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咸亨五年(上元元年)八月十五夜
一轮圆月悬在紫微宫飞檐之上,将银辉泼洒在太极殿前的汉白玉丹陛上。这日正是李治诏告天下追尊先祖、自号“天皇”、武则天为“天后”的大日子,满朝文武山呼“二圣临朝”的余音仿佛还萦绕在宫墙间,而城西李淳风的府宅里,却透着与皇城截然不同的清寂。
青瓦小院中,石桌上摆着半凉的茶盏,袁天罡望着对面鬓角微霜的李淳风,指尖摩挲着茶盏边缘:“孙真人前日递了辞官表,说是要回终南山潜心着《千金方》。”烛火在风中轻轻摇曳,映得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些——那位与他们相交半生的药王孙思邈,终究是要退隐了。
李淳风放下手中的《乙巳占》,目光扫过院角簌簌作响的竹影:“他已年逾八十,踏遍山河采药救人,也该享些清闲了。”说着,指尖敲了敲案上的星象图,“倒是我,近来观天象,紫微垣主星虽稳,却见将星偏移,想着再过个三五年,也该效仿他,卸了太史令的担子,回阆中老家种种菜了。袁兄呢?你那徒弟,如今能已是独当一面,你还不肯歇?”
袁天罡却没接话,负手走到院门前,望着月亮下隐隐绰绰的长安方向,一声长叹:“大唐命数,本如长河奔涌,却因那‘起灵’之事,多了几分变数。”他口中的“起灵”,是数月前关中干旱时,太子李弘铁腕处置宗室囤粮案——那件震动朝野的事,明面上是太子监国立威,暗地里却似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某些隐秘的齿轮。
李淳风闻言,眸色微凝。他自然知道老友口中的“布局”:去年关中大旱,皇室宗亲借机低价买田、高价售粮,看似是触怒了太子,实则从袁天罡早年推演的“武氏当兴”开始,这一切便似早已埋下伏笔。“你早前算定武氏会称帝,如今这宗室之乱,也是你布的局?”他起身走到袁天罡身侧,见对方望着长安的眼神里,既有深谙天命的淡然,又有几分对人间的牵挂。
袁天罡指尖划过门框上的铜环,声音低沉:“那些蛀虫盘根错节,啃食的不止是百姓钱粮,更是大唐的根基。若靠皇室自己清理,难啊……”他转身望向李淳风,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但天后心思通透,手段果决,借她的手除去这些顽疾,既能让太子立威,又能断了宗室干政的念想——这把‘刀’,用得正是时候。”
夜风掀起袁天罡的青布袍角,他抬头望着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忽然轻笑一声:“你我推演天命半生,皆知武氏称帝是劫数,却也是天数。她称帝前必先整顿朝纲,而整顿的第一步,便是拔掉这些扎在长安的‘钉子’。去年的囤粮案,不过是个由头罢了——待她日后掌权,还会有更多‘刀’落下,只是那时……”
“只是那时,大唐命脉反而能因这‘刮骨疗毒’而延续更久?”李淳风接过话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随身携带的书,“你啊,总说‘顺天应人’,看似在改命,实则是借人力去应和天命。算得了百年内的兴衰,算不得千年后的变数——何必执念于此?”
袁天罡却没有回答,只是望着月亮下的洛阳城,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他知道,自己终究还不到退隐的时候——从早年在成都街头为年幼的武曌批“龙睛凤颈,贵之极也”,到如今看着她一步步卷入朝堂核心,这盘关乎大唐命数的棋,他才下到中局。那些所谓的“布局”,不过是在天命与人力间找一个平衡点,让这盛唐的气数,能多流淌些岁月。
院中的烛火忽然被风吹灭, 中唯有月光依旧清亮。李淳风摇了摇头,转身回屋取来一盏灯笼,灯穗在风中轻轻晃动,映得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长——一个是精通星象历法的太史令,一个是擅长相术推演的玄学家,此刻却在这八月十五的夜里,为着大唐的命数轻声交谈,看似在论“天命”,却又处处藏着“人为”的筹谋。
远处,紫微宫的灯火依旧辉煌,“天皇”“天后”的尊号已传遍天下,而这小院里的对话,却似一场隐秘的注脚——当皇权的光芒笼罩朝野时,总有一些人在暗处观星望气,用半生所学,在天命与人心之间,写下属于大唐的另一种“运势”。风过竹梢,沙沙作响,似是天意,亦似人心,在这中秋夜的月光里,悄悄流淌向不可知的未来。
新罗,金城王宫勤政殿内
鎏金铜漏“滴答”划过夜色,烛火将金法敏的身影投在绘有海东群山的殿壁上,如同一幅被风揉皱的暗纹。这位刚接过王位的新罗君主指尖摩挲着案头舆图,朱笔圈定的高句丽故地在月光下泛着冷白——那本是大唐安东都护府辖下的疆域,此刻却被新罗军士的靴印踏成了“故土”。
“陛下,金天冲将军已在汉山城布下三道防线。”左相金仁问的声音混着檐角铜铃的清响落进殿内。金法敏抬眸,见殿中重臣袍角上还沾着晨露——自前日新罗军趁唐军回撤之际踏入平壤,这般彻夜议事便成了常态。他指尖敲了敲舆图上蜿蜒的汉江:“固守不是龟缩,让金天冲在边境立起界碑,每十里驻一烽燧,告诉大唐——”话音顿住,烛火被夜风扯得歪斜,映得他眼底闪过锐光,“这片土地,新罗拿了,便不会松口。”
右相金廉忽然呈上一卷加急军报,封皮上“大唐”二字被指腹碾出褶皱:“安东都护府遣使斥责,说我军越界如‘豺狼噬土’。”殿内呼吸声微滞,唯有铜漏的“滴答”声愈发清晰。当年借大唐之力灭百济、破高句丽,如今不过拿回新罗‘旧土’,何来‘越界’?”他转身望向阶下的金比苏与朴武摩,两位使臣的朝服已换上了便于出海的素麻短褐,腰间佩着刻有新罗神鸟的玉符,“你们今日东渡,不是去求和,是去结盟。”
朴武摩抬头,烛火在他眼底映出跳动的光:“倭国与我等隔海相望,且有白江口之战旧怨,如何让其相信我等诚意?”金法敏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绵延的山城——那是新罗用百年光阴在群山间凿出的壁垒,此刻正像一头蛰伏的野兽,盯着东边的海与西边的唐。“告诉倭王,”他忽然伸手扯开案上的锦盒,露出里面绘着百济故地的羊皮图,“大唐的胃口不止于半岛,待他们平定西域、关中,下一个便是倭国。当年刘仁轨的楼船能踏碎白江口,如今大唐的铁骑亦可踏上本州岛。”
金比苏指尖划过羊皮图上的泗沘城——那是百济旧都,如今聚居着数万倭商与遗民。他忽然明白,陛下所谓的“结盟”,不过是递出一把双刃剑:用百济故地的利益勾住倭王的野心,再以“共抗大唐”的名号将两国绑上同一艘战船。“倭王若问起新罗占高句丽之事……”“便说那是‘攘外必先安内’。”金法敏打断他的话,指尖掠过自己的王冕,旒珠在额前晃动,“大唐称‘天朝上国’,却容不得藩属坐大——你我若不先攥紧土地,迟早会被碾成他们舆图上的一粒沙尘。”
当金比苏的船队在黎明的雾霭中驶出港口时,船头悬挂的“辰韩之旗”正被海风扯得猎猎作响。船尾激起的浪花拍打着船舷,如同新罗此刻的心跳——忐忑却又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他们知道,这一趟东渡若成,新罗便能在大唐与倭国的夹缝里撕开一道生路;若败,便是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的死局。但金法敏赌的,从来都是时局的缝隙——大唐“二圣临朝”,内政未稳;倭国野心暗藏,觊觎半岛。而新罗,唯有攥紧手里的土地,勾住能勾的援手,才能在这“天朝上国”的阴影里,挣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勤政殿的烛火依旧亮着,金法敏低头看着舆图上被自己指甲掐出的凹痕——那是高句丽故地的核心城池,此刻正标着新罗的年号。窗外,山城的晨雾渐渐散去,远处的汉江在初阳下泛着冷光,像一条蜿蜒的银链,将新罗的野心与风险一并拴在这半岛的土地上。而他知道,从决定占下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新罗便不再是那个躲在大唐羽翼下的藩属——而是一只振翅的鹰,哪怕面对狂风骤雨,也要试着在更高的天空,划出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