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这次不仅接连斩杀了数名与燕国勾结得武将和燕国大将那尔克,还拔出了几方细作和潜藏在军营里的天狼军,最后又派出大量兵马清剿藏在深山里的天狼军和范家军残部。
而燕国见李煜提早发现计谋后,也不装了,集结十五万大军驻扎在月华关外,开始攻打雪花关,想要破关而入。
好在李煜之前的一番大动作震慑了大宛和楼兰等一众西域小国。
如今李家军和范家军不一样,李煜此人武功高强还是军事奇才,就连兵力强盛的燕国都屡败他手,更不要说他们这些小国了。
大宛王上本就因为丢了宝物,怀疑是上门游说他的燕国人所为,所以没有同意与燕国勾结,而楼兰又处于大宛西部,因为沙漠侵袭,正考虑要不要迁移别处的事情,早已自顾不暇。
李煜又提早发现了燕国人计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让燕国最精锐的天狼军损失一大半,大宛和楼兰更加庆幸他们没有参与进去。
没有大宛和楼兰参与进来,燕国即便不愿放弃大济这块肥肉,也比原先困难许多。
而燕国之所以非要攻打大济,皆因今年刚入冬就遭受特大雪灾,牛羊死伤一大半不说,好多百姓房子被大雪压塌,让他们损失惨重。
他们为了转移百姓内部矛盾,便把矛头指向大济。
承诺占领大济国土,可以让百姓们分到大济粮食土地和房子。
也因此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招收了流离失所的百姓组成的十万大军,再加上他们本有的五万精兵,组成十五万大军,还派出了一万铁狼骑兵压阵,企图用人海战术破关而入。
可见之前派娜依公主前来谈和不过是他们故意放的烟雾弹,为的就是迷惑李煜,实际上燕国早已做好了入侵大济的准备。
李煜如今有五万兵马,看起来人数与燕国相差甚远,不过他的兵马全都装备精良,不像燕国十五万大军里只有五万多人装备齐全,其余十万大军手里的武器不是木棍就是自家农具。
即便如此,燕国人数众多,还有一万铁狼骑兵,李煜想要守住月华关并不容易。
燕国人一旦破关而入,损失的不只是李煜,还有关内百姓和各方势力。
他们兵马全都不如李煜,根本抵挡不了燕国铁骑入关。
这个时候不能光让李煜一人挡在前面,周梓桃立刻飞鸽传书给顾九楼,命他派两万兵马前来支援。
同时派信兵给各方势力都大张旗鼓送信过去,告知西北危机。
若他们能派兵前来,或许能助李煜一臂之力,让他减少一些损失。
若置之不理不愿派兵前来,正好让他们手下士兵和百姓看看这些上位者自私自利嘴脸,减少他们的威信。
“报——”
安王所在沧阑州离西北最近,信兵们最先到达沧阑州城。
一入城领头信兵拿出一封信函边骑马朝城里急行边高喊出声,“西北告急,燕国派十五万大军和一万铁狼骑兵想要破关而入,吞并我大济国土,李家军和周家军已前往西北抵御外地,还望安王殿下也速速派兵援助,赶走燕国豺狼,保大济国土和百姓安康。”
“什么,燕国人又打来了?”沧阑州百姓在安王压迫下本就活的不容易,一听燕国人集结这么多人数打来,还是恐慌不已。
在安王手下好歹一家老小还能是良民能活命,要是燕国人入关,他们不是变成两脚羊,就是被屠杀干净。
只有长得好看的女子才能暂时逃过一命,之后下场同样凄惨。
他们沧阑州离西北不远,燕国人要是入关,要不了多久可能就会打到沧阑州。
“这可怎么办啊?”
“老天爷不让人活呦!”
“刚才那个传信的信兵不是说了吗,李家军和周家军都在,咱们安王兵马也不弱,要是能派兵支援,应该能守住。”
然而他们等来等去不见自家王爷集结兵马派出一兵一卒,反而要斩杀前来报信的信兵,说他们假传消息惑乱民心。
好在那几个信兵机灵根本没有入安王府,看到安王派人捉拿他们,把信扔给那些人后,转身就逃。
城里有周家军暗哨接应,几人很快换了装逃出城。
安王不肯派兵早在周梓桃预料之中,这些藩王没有几个有大局观,全都自私自利。
况且安王因为抢粮损失了七千多人,还偷鸡不成蚀把米,如今手里只剩下不到三万人,如何舍得派兵前来支援,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就算如此,也不能让他稳坐钓鱼台,必须给他添添乱,闹一闹心才行。
倒是让周梓桃没想到的是北辽州的康王接到报信,派了五千兵马前来支援。
黄忠派了一万黄义军前来支援。
山匪出身的陈氏兄弟派了六千永胜军前来支援。
反而是在京都拥有五万兵马的皇帝赵澜和南越州宁王继续做缩头乌龟,对于燕国大军压境的是置之不理。
……
对于西北接连的动荡,当地百姓也感受到了。
粮商们仿佛发现了商机,城里粮价一日一个价,每日都在上涨,老百姓怕以后西北动乱粮价更贵,不得不排队提早抢粮。
李煜怒不可揭:“这些商人竟然在入冬青黄不接时涨价,简直是在惑乱民心,发国难财。”
这些粮商杀又杀不得,就怕杀了后,无人敢运粮来西北售卖。
李煜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周梓桃道:“李大哥如今手中不缺粮,不如拿出一半用来遏制上涨粮价,同时还能给你这些粮商一些教训。”
李煜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如今他不缺钱财,缺的是民心和兵马。
便把周梓桃带来的一百万石粮食一半拿出来按原先价格出售,为防止那些粮商低买高卖,需要每家每户凭户籍购买,且每人每月限购三十斤。
导致那些想发战争财的粮商刚花大价钱从外地调来大量粮食,准备高卖赚个盆满钵满,却发现有人偷家,粮价被打了下来。
几个粮商一查,发觉不是他们商会的,而是李家军自己拿出的粮食出售,他们就算在商界再哪有能力,也不敢和一方霸主掰手腕。
唯有吃下这个哑巴亏,运来的粮食也不能再运回去否则赔的更多,只能按原价出售,赚一些微薄利润。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粮商敢在战乱期间哄抬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