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袁绍在府中大宴群臣的时候,杨平则在偃县的破败、狭小的县衙内,独自一人,在一个大大的沙盘上写写画画:
根据他得到的情报,细致地对攻略汝南郡的计划进行细致的推演。
从下午混编后勤营出发以后,杨平临时的营寨就开始向南移动。
杨平留下了近卫第一团300余人,在沙河桥梁北岸当道扎营,作为护民军团在沙河以北的桥头堡。
然后带着其他的兵力和民众,进入到了偃县这个破败的小县城里。
到县城以后,杨平接到了三波情报人员。
前两波是军刺小队,他们汇报了在汝南活动后,得出的汝南郡各方势力范围。
天黑以后,杨平接见了陈皮派遣的通讯兵,知道了刘辟将会攻击北宜春县,以及陈皮、江波、杨虎等人的应对方案。
杨平在心里默默的估算了一下,根据何仪当时带到临颖城的4000“精锐”来看,刘辟所部野外的战斗力,估计也就刚刚和太平民团训练20余天的民兵差不多。
如果进行攻城作战,就凭刘辟所部的一万多人,根本就甭想拿下有3000多民兵防守的北宜春县。
于是,杨平也就不操心老营的安全了。
根据军刺小队的情报,目前的汝南郡,从西往东,依次是刘表控制的南阳郡,并在南阳郡西侧占据了汝南郡数个小县城。
杨平的计划是,对于刘表的荆州,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就要覆灭了他!
所以,目前对于汝南郡东部的几个小县城,杨平制定的战略是暂时不予理睬。
在汝南郡的中部和北部,基本上是黄巾军活动的范围。
目前除了刘辟所部,其他几股大型的黄巾军余部,勉强都算是向自己靠拢了。
而在汝南郡的南部,是衡山(今大别山区),在这里盘踞有很多,为逃避战乱而进入深山的流民营地。
这些流民营地和黄巾军余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平的计划就是,把刘辟的主力干掉以后,将其驱赶到衡山地区,把这些逃入深山的流民营地全部“梳理”一遍,把这些为躲避战乱而流失的人口,再重新给迁回来。
汝南郡的东部,此时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其主要驻扎的兵力为:在汝南郡的郡治平舆县,有袁术部下大将桥蕤率领5000精锐驻守;
在汝南郡东北部的重镇上蔡县,有桥蕤副将雷薄率3000兵士驻守。
袁术所部在汝南郡共8000余兵力,皆由桥蕤统领。
杨平给张辽派遣了8000多战兵和3000多后勤兵。战将方面,有统帅型的张辽,猛将型的何曼、黄邵,另有杨平一手培养出来的体系型军官。
兵员素质方面,教导旅这2000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所有诸侯亲兵的战斗力,更不用说有张辽200骑兵加持了。
整个东部战场,杨平交给了张辽,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而中部和南部战场,何仪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再加上6000精锐的护民军团第一师,再配合上杨平的大营以及何仪、何曼、黄邵三人的大营,能拉出来的二万余青壮,战胜刘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完成杨平制定的战略规划,将整个汝南郡中南部的匪患全部清理掉,并将逃入衡山内的流民再“请”出来。
杨平率领近卫旅坐镇在偃县,充当战略预备队,既能防备西部南阳郡的刘表军队,又能随时支援东部和南部战场。
经过对汝南郡的局势推演,杨平感觉自己现在已经稳操胜券了。
于是,他出了县衙转悠一圈,放松一下脑子,再吃点东西填一下肚子,又回到自己临时的卧室里,重新把灯芯调亮,开始在那个占据整张几案的沙盘上,写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也就是说,枪杆子——军权,是一切权力的根源所在。
那么,他想要平推这个时代,就必须有强大的军队,而他则必须要牢牢地掌控着军队。
即便是平定天下以后,在他的设想中,最高领导者应该是仲裁者、监督者,但必须要有监督和仲裁的底气。
这种底气来自于暴力,所以,军权绝对不能让其他机构染指。
那么,就把军事机构单独列出来,成立一个军务省。
军务省总督必须由最高领导人担任。
军务省之下会设置后勤、参谋、军纪、军政等单位。
考虑到暴力单位,容易形成以兵为将有的军阀存在,所以,军务省坚决不得干涉地方事务。
军务省的粮草供给、武器生产,必须直属于最高领导人领导,而不能交给由文官组成的地方管理体系,不然就会重蹈明朝时文贵武贱的局面,使军队毫无战斗力!
思考完一切权力的根源后,杨平就开始考虑枪杆子打下的政权怎么建设:
首先,在这个时代,最高领导人只能是皇帝。
而在杨平的计划中,皇帝只需要充当国家的监督者、仲裁者、守护者。
其守护者的身份就是军务省的总督,
其监督者的身份,就必须要求皇帝有一套放在暗处的情报体系,和一套放在明处的监察体系。
暗处的,可以仿照明朝的锦衣卫。甚至,杨平都没必要去照搬明朝的锦衣卫——他现在的太平民团团员,就是一张极为有用的监察体系,只需要稍加改造,就能成为超越锦衣卫的存在。
放于明处的监察体系,必须保证全体国民都有参与的权利,才不至于成为某些人或某些小团体的私人工具。
杨平在沙盘上写下三个字:“议政省”。
议政省可以下设督察院、众议院、检察院等机构。
其中,众议院在杨平的设想中,最小的派出单位,可以设涉及到乡一级,根据汉朝时的国情,每个乡会选出3位乡老,参与监督乡级单位的施政,以及县级单位的重大事务决策,直至议政省参与表决国家重大决策。
督察院主要还是监察新政权里所有公务人员,以及建立新政权后,产生的新权贵阶级。
同样,议政省必须是独立的!
所谓的仲裁者,必须要为新产生的政权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法律。
最完美的就是:将这片土地上人们普遍认同的人生哲理(道德),融入到强制的法律中去,成立一个司法省。
司法省最小的派出单位,可以使用对汉朝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亭”,
由数个乡,根据人口、行政面积以及地理位置,在中心区域设置一个法“亭”,将新政权的法律条文刻成石碑,放置于亭中,所有能诵读法律条文的公民,都可以参与司法活动——
司法工作,绝对不能成为极少数人的“游戏”!
“法亭”的亭长,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司法事务,只对司法省负责。
司法的“亭”只是司法省的派出单位,不是行政单位,亭长也不对所在地的县长负责,而是根据地理位置、人口,设立亭的上一级“司法院”。
一个司法的“院”,可以负责数个县的司法工作。
这样,司法省只需要在全国设立100~200个司法院,就能垂直地完成全国的司法工作。
军务省、议政省、司法省,杨平准备用这三个省,替代古代传统意义上的三省,让新政权的皇帝掌握着暴力机构,充当新生政权的监督者和仲裁者!
建设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先明确这个政权的行政单位。
在杨平的想法中,国家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能够统计到的最小的权力单位就是家庭,简称“户”。
以六到十户,组建最小的行政单位为“井”,(这是个古老的单位,其意思就是这几户人共用一口井。)
在杨平的设想中,要让新生政权的每一位成年公民,都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
所以,“井保”这个新生政权中最基础的公务员,给级别的话就是从九品,将由所在“井”中,每一户的户主或其家庭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井保”这个职务是强制性的,“井”中每户人家,只要有政治权利(没有犯罪),就必须轮流来担任,让最基础的政权不会进行固化!
“井”之上的行政单位是“里”,一般由六到十井组成。
里长,由本里之内的所有成年公民进行选举产生,任期为两年,只能连任两届,里长为正九品公务人员。
同时,每一个里,还会配一名从九品的“甲长”,甲长是由从军队退伍回来的退伍兵担任,负责该里之内的民兵军事训练工作。
里之上就是“乡”了,每个乡会拥有十到二十个里。
新的政权会将乡长派遣到乡(所谓的朝廷命官),乡长为正八品官。
每个乡还会有一名会计,但会计不会常驻乡里,而是由县衙里的吏员兼任,每一名吏员会负责二到五个乡的会计工作。
每个乡还会有一名保长,负责该乡的民兵训练工作。
每个乡还应配一名教谕,负责该乡的教育、宣传工作,也就是说,每一个乡应该设一座乡小学。
乡之上,会根据地域人口设置一个县。这样的一个县,人口最起码在一万户以上,最多给其控制到十万户以内。
县之上就直接设“州”。杨平在脑海中对东汉时期的地图进行分割以后,得出的结论是:大概能设置三十多个州。
行政单位有了,也将设置很多公务人员,那么,他们的俸禄该怎么算呢?
在杨平的设想中,新政权的公务人员俸禄分5级:
第一级为全禄官,顾名思义就是领该品级的全部俸禄。
第二级为半禄官,适应于离家500里内的特殊职能官员。
第三级为在县禄官,离家100里内,俸禄为该品级全禄的1\/5
第四级为在乡禄官,办公范围离家30里内,俸禄为该级别全禄的1\/30
第五级为在井禄官,俸禄为该级别全禄的百分之一,在井禄官的数量是最多的,包括“井保”,
在杨平的想法中,所有官员,不论品级,退休后,必须回归本“井”,按退休时的品级,领在井禄官的退休金。
杨平设定的从九品官,全禄是年俸禄70石粮食(足够其养活一家十口人),7匹布。
那么“井保”的俸禄(70斤粮食,7尺布),就是给每一户百姓的补贴了,象征意义极大。(以一个标准的一万五千户的县来算,最多有200个“井保”,只相当于两个全禄吏员的俸禄。
以如此小的代价,就能让普通百姓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并且以这个小小的官位当“胡萝卜”,让百姓们不敢、也不想犯罪,极大的有利于社会和谐。
这太值得了!)
这么设计官员的俸禄,杨平回想了一下汉章帝时的财政收入,是绝对能担负的起的。
设计好了各级地方行政单位,那么中央单位该怎么设计呢?
首先是,管理国家肯定要有公务人员,吏部必须得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教育机构、礼仪机构就必须得有,就沿用礼部这个机构。
国家的公共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工部照样适用。
国家的户籍管理、土地资源……那么,民部照样适用(户部是由民部改来的,为避李世民的名讳)。
这片土地是农耕文明,就必须得有个农(农业)部。
如此广阔的国土,必须要加强各地的联系,商(商业)部,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有了军务省,兵部就没必要再存在了;
因为有了司法省,刑部也没必要存在了。
同样的“三省六部”。那么,只要在其上,再设一个综合办公机构“内阁”,就能保证新生政权有序运转了。
在脑海里把自己刚刚想的这些认真地推演一遍,杨平拿出一块绸布,开始画出一张组织架构图。
看着这张一个个平行、垂直的管理草图,杨平也不知道,他这个从书本上学到的、融合了信息大爆炸后,各种行政体系拼接的“怪物”到底能不能正常运行,管理一个国家。
“要不就试一试?”
躺在床上的杨平,迅速决定,将这个一闪而出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第二天早上,杨平就召集了留在偃县的军团司马齐峰、近卫旅旅长王五、新兵营营长王成等人,在偃县的县衙里召开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