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三上午,张济战死穰县城下之时,杨平正坐在一艘蜈蚣船上,悠悠地向西而去。
此时,船上却有一名长相非凡、目光睿智的青年与杨平相陪。
杨平正在向其教授太平民团的施政方针、以及护民军的作战方式。
看着滔滔的淮河之水向东奔流而去,杨平对着船舱内的青年说道:
“子敬,圣人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之短暂如白驹过隙。
至此乱世,我辈当奋起而争之,方不枉大好年华也。”
船舱内的青年听闻此言,起身而立,对杨平行大礼道:“肃,多谢都督两日来的教导,定当与都督一起,平定天下乱世,为生民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若有余力之时,肃,定当率部,为大汉后世子孙开拓八荒。”
没错,跟杨平聊天的人就是鲁肃,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
鲁肃为什么会在杨平这里?
原因很简单:鲁肃此人,只是普通的地主豪强。
至于如何发家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到鲁肃掌管家业时,家中已有良田千顷。
如果不出意外,大概会在今年年底,周瑜会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家中两个大大的粮仓对周瑜说道:“你任选其一。”
可见鲁肃家之富豪。
鲁肃此人年幼时便丧父,由其祖母养大,为人极为孝顺。
同时,鲁肃年少时便有大志,结交乡中豪强少年,于山林之中操练军武之道。
更难得的是——鲁肃此人沽名钓誉也好,确有悲悯之心也罢,鲁肃掌家之后,常开家中粮仓接济流民、佃户,算得上是好心肠。
袁术刚到淮南时,也听闻鲁肃之名,于是派人相招欲作下吏。
但鲁肃这个人极有战略眼光,直接就看出了袁术此人成不了大事,于是,以在家中赡养祖母为由推辞,却暗中观察天下大势。
若没有杨平,鲁肃会在今年年底借粮给周瑜之后,被周瑜引荐给了孙策。孙策死后,便受到孙权重用。
其战略眼光,更是比诸葛亮提前数年,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如此一个有战略眼光、有野心、有抱负,而品德尚可的、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在初听闻杨平以及太平民团时,没有像此时的地主豪强一样,要么恐惧,要么嗤之以鼻,
而是用心收集了资料,在有限的资料中,对杨平和太平民团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一股具备搅动天下的新势力。
但也仅此而已。鲁肃当时可没有投效杨平的心思。
在袁术起大兵与杨平在汝河对峙之时,驻守寿春的阎象,为袁术征集粮草之时,听闻鲁肃家钱粮丰盛,便令小吏前去通知鲁肃,欲借鲁肃家粮草一千石。
鲁肃虽然看不上袁术,但此时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在袁术与杨平的战争,胜负分晓之前,袁术就是一个最具威胁力的利剑。
鲁肃不得不带着百余交好的轻侠少年,押着粮车来到了寿春。
刚好碰到了从汝南郡逃难而来的一家地主豪强。
鲁肃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就向这家地主豪强,仔细打听了太平民团在汝南郡的所作所为。
当听闻杨平将各家地主豪强土地,分给佃户、奴仆时,鲁肃的反应与当时初闻此言的诸葛亮差不多,皆是极其愤恨。
但鲁肃比诸葛亮强点的就是,鲁肃早早便掌管家业,与家中的奴仆、佃户打交道比诸葛亮多得多,知道这些人生存艰难。
鲁肃知道,一旦有人给奴仆、佃户分了田地,有过一次丰收之后,这些人就会成为给他们分田地之人的死忠!
鲁肃默默计算了一下汝南郡的人口,估计不下百万。
如果自己手中有百万死士,这天下,自己也有豪情去争一争了!
随后,鲁肃在问清了杨平对这些世家大族的态度后,瞬间就对杨平起了向往之心。
毕竟,杨平那个“胜者为九州之主,败者开拓八荒。九州之内共建大同,九州之外建国称王”的主张,很符合鲁肃的口味。
同时,鲁肃也知道杨平此人,绝对不是一个装神弄鬼、残暴不仁的流寇首领,而是一个有深远战略眼光、成熟政治主张、强悍军事能力的领袖!
于是,鲁肃借故在寿春呆了几天,就传来了“左将军要与杨平罢兵,出兵北上徐州”的消息。
站在寿春城墙上,鲁肃能看到从未见过的大船,顺着淮河向东而去,将一批批民众拉向西去。
经过鲁肃分析,以袁术这狂傲自大的性格,如果自己占据优势,绝对不会向杨平求和。
那么,现在剩下的就只有一种可能:杨平把袁术给击败了,而且袁术还败得很惨,不得已向杨平求和。
想通这一茬,鲁肃急忙派遣手下的游侠,快马向西而去打探情况。
而自己则在寿春北面的码头观察,果然,一车车的丝绸锦帛、一筐筐的铜钱,被装上了挂着“护民”大旗的战船向西而去。
看到此情景,鲁肃确信:杨平已经有天下一等一诸侯的实力,再加上其战略眼光、施政方针,那么这天下,杨平绝对可以争一争。
随后,鲁肃买通了看守寿春库房的小吏,得知了前方的具体战况。
特别是杨平将派遣水师,接回俘虏的骑兵、水兵、工匠等人的家眷。
权衡利弊之后,鲁肃迅速派遣身边的随从回到家乡定远,将祖母家、眷冒充成被杨平俘虏的工匠家眷。
至于自己偌大的家业,也不要了!
带着手下愿意跟随自己投效杨平的游侠健儿,从淮河南岸抵达了杨平的控制范围。
四月三十日上午,杨平完成了与袁术的交易,回到了颍上县的水军大营。
五月初一清早,袁术便开始拔营东去。
杨平则在五月初一晚上,坐着第一水军第一师的大船,准备逆水而上,沿淮河水道抵达信阳。
就在出发前,守门的岗哨向杨平禀报,抓到了一名奸细。
带上来审问时,就见这名沉稳而神采飞扬的青年,在得知审问他的,就是护民军的杨都督后,立马大礼参拜道:“定远之民鲁肃,见过杨都督。”
杨平一听这青年竟是鲁肃,当即也不摆威风了,立马走上前扶起鲁肃,亲自解开了那捆得死死的绳子,拉着鲁肃的手说道:
“鲁肃、鲁子敬,真的是你?”
见杨平如此亲热,鲁肃也有些不知所措,稳下心神问道:“都督认识在下?”
当时,杨平笑得嘴角都咧到耳后跟了,拍着鲁肃的手说道:“本都督在凡间可不认识你,但当年在天上,你我曾同坐一席,喝酒交谈,好不快活。”
当然,这是杨平编的鬼话,不然,没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见到鲁肃这么高兴。
于是,杨平直接带着鲁肃登上了战舰,连夜向西返回。
当然,杨平这次没有用熬鹰的办法熬鲁肃,因为鲁肃已经二十多岁了,心智比诸葛亮要成熟得多,熬鹰是熬不成的!
于是,在船上,杨平与鲁肃秉烛长谈,谈理想、谈抱负、谈现实、谈自己的战略规划、谈自己的施政方针、谈自己的行军布阵……
总之,一天两夜,两人就腻歪在船上,除了实在困得受不住,稍微眯一会,其他时间,两人一直在聊天下大事、聊施政方针、聊生民之艰难……
那句话叫怎么说的——郎有情妾有意,甫一接触,便如天雷勾地火,打得火热!
此时,见杨平已经对两人的谈话做了总结之言,鲁肃当即表示了效忠之意。
杨平拉起鲁肃,笑着说道:“子敬,你我交谈,可知子敬善于军略,但于民政上稍有欠缺。
我太平民团军机省设的参谋部,此时只有一名高级参谋龚元。
在本都督的设想中,参谋部会是军机省的办公所在,故而参谋部不设主官,而是由数位副部长,分管太平民团之下所有军事事务。
如今,本都督就任命你为都督府顾问,兼军机省参谋部第一位副部长。
因子敬初到军中,寸功未立,本都督暂不授予你军衔。
子敬也知,我等西去是为攻略荆州,此次大战,定有子敬大显身手之时,届时,本都督方才好让子敬成为名正言顺的将军。”
对于杨平任命他的职位,鲁肃很满意。毕竟在与杨平的交谈中,杨平已经透露过,都督府顾问,那就是杨平以后政权的中枢大佬!
参谋部的副部长,是由品阶从四品以上官员担任。
也就是说,自己刚刚加入杨平的队伍,寸功未立,杨平就以如此高位待之。
鲁肃此时已经不是感动了,而是生出了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
当即对着杨平跪地效忠。
杨平赶紧拉起鲁肃,拍着鲁肃的肩膀说道:“子敬,本都督希望你以后,可以肩扛日月。”
这下轮到鲁肃呆住了——“肩扛日月”,这可是杨平军中,正一品的大元帅军衔呀!
未曾想到,杨平竟如此看重自己,赶忙谦虚道:“都督,肃,才疏学浅,如何敢奢望肩扛日月?”
只见杨平轻轻一笑:“子敬,不试试怎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