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夜雨淅淅沥沥,敲打在掖庭宫褪色的琉璃瓦上。
小灵举着羊角宫灯巡夜,昏黄的光晕里,忽见一道玄影立于月洞门前。
千牛卫的制式银甲在雨中泛着冷光,那人腰间的佩刀却随着呼吸轻轻晃动,恍若记忆里某个熟悉的画面。
\"你是何人?\"小灵攥紧灯柄,烛火在风中摇曳不定。
当看清来者面容时,她不禁轻呼出声:\"千牛卫...您找武才人?\"
张起灵颔首,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滑落,在青砖上溅起细小水花。
\"劳烦通传,故人张起灵求见。\"
他话音未落,小灵已提着裙裾奔向内殿,木屐踏在积水里,惊起廊下栖息的夜枭。
殿内烛火摇曳,武媚娘正倚在湘妃竹榻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女诫》泛黄的书页。
自那日驯马谏言后,这座宫殿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唯有晋王偶尔送来的西域香料,还带着些许人间烟火气。
\"娘娘!\"小灵气喘吁吁地掀开鲛绡帐,\"有位叫张起灵的千牛卫大人,说是您的朋友\"话未说完,武媚娘已猛然起身,素色襦裙扫落案上的青铜镜。
镜面翻转间,映出她骤然苍白又迅速绯红的脸颊。
廊下的雨幕中,两人隔三步而立。张起灵解下斗笠,雨水顺着发梢滑过坚毅的下颌,他望着武媚娘鬓边褪色的绢花,喉头微微发紧:\"听闻你因驯马之事...我来看看。\"
武媚娘垂眸望着积水里的倒影,忽然轻笑出声。
那笑声里带着几分自嘲,几分释然:\"灵哥还是这般急性子。\"她抬眼时,眼尾的泪痣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倒是你,东宫事务繁杂,怎得有空...\"
\"只要你安好便罢。\"张起灵打断她的话,玄铁护腕撞出轻响。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他知道千牛卫换岗时辰将至,\"照顾好自己。
\"转身时,麒麟玉佩在雨幕中划出半道冷光。
武媚娘望着那道渐远的身影,直到它消失在雨帘深处。
夜风卷着湿气扑进殿内,吹得烛火明明灭灭。
她弯腰拾起地上的青铜镜,镜中人眼角犹带水光,却已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晋王前日说,太子近日失势,而那九重宫阙的龙椅,终会迎来新的主人。
贞观十五年的上元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火树银花之中。朱雀大街上,万民仰望着送亲队伍逶迤而出,五色旌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
李世民身着明黄龙袍,立于承天门上,目送着那辆装饰华丽的鸾驾缓缓驶向远方——车中,文成公主李雪雁身披霞帔,面容平静却难掩眼底的一丝忐忑。
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李世民对她所言,李世民言道:
“你乃大唐之公主,身负大唐与吐蕃关系之重任。”
李雪雁深知,此番离去,便是永别。
作为江夏王的李道宗,身着紫袍金带,手持象征皇权的节杖,神情庄重地走在队伍最前方。
他深知,此次和亲不仅是一场婚姻,更是大唐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一步。
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则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紧随其后。这位来自雪域高原的使者,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送亲队伍的动向。
文成公主的鸾驾离开长安后,一路西行,穿越黄土高原,抵达西宁。这里已是大唐边陲,再往前,便是茫茫雪域。
而在一直看着车队的一边,张起灵立在朱雀门城楼上,望着远处蜿蜒的送亲队伍——文成公主的鸾驾在火把簇拥下渐行渐远,车舆上的珍珠流苏在夜风里摇晃,恍若未干的泪滴。
他握紧腰间佩刀,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后世史书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铮誓言。
\"在想什么?\"袁天罡的声音自身后传来。国师衣服在月华下泛着微光,玄色道袍上的北斗七星纹随着动作若隐若现。
他抬手接住一盏飘落的孔明灯,烛火映亮他眼中光亮。
张起灵转身行礼,玄铁护腕撞出清响:
\"师父,以女子和亲换取太平,当真能长治久安?\"
他望着送亲队伍消失在夜色中,脑海里闪过后世明军铁骑纵横的画面,
\"大明皇帝拒和亲、守国门,虽历经战火,却保得尊严不失。\"
袁天罡将孔明灯轻轻放飞,看着它融入漫天灯火:\"稚子之言。\"他的声音混着更鼓声,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分散西陲之患,你以为这上元节的灯火,还能如此安稳?\"
夜风卷起张起灵的衣摆,远处传来百姓欢庆的喧闹。
他想起白日里,李世民在承天门上目送文成公主时,眼中闪过的刹那痛楚。
\"可牺牲一人幸福...\"
\"太平本就需要有人负重。\"袁天罡望着天际初现的启明星,手指划过星轨,
\"当年王昭君出塞,换得汉匈六十年和平;如今文成入藏,吐蕃的战马便少了东进的理由。
这天下苍生的安稳,有时就得用最珍贵的东西去换。\"
张起灵沉默不语,麒麟诀在内息间悄然运转。
他忽然明白,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向——在贞观盛世的华彩背后,藏着无数被碾碎的儿女情长。
当又一盏孔明灯升上夜空,他望着那跳跃的烛火,终于懂得有些选择,远比刀剑更锋利。
另一边车队行至日月山脚下,公主掀起车帘,望着眼前连绵不绝的雪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她深知,翻过这座山,便真正离开了故土,踏入了未知的异乡。
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送亲队伍终于抵达了河源附近的柏海。
松赞干布早已率领吐蕃群臣在此等候多时。
这位吐蕃赞普身着华丽的藏袍,腰间配着镶嵌宝石的弯刀,眼神中既有对大唐公主的期待,又带着一丝紧张。
当文成公主的鸾驾缓缓驶入营地,松赞干布亲自上前,以子婿之礼谒见李道宗,尽显恭敬。
在柏海稍作休整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并辔而行,一同踏上前往逻些的道路。
一路上,赞普向公主介绍着吐蕃的风土人情,公主则将大唐的文化与技艺娓娓道来。
两人相谈甚欢,渐渐消除了初见时的陌生与隔阂。
抵达逻些后,松赞干布履行诺言,为文成公主筑起宏伟的宫室。
布达拉宫的前身拔地而起,红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主带来的大唐工匠与吐蕃匠人携手合作,将中原的建筑技艺与吐蕃风格完美融合。
从此,文成公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开始了她传播文化、促进汉藏交融的传奇人生,她的故事,也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