来,官服后背湿透了一片,\"按您吩咐,每个字旁都刻了拼音。\"
赵桓取出一枚\"宋\"字铜活字,指腹抚过侧面细密的凹槽。这种将声韵学与活字印刷结合的做法,足以让识字效率提高数倍。但此刻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件事:\"《专利令》颁布后,民间反响如何?\"
沈砚面露难色:\"商贾们倒是欢欣鼓舞,只是...\"他压低声音,\"太学生们联名上书,说这是与民争利。\"
\"与民争利?\"赵桓冷笑,\"他们口中的'民',怕是那些囤积居奇的豪绅吧?\"
正说着,韩世忠风尘仆仆地赶来,铠甲上还沾着河北的尘土:\"陛下,边关急报!辽人在幽州建了座'百工院',专仿我朝新式军械。\"
赵桓眉头一皱。这\"百工院\"的名字,明显是针对他的\"天工院\"。他展开韩世忠递上的密信,上面详细记载了辽国仿制的各种器械:改良云梯、铁臂弩、甚至还有...蒸汽机的雏形!
\"查!给朕查清楚!\"赵桓将密信捏成一团,\"这些技术是怎么流出去的?\"
\"老臣抓了几个辽国细作。\"韩世忠从怀中掏出本小册子,\"据他们供认,是从明州、泉州的海商那里买的图纸。\"
册子上记录着十几个商号的名字,其中\"蒲氏船行\"赫然在列。赵桓眼神一冷,这个蒲寿庚,果然贼心不死。
\"传旨。\"皇帝的声音如金铁交鸣,\"即日起成立'市舶缉查司',所有出海商船必须接受检查。再拟一份《海商禁令》,凡私带大宋技艺出洋者,船货充公,全家流放琼州!\"
这个惩罚比凌迟温和,却更让商贾胆寒——没了船货,比要他们的命还难受。
三日后,汴梁城南的校场上,赵桓亲自检阅了新组建的\"专利巡防营\"。这支由五百名识字的退伍老兵组成的特殊部队,将负责巡查各州县的作坊工坊,查缉技术盗窃。
\"尔等记住。\"赵桓站在点将台上,声音传遍全场,\"每抓到一名窃技者,赏银二十两;每查获一张图纸,赏银五十两。但若敢栽赃陷害...\"他指了指台下的刑具,\"那具'专利枷'就是榜样。\"
所谓\"专利枷\",是赵桓亲自设计的刑具——重达三十斤的木枷上,刻满了被盗技术的名称。犯人不仅要戴着游街示众,还要当众背诵《专利令》全文。
校场外围,几个穿着儒衫的士子愤然拂袖:\"与民争利!有辱斯文!\"但他们很快被百姓的欢呼声淹没——自从《专利令》颁布,民间工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种改良农具、织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离开校场,赵桓径直前往天工院新建的武备坊。这里戒备森严,进出都要经过三道搜检。坊内,岳飞正指导工匠调试最新式的\"神机弩\"。
\"射程三百步,可连发十矢。\"岳飞亲自演示,弩箭穿透了三层铁甲,\"最妙的是机括用了特殊钢材,寻常铁匠仿制不出。\"
赵桓满意地点头。这种掺了锰的合金钢,是他从《天工开物》中找到的配方,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没有详细配比根本仿制不了。
\"边关那边...\"
\"已经按陛下吩咐,在雄州、霸州建了秘密军械库。\"岳飞压低声音,\"所有新式军械都拆成零件运输,到边关再组装。\"
这个超前的主意让赵桓眼前一亮。看来岳飞不仅武艺超群,在保密方面也颇有天赋。
正说着,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杜丽娘带着两个女学徒,正与守门侍卫争执。
\"怎么回事?\"赵桓皱眉上前。
杜丽娘慌忙跪下:\"陛下恕罪!民女是来送药的...\"她举起手中的药箱,\"岳将军的伤该换药了。\"
赵桓这才注意到,岳飞胸前的衣襟已经渗出血迹。年轻将领却浑不在意:\"些许小伤,不碍事。\"
\"胡闹!\"皇帝突然发怒,\"伤口感染会要人命的!\"他转向杜丽娘,\"从今日起,你专职负责天工院的医护。朕再调拨十个宫女给你打下手。\"
少女激动得脸颊绯红,连连叩首。这个安排看似随意,实则意义重大——这是大宋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允许女子参与军工生产。
离开武备坊,赵桓登上汴梁城墙。夕阳西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一队商旅正缓缓入城,驼铃叮当作响。
\"那是西域来的商队。\"陪同的户部侍郎解释道,\"自从颁布《专利令》,胡商们规矩多了,都主动申报货物...\"
赵桓却眯起眼睛:\"去查查队尾那个穿蓝袍的。其他人都在看热闹,唯独他一直盯着天工院的方向。\"
户部侍郎领命而去。赵桓继续沿着城墙巡视,突然在拐角处发现个熟悉的身影——毕昇!本该卧床休养的活字印刷发明者,此刻正趴在垛口上记录着什么。
\"不要命了?\"赵桓一把夺过他手中的本子,却发现上面画着精巧的城墙结构图,\"这是...\"
\"陛下明鉴。\"毕昇虚弱地咳嗽两声,\"臣发现城墙拐角的防御有死角,想着改良一下...\"
图纸上详细标注了射击盲区,还设计了一种可旋转的箭楼。赵桓心头一热,这个工匠出身的官员,竟有如此军事头脑。
\"来人!传工部主事!\"皇帝当即下令,\"按毕大人的图纸,先改造这段城墙!\"
暮色渐浓,赵桓回到宫中,却发现文德殿外跪着个意想不到的人——泉州海商蒲寿庚!这个曾经勾结蔡京的奸商,此刻五花大绑,额头上还刻着\"窃技\"二字。
\"陛下!\"蒲寿庚涕泪横流,\"小人知错了!愿献上全部家产赎罪!\"
赵桓冷眼俯视着他:\"听说你在琉球有座私港?\"
蒲寿庚浑身一颤,显然没想到这个秘密也被发现了。
\"朕给你两条路。\"赵桓竖起手指,\"一是全家流放琼州,二是...做朕的眼睛。\"
海商愣了片刻,随即如蒙大赦般连连叩头:\"小人选第二条!小人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当夜,一份密约悄然签订:蒲寿庚继续他的海上贸易,但必须定期向皇城司汇报各国技术窃取情况。作为回报,他的船队将获得官方特许的\"专利贸易权\"——可以合法贩卖某些非敏感的改良农具。
这个安排引起了朝中清流的激烈反对。次日早朝,御史中丞王黼(非前文被处死的王黼)当庭死谏:\"陛下岂可因利忘义?此等奸商...\"
\"王爱卿。\"赵桓打断他,\"你可知辽国去年从泉州走私了多少技术?\"
王黼语塞。
\"十七项!\"皇帝拍案而起,\"包括水轮纺车、曲辕犁,甚至还有火药配方!\"他环视满朝文武,\"朕用一个小奸商,抓一群大窃贼,有何不可?\"
朝堂鸦雀无声。赵桓趁机颁布了酝酿已久的《边关专利令》:凡在边境州县开设作坊者,免三年赋税;凡改良军械者,赏银千两;凡举报技术外泄者,赐爵一级。
退朝后,赵桓独自登上皇城最高处。远处,天工院的灯火通明,隐约可见工匠们忙碌的身影。更远处,汴河码头上,蒲寿庚的船队正升起特制的\"专利旗\",准备出海。
夜风拂过年轻帝王的面庞,带来初夏特有的草木清香。赵桓知道,这场技术保卫战才刚刚开始。专利制度就像一道无形的城墙,保护着大宋的技术优势。而边关的铁壁,则需要实实在在的刀剑与热血来铸就。
\"陛下。\"岳飞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刚收到雄州军报,辽军在边境集结,似乎...\"
\"不怕。\"赵桓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他们来。正好试试新式守城弩的威力。\"
月光下,两人并肩而立,影子投在古老的城砖上,仿佛两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