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骑兵将至的噩耗,已经传开。昌平县城的百姓陷入恐慌。有门路的大户悄悄收拾行李,去“投奔”亲友。更多的是无路可去的普通百姓,只能祈祷着还算高大的城门能挡住匈奴骑兵。
听闻裴六姑娘领人进昌平县城,百姓们仗着胆子出了家门,挤到城门处。
“这个裴六姑娘,是名将裴仲德的女儿,听闻她身高八尺,眼若铜铃,力气惊人,能生撕猛虎。”
“我听说,裴六姑娘将燕山里的土匪剿的一干二净。山里的流民纷纷投奔裴家村,现在裴家村里有几千流民。”
“裴六姑娘来了,肯定能挡住匈奴骑兵。”
百姓们热烈地低语着,不自觉地将听来的传闻又夸大了几分。仿佛这样就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也有人颓丧长叹:“裴六姑娘才十五岁,打一打山匪还行,哪能挡得住匈奴骑兵。连广宁军都败了,安乐县的城门比我们昌平县的还结实,都挡不住匈奴人。一个裴六姑娘,来了也是送死。”
“我们还是回去,挖个地窖藏起来。躲上半个月,说不定还能躲过一死。”
这般消极低沉的言论,令稍微振奋雀跃的百姓一片惨淡。
就在此刻,马蹄声纷杂,一匹黑色骏马率先进了昌平县城。
百姓们屏住呼吸,纷纷仰头看去。
裴六姑娘清秀英气的脸庞映入眼帘的一刻,百姓们不知是震惊还是失望,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声。
如果裴六姑娘真得身高八尺眼若铜铃虎背熊腰,也就罢了。偏偏是这副纤细清秀的模样。好看倒是好看。可守县城打仗的时候,好看顶什么用?
这么一个好看的小姑娘,能守住昌平县城,能守护所有百姓?
等等!
他们刚才一定是认错了。后面骑着花马进城的才是裴六姑娘吧!又黑又壮,孔武有力,眼中闪着亢奋炽热的光芒。一看就是女霸王!
“裴六姑娘!”有胆大的百姓冲着女霸王挥手呼喊。很快,便有百姓跟着呼喊,声浪震天。
“咦?他们怎么都冲着我挥手喊叫?”裴燕有些懵,转头问裴青禾。
裴青禾轻笑一声:“他们大概是将你认做我了。”
裴燕也乐了:“果然还是我这模样看着更威武霸气!和他们喊一声,我是裴燕,真正的裴六姑娘在此。”
“不必。百姓们心中惶恐不安,错认你令他们心安。”裴青禾不在意这点细节,随口笑道:“随他们呼喊。”
一百多裴氏女子策马而入后,紧接着进城的是六百多流民……用流民已经不合适。这些人以前是流民,被操练了半年至一年之久,上山打了几回硬仗,都杀过人见过血。每日吃饱饭,瘦弱的身体迅速变得健壮。行走时队列整齐,目光炯炯,看着很有精兵风范。
此时,称一声裴家军绝不过分。
裴家军里有男有女。论人数,男子更多。女兵们的气势派头却更足,昂头挺胸迈步,背着长枪或长刀,个个目光锐利。
围观的百姓里也有不少女子,见了裴家女兵后,竟油然而生向往之心。
“女子也能骑马打仗,拿着刀枪杀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喃喃低语:“如果我手中也有一把刀,是不是也能杀匈奴人。”
另一个少女听着吓了一跳,用手捂着她的嘴:“小英,说什么胡话。可别被人听见了。”
小英推开少女手掌:“听到了又怎么样!我才不怕!我要跟着去县衙,问一问裴六姑娘肯不肯收容我。”
百姓们人头攒动颇为嘈杂。
裴青禾耳力灵敏,听到了只字片语,目光精准地在小英的脸上停留片刻。
小英屏住呼吸,等裴青禾策马远去,才惊喜地嚷了起来:“裴六姑娘看见我了!真得看我了!”
……
王县令以极为谦卑的姿态,迎裴青禾进昌平县衙,连官印都捧出来了。
“请六姑娘收了这官印。从今日起,县衙就是六姑娘的了。”
裴青禾没急着接官印,淡淡问道:“太子已死,天子驾崩,魏王登基,江南义军已经围住了京城。”
“天下大乱,王县令不想再做朝廷命官,要将这几万百姓都抛给我,自己一身轻地挂印而去。是不是想得太过美好了?”
王县令常年饮酒,不论何时,身上都飘着酒气。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着苦笑:“裴家军已成,这昌平县是六姑娘必取之地。我现在双手奉上,请六姑娘放我一条生路。”
江南义军占一处县城,第一件事就是杀官。死在义军刀下的县令,粗略一数,得有十几个了。
他不捧上官印,难道要等着裴六姑娘用刀来取吗?
裴青禾看着卑微识时务一心求活的王县令,笑了起来:“王县令是个聪明人,我就不绕弯子了。这官印,我现在不要,王县令现在也不能走。”
“要不了几日,匈奴骑兵就会来。昌平县乱不得,人心要稳。王县令得坐镇县衙,令百姓安心。”
“我裴青禾是受县令所托,来助百姓守县城。不是趁机抢占地盘的匪徒。”
王县令用袖子擦一把额上冷汗,陪笑道:“是是是,裴家军是真正的义军,和南边那些兴风作浪的匪徒不同。”
心里却是暗暗叫苦。捧上官印献上县衙都走不得,真是天要亡他!
裴青禾明亮锐利的目光,如火烛一般照印出王县令的颓丧:“广宁军大败,安乐县已失,幽州各郡县岌岌可危。这等时候,王县令离开昌平县,只身上路,能去哪里?前路不但有匈奴人,还有流寇,说不定还有军匪。不管遇到谁,你都是死路一条。”
“留在昌平县,才有真正的活路。”
王县令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幽幽叹息:“我现在走,是裴六姑娘取了昌平,我丢了官职,还能保住一条命。”
“我留下来,日后朝廷问责,我这样算什么?”
裴青禾从容一笑:“算同谋。日后朝廷派兵前来,我败了,你就得一起死。”
王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