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和指挥着60辆战车,带着1000余人的车骑营,赶到第一师阵列东边时,刘处带领的100余精锐骑兵,早已在前边严阵以待。
只听见隆隆的马蹄声传来,站在一丈多高战车指挥塔上的张和,就看见南面一道黑色的洪流快速奔来,在阵前一里多地外开始减速,最终停留在第一师正面之前200余步的位置。
张和拿出单筒望远镜,借着皎洁的月光以及袁军北寨里的火光,仔细一看,
这支骑兵约有千余人,装备称得上精良,至少人人都有一副铁甲。
至于骑术,张和估算了一下,刚刚这帮人从冲锋状态到停止状态的距离,得出的结论是:
和刘处那100精锐并州狼骑相比,差远了!
虽然张和感觉对面骑兵的骑术差劲儿,但袁军的骑兵统领梁刚,却对自己麾下千余人的骑兵很有自信。
见对面护民军列阵严整,自己在这干耗着也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就命令手下一名叫汪猛的骑兵百长,纵马到阵前挑战。
只见那汪猛身长八尺,手拿一杆马槊,骑着一匹枣红马,快速突至第一师阵前100余步,跃马扬鞭,耀武扬威地喝道:
\"前方贼军,何人前来领死?!\"
杨平的护民军第一师中,还真没有能打的猛将,所以,第一师谨守队列,鸦雀无声。
在车骑营的张和不禁摇了摇头,不屑地对同车的士兵说道:\"这都什么时代了?还出动武士单挑!
都督说的果然没错,什么时候都有脑子犯抽的人。\"
结果,张和还话没说完,就见前方带领机动骑兵的刘处,一夹马肚子,快马挺上前,远远地呼喝一声:\"那贼将看箭!\"
话音刚落,便搭弓射箭,嗖的一声,一支狼牙箭,直挺挺地向着50步外耀武扬威的汪猛射去。
光线昏暗,汪猛看得不是真切,听到冲过来的战马上贼将让他“看箭”,条件反射地趴到马背上。
一支箭羽从他背后掠过,射向远方。
待汪猛坐起身来,却又听到\"贼将看箭\"的喊声,
王猛再次趴到马背上,不过,这次却没有什么感觉。
再次坐起身来的汪猛,正准备策马冲击,却见不到十步远的刘处,早已搭箭在弦——原来刚刚那声呼喊乃是诈唬汪猛。
不等汪猛反应,不到十步远的刘处一箭正中他脖子!
\"铛啷\"一声,汪猛手中的马槊掉落地上,他一手捂着脖子,一手不甘心地指着从他面前呼啸而过的刘处,
最终,\"扑通\"一声重重砸在地上。
刘处高速奔驰的战马上迅速转弯,一个海底捞月,侧身捡过地上汪猛的马槊,转身拽过汪猛的马缰绳,优哉游哉地返回了本阵。
刘处和汪猛的这场单挑时间极短,从汪猛嚣张的挑衅,到刘处出马,再到刘处一箭射穿汪猛的脖子,也就不到半分钟时间,甚至不够精彩。
但这不重要,列阵的第一师士兵,在稍微的停顿后,瞬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士气大振!
而对面的梁刚看着倒地的汪猛,心想:果然如细作探听的一样,杨平手下有一支从吕布处借来的并州狼骑,果然骑射无双。
此时天色昏暗,以箭术见长的并州狼骑确实占优势,于是,梁刚就不再派出勇士前去挑战,做无谓的牺牲。
他带着自己身后的这支骑兵,缓缓后退了100多步,令千余骑兵轮流下马,以节省马力,与对面的护民军军阵进行对峙。
在梁刚命令骑兵后退之时,护民军近卫营2000人,列着整齐的队伍,高唱着《护民军团行军曲》,缓缓开到了第一师东侧,随后便列阵严阵以待。
而第一师的士兵,则迅速拿出了一个个竹制的马扎子,就地坐下休息。
又过了两刻钟,教导营2000人缓缓入场,近卫营士兵则开始坐在马扎子上休息。
半个时辰后,第四师6000余人列着整齐的队列,唱着嘹亮的军歌缓缓入场,在距离汝河岸边半里地的位置列阵。
等第四师列阵完毕时,天色已经转亮,夜色,随着河西大营报晓大公鸡的鸣叫,缓缓退去。
此时,在第一师和教导营结合部后边战车上,担任临时指挥的张辽,听到了身后车轮压过地面的声音,
扭头一看,正是杨平穿着全身板甲,站在他那一辆特制的、宽度一丈的四马指挥车上,缓缓而来。
指挥车上高度三丈的旗杆上,挂着一面红底金字的护民大旗。
张辽迅速下了战车,骑上战马来到杨平的车前,行礼说道:\"都督,您来了,我军是否可以开始进攻了?\"
杨平看着雄壮的张辽,开口说道:\"文远,按照昨夜你我的商量,这场战斗,由你全权负责指挥,我只坐在战车上充当大旗。\"
这是昨天杨平给张辽商量好的——杨平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让自己利用领先近2000年的见识来制定出战略规划,这没有问题,
但是让他指挥数万兵马,进行冷兵器作战,杨平表示,还是交给张辽这个三国时代的名将来吧。
对于杨平的器重,张辽十分感动,于是抱拳说道:\"在都督来之前,对面袁军除了1000骑兵以外,在北寨的一个校尉部500人也已出寨列阵。
随后陆陆续续又有十余个校尉部已经出寨,正缓缓向这里而来。
都督,您看是否下令开饭?\"
只见杨平对着张辽拱手说道:\"文远,本都督还是那句话,从现在起,本都督只带了眼睛,没有带口,一切由你来安排。\"
听闻此言,张辽翻身下马,对着杨平深深一躬,也没有说话,再次翻身上马后,一溜烟跑到了前方指挥车上,旋即下令:
\"擂响第一通鼓!\"
咚咚咚……
平稳的鼓声,在清晨的河岸边响起。
听到鼓声的护民军近2万人纷纷做出了应对:
在最前方的近卫营和教导营,两个营4000余精锐迅速做出战斗姿态;
在汝河岸边的第四师,以及在两个营后边的第一师,则迅速接过,从后方而来的后勤兵递来的包子。
没错,就是包子,还是肉包子!
昨天晚上出兵之前,每个士兵吃了5个,现在还是5个热腾腾的肉包子,外加一碗极其浓稠的青菜小米粥。
已经温热的粥上,泛着浓浓的油花,一口喝下去,咸咸的味道传来。(这是一碗高油、高盐的小米粥。)
两个师一万多将士,纷纷以狼吞虎咽的姿态吃下5个油汪汪的包子,喝下这碗堪称大补的小米粥,再来上一碗温热的虫粉。
这顿早餐所含的能量,就足以支撑一个士兵一整天高强度的战斗了。
吃完之后,后勤兵迅速收走碗筷、马扎子,两个师士兵们,便按照操练时的做法,纷纷在原地,放水的放水,进行五谷轮回的,也不避着人。
一刻钟后,第一通鼓结束,第一师6000人和第四师6000人,已经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
咚咚咚咚……
稍微有些急促的二通鼓响起。
第一师和第四师开始列队,向前百步,越过了近卫营和教导营,摆出了战斗姿态。
而近卫营和教导营则开始吃早餐,随后,解决生理问题。
随着二通鼓结束,近卫营和教导营彻底做好战斗准备。
咚咚咚咚咚……
随着激烈的三通鼓响起,近卫营和教导营,开始列着整齐的队伍缓步向前,最终在第一师东侧列出战斗阵型。
而在近卫营东侧的车骑营,后勤兵开始给战马喂上,带着麻黄碱的特殊草料,战车上的车兵,以及战车后方的步兵开始吃早餐,解决生理问题。
骑兵们则早在二通鼓之前,就已经在车兵的警戒下吃完了早餐,解决了生理问题。
随着最后一个鼓点落下,三通鼓结束。
此时大概是早上6点来钟,东方一轮鲜红的太阳已经缓缓升起。
在河滩上列阵完毕的护民军,呈现出一个12x1200的巨大步兵阵列,再加上最东侧的车骑营,整个队列西起汝河岸边,向东排列了将近3里地。
一万六千多战斗兵员,全部戴着统一的、带铁盔的竹制毡帽,身穿制作精良的竹甲。
除了刀盾兵以外,其他兵员胸前,皆挂着一块银灰色的板甲,在鲜红太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在队列的后边的中军位置,是超过200部装在双轮架子车上的三弓床弩,
以及超过200部装在双轮架子车上的轻型配重式投石机。
杨平的指挥车就在这些重武器的中间位置,战车周围是100名精锐的亲兵护卫,以及张辽给他留下的一个小队12人的精锐骑兵。
等前方三通鼓敲完,在一丈多高的战车了望塔上的杨平,就看到队列前方一里地外,袁术的大军也在缓缓集结。
袁军具体集结了多少人,杨平也没有具体的数字,只是预计至少在1万人以上,因为人上一万,无边无际!
虽然杨平不知道对面袁术大军集结了多少人,但一直关注着局势的张辽却知道:
从天亮到现在,半个多时辰内,袁术大军从北面的数个营寨里,共集结了8000余人。
从打出的“张”字旗号来看,这是袁术手下大将张勋在负责指挥。
到张辽三通鼓敲完,从袁术中军大营里又缓缓走出一万余人,慢慢的在张勋大军后边开始列阵,打出的旗号,是个大大的\"袁\"字。
张辽通过单筒望远镜,看到了那个穿着鲜亮铠甲、披着红袍、骑着白马的袁公路,停留在那个高度四丈的大纛之下。
在袁术这一万主力后边,还有至少5000士兵,正在从大寨南侧的各个小寨向北面集结。
战阵之势,讲究的就是一个时机。
此时,护民军已经彻底列阵完成,对面的袁军,只有张勋的8000人勉强算是列完阵势,
袁术带领的一万主力还在调整阵列,后方的5000多人还在行进状态。
张辽收起望远镜,对着排列在指挥战车两侧,共24名号手下令道:\"吹一声号!\"
嘟~嘟~嘟……
杨平特制的铜号,开始一声一声,短促地吹响。
位于护民军方阵最东侧的张和知道,按照计划,第一个出击序列,就是自己的车骑营,
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令,让战车上的号手吹响急促的进攻号角。
嘟嘟嘟嘟嘟嘟……
冲锋号一响,60辆战车上的驭手,用马鞭轻轻抽动着马屁股,战车开始缓缓启动。
跟在战车后边的步兵,紧握手中的武器,随战车而动,位于步兵后边的350名骑兵,也缓缓催动了战马。
整个车骑营1100余人开始缓缓加速。
护民军作战的这片区域,早就被军刺小队仔细探查过,这是一片洪水泛滥形成的沙土地,土质还算结实,不会让车轮、马蹄陷入其中。
更妙的是,这一片地势极为平坦。
1分钟不到,车骑营就前进了100多步,速度彻底提了起来,直直地朝着袁术大军最东侧,负责警戒的骑兵冲去。
刚刚到达指挥位置的袁术,看着对面的护民军如此不讲武德——自己方还没列阵完成就开始进攻!
有些恼怒的袁术,命令梁刚率领骑兵部队歼灭这支车骑部队。
梁刚得令后,手下的骑兵迅速跨上战马,列出矢锋阵开始缓缓提速。
当距离车骑营200步远时,梁刚手下的千余骑兵也彻底提起了马速。
梁刚却调转马头向东北方而去,跟在梁刚身后的旗兵,扛着的大旗也开始向东北方而去,跟在后面的骑兵也纷纷稍微调转马头,跟随梁刚而去。
梁刚,这名袁术手下有名有姓的将军可不是傻子——可他不准备拿自己手下血肉之躯的骑兵,去硬冲列阵完毕、车坚甲利的战车部队,
而是准备稍微迂回一下,从侧翼进攻战车后边的步兵。
梁刚的打算很好,战术也可以说非常正确,但他却不知道,杨平的战车上装备的都是特制的双弓床弩,
最远射程可以达到300步,200步距离,足以击穿身披铁甲的骑兵了,同样的,也可以击穿没有任何防护的战马。
本来梁刚骑兵迎头冲击战车方阵,战车上的双弓床弩,能够攻击到他们的面积还是比较小的。
但梁刚率部向东北方向进行迂回,那么,就等于将长度将近一里地的骑兵侧面让给了战车部队。
列成雁行阵进行冲锋的战车部队,纷纷将双弓床弩瞄准了进行迂回的骑兵。
砰砰砰……
随着一声声弓弦弹出弩箭的声音,一排排的“小长矛”,急速地射向梁刚的骑兵部队。
不到200步的距离,前方尽是列出纵队的骑兵,第一波射出的40支弩箭,没有一支落空的。
射中骑兵的弩箭,直接靠着巨大的动能将骑兵带到地上!
射中战马的,则直接将战马洞穿,战马一声悲鸣卧倒于地,瞬间就被后边奔腾的骑兵踩成烂泥!
第一波弩箭过后,梁刚的骑兵队伍,就如同锯齿一样不再整齐。
在队列前端的梁刚,只回头看了一眼,便加快了马速,准备绕过战车的攻击范围,冲击战车后边的步兵。
但仅仅几个呼吸过后,就又是一波小长矛来袭。
不过,这一次由于梁刚的骑兵大队已经转了过来,不再处于战车兵最佳的射击范围,所以他的伤亡要小一些。
然而,还不等梁刚率领的这些骑兵感到庆幸,刘处率领的350骑兵,就列着如步兵一样整齐的阵列快速向他们冲来。
\"如墙而进\"——这就是梁刚面对这支骑兵时的感觉。
这种由杨平从后世抄袭而来的骑兵墙式进攻法,可以说是冷兵器骑兵对冲时,最有威力的阵型了。
350多名骑兵,列成了六乘五十八的整齐阵列,势如腾雷的向梁刚这支800多人、仅有散漫队形的骑兵发起冲击。
当双方接近30步时,密集如雨的箭矢便从刘处的骑兵队伍中射了出去,梁刚的骑兵又倒下去一大片!
在没有双边马镫的时代,杨平能给骑兵们配备的远程攻击武器,那就是一次性的手弩——
骑兵出战前上好一支弩箭,射完以后便将手弩挂在马鞍旁,随后便将两丈长的骑枪,紧紧地夹在腋下,压低身形迎接冲击。
两支相向而行的高速骑兵,就这么惨烈地碰撞在了一起——血花与惨叫齐飞!
骑兵的墙式冲锋,真不愧那个\"墙\"字——队形散漫的梁刚骑兵,被两波弩箭和一波密集的箭雨蹂躏后,面对整齐划一的骑兵冲击,瞬间就如海浪拍到了防波大堤上,被撞得粉碎!
正面迎上刘处骑兵的那100多梁刚骑兵,瞬间就消失在密集的阵列中,隆隆的马蹄踏过,地上只残留着一片片和泥土染成一色的痕迹!
刘处双腿夹紧马肚子,左手紧紧拽着马缰绳,左臂轻轻一摆,便将槊锋上的骑兵甩下去。
此时,他前方已经是豁然开朗,旋即扭头,看一下跟在他身后的旗兵,只见旗兵安然无恙,大旗仍在他手中高举,
刘处策马开始半圆形转弯,前去追击刚刚对冲过去,却没有掉头、直冲冲向杨平中军而去的梁刚骑兵。
梁刚的临阵指挥是有些手段的——刚刚与刘处骑兵对冲结束后,梁刚发现,他已经绕到了护民军长达三里阵列的后方,
而高高竖起的护民大旗,就在其前方不到三里外。
战场嗅觉灵敏的梁刚,当即决定不再管已经冲过去的车骑阵列,而是率领手下600余骑兵,凭借着已经提起来的马速,直冲冲地向西攻击杨平的中军所在。
近了,更近了……
2分钟不到,梁刚就能看到那辆宽大的战车上,那个穿着金光灿灿全身铁甲的杨平。
只是令梁刚不解的是,自己的骑兵已经冲到距离他战车不到一里的位置,那位杨都督还能面向自己,淡定的吃着什么东西!
更让梁刚不解的是,后边紧追不舍的骑兵,反而缓缓的降下了马速,最终停在了距离杨平中军指挥车一里外的位置。
200步...150步...
梁刚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150步距离不过呼吸之间而已,这场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忽然,梁刚感觉胸口一凉,旋即剧痛便传来。
高速冲击的马背上,梁刚低头一看,自己胸前,竟然有一个碗口大的透明窟窿!
战马的颠簸让梁刚摔了下去,他最后能够看到的是:一支粗壮的弩箭,在穿透了他身后旗令兵的身体后,又击穿了后边的一匹战马!
重重摔倒在地的梁刚不知道,杨平的中军周围,那是有60部三弓床弩守着的。
而在梁刚向杨平中军指挥车冲击的2分钟内,排列在护民军战阵后方的一百多部三弓床弩,也已经完成了掉头,开始射击。
当残存的骑兵,冲击到距离杨平指挥车100步距离的时候,所有能够射击的投石机,开始发射石块。
密集的鹅卵石如雨点一般从天而降,将那些躲过第一波弩箭攻击的骑兵,砸了个鼻青脸肿!
有倒霉的骑兵直接被砸下马去,下场就不言而喻——被奔腾而至的马蹄踩成肉泥!
随着第二波、第三波弩箭射来,梁刚带领的600骑兵,竟没有一匹马可以冲到杨平指挥车前30步。
随着杨平的亲卫们射出手中的弩箭,失去主帅、冲击无望的骑兵,纷纷开始向北掉头,仓皇而逃!
迎接他们的,是再次列成阵型,冲击而来的300多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