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此举旨在速定齐国,助秦统一天下。”
“寡人为他争取这三个月,信他必不负所托。”
嬴正站起身,语气坚定,充满对李奇的信任。
这时,殿外忽传急报。”报!”
辛胜手捧军报疾步入殿,呈上一封来自齐国的飞鸽传书,系李奇亲笔。”大王,武安君捷报!”
辛胜激动地高呼。”宣读!”
嬴正目露期待。
辛胜不敢懈怠,立刻展开手中的军报。
那小小布卷上,承载着嬴正及满朝官员的期待。
李奇上奏:“臣率军北上,表面上强攻齐国,助大秦灭齐、统一天下,实则为虚张声势,意在震慑齐国,促其归顺。”
“臣挥师击破齐边关,制造威胁,使齐国上下惧怕大秦威势。”
“历经两月。”
“终于震慑齐国君臣,齐王田建携百官降秦,数十万齐军亦被收编。”
“如今齐国已亡,中原安定,大秦一统中原。”
“臣李奇叩谢。”
辛胜神情震撼,高声宣读奏章。
满朝震惊,无论文武官员,皆对李奇的战绩感到意外。
两个月时间,李奇竟真的灭掉一国,以强势迫使齐国投降。
虽有大秦国力鼎盛的原因,但更多在于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李奇能在此种环境下取得胜利,克服重重反对灭齐,展现了他的胆识。
同样,嬴正敢于信任他,顶住诸多质疑,这也是他的气魄。
此刻,先前急于奏请撤兵的大臣们哑口无言。
两个月灭亡一个存在数百年的大国,除了李奇,无人能做到。
听到这个消息,朝堂一时寂静。”这小子果然没辜负我的期望。”
“两个月灭一国,凭大秦军威迫使齐国屈服,千年来,除了我的儿子,谁能办到?”
“哈哈,我没看错你。”
“这一战打得漂亮!”
内心深处,嬴正也为李奇的战果惊叹。
嬴正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让李奇出征,不仅因为他的决断力,更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信心。
如今,他的儿子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未让父亲失望。
齐国覆灭,六国尽亡,大秦统一天下。
嬴正回过神来,环视满朝文武,骄傲地说道:“诸位,这是寡人最信赖的武安君。
他未让寡人失望,仅用两月便灭一国,若非他,谁能成就此功绩?”
王绾等人虽心有顾虑,却不得不承认李奇的战略眼光。
齐国的灭亡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是对反对者的有力反击。
大秦能灭六国,李奇功不可没。
没有他,这一切绝无可能实现。
在天下人眼中,嬴正威势无双,而李奇则紧随其后,享有极高威望。”大秦因有武安君而有幸。”
“我等钦佩。”
“齐国既灭,天下安定,大王堪称千古一帝。”
朝臣们纷纷向嬴正祝贺。
虽然灭齐过程中略有波折,但结果已定,嬴正开创了千秋伟业,他们也将名垂青史。”齐国平定,几乎未见流血。”
“寡人,终于实现了祖先的宏愿。”
“天下,终归于一统。”
嬴正站在王座前,激动地向群臣分享他的喜悦。
他以一统天下、成为千古一帝为傲,而他的儿子亦在这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日与李奇相认,天下震动。
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青史上对嬴正父子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铭记,即便历经千秋万代,他们的威名亦将永存。”臣等恭贺大王。”
这般场景下,满朝文武唯有贺喜之语,再无他言。
毕竟,齐国既已灭亡,大秦统一之势初现,群臣皆感振奋,他们也是这一伟业的参与者。
……
pS:期待支持,欢迎投票。”相邦,此刻你还有何话说?”
嬴正目光微转,带着几分戏谑看向王绾。
近来,王绾屡次提及国库空虚、粮草匮乏,意在促使李奇撤军。
表面上虽似粮草不足,但实际上,王绾心中另有考量。
李奇屡建奇功,锋芒盖过王绾,若能迫使李奇无功而返,他或可借此机会扩大声望。
身为朝臣,个个非同凡响,王绾更是老谋深算。
如今李奇灭齐,无疑给了王绾重重一击。”大王远见,臣不及。”
“武安君果敢,实至名归,臣深感敬佩。”
王绾俯身一拜,语气诚恳。”哈哈。”
嬴正轻笑一声,深深注视王绾片刻。
随后对满朝文武道:“寡人最厌烦的是朝中争权夺利、大臣反目。
望诸位莫让寡人失望。”
此言一出,王绾心中微震,他深知嬴正所指正是自己。”武安君已灭齐国,天下渐定。”
“齐国多年未战,我军将士不必再忧粮草之事。”
“相邦,今后无需再调粮草往齐地了。”
告诫之后,嬴正再次严肃发声。”臣领旨。”
王绾俯身一拜。”齐国亡,天下平。”
“众卿听令。”
“这亘古未有的功业、空前一统伟业,在寡人手中完成。”
“诸位功不可没。”
“然,此刻并非诸卿尽可欢庆之时。”
“治国安邦,较开疆拓土更难。”
“寡人盼诸卿同心戮力,共治安定之天下,使大秦与天下真正长治久安。”
嬴正目光扫视群臣,威严说道:
“臣等领旨。”
满朝文武齐声应和。”治理之策由相邦主导制定,完成后呈送章台宫以供御览。”
嬴正继续发令。”臣领旨。”
王绾立即回应。”另外。”
“传旨武安君,交割齐楚事务,处理完毕即刻回咸阳述职。”
嬴正再次高声宣布。
在他内心深处。
这一天,他已经期盼许久。
待到李奇归咸阳之日,便是父子相认之时。
那一天,
无人能阻拦嬴正。”好了。”
“诸卿可还有要事?”
若无要事,即可退朝。
嬴正挥手示意群臣散去。
然而此时,
文官行列中站起一人。
此人虽在朝堂权势不大,却受群臣敬重,乃长公子浮苏的授业恩师——淳于越。
平素里,
他从不参与朝正,仅关注礼法。”臣有奏。”
淳于越起身禀报。”齐楚灭,我大秦统一天下,大王成就千古伟业,远超历代明君,堪称千古第一帝。”
“为保大秦万世基业,臣恳请大王遵循礼法,施行仁义道德治国,以礼仪孝道统领天下,如此方能永固江山。”
“自古以来,对国家而言,传承最为关键。”
大王自登基以来,宫中始终未曾册立皇后,后宫之主虚悬已久。
从国家层面看,大王至今未立太子储君,这不仅违背了祖制家规,也使国家根基不够稳固。
此前天下纷乱,大王心系苍生社稷,自然将治国安邦视为头等大事。
然而如今四海归一,礼仪纲常更显重要。
天下视大王为根本,后宫安宁则国家安定,反之亦然。
储君未定,朝廷内外难免动荡不安。
淳于越起身陈奏,言辞恳切,强调当下正是确立太子、巩固江山社稷的大好时机。
他反复提及礼法与祖训,令嬴正略有不悦,但最终还是点头认可了他的建议。
随后,王绾及群臣相继附和,一致主张早日确定储君人选。
然而,在众人喧哗之际,蒙逸与韩非却面露微笑,心中暗藏期待。
因为当年大王已有明示,一旦天下统一,便会正式承认长公子李奇,并封其母为皇后,李奇则成为嫡长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当满朝文武齐声呼应时,嬴正只是淡然静观,直至殿内恢复寂静。
嬴正开口道:“确实,寡人也该确定储君人选了。”
此话一出,淳于越心中暗喜,心道:大王终于同意立储君了。
他随即上前说道:“臣启奏陛下,公子浮苏仁爱宽厚,又是陛下的嫡长子,无论从礼法还是才能来看,都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臣恳请陛下立公子浮苏为储君,稳固国本,制定国策。
同时,后宫之首宜由浮苏公子的母亲郑夫人担任。
如此一来,大秦可长治久安,世代相传。”
朝堂之上,浮苏一派的支持者纷纷响应,齐声附和:“臣等赞同。”
“公子浮苏身为嫡长子,理应继任储君,此乃正统之选,足以服众。”
与此同时,也有几位宗室大臣出言支持。
然而,李斯起身反驳:“臣以为不然,我秦国自古以德才兼备为立储标准,胡害公子天资聪颖,性情与陛下相似,若立其为储君,更能稳定朝廷局势。”
李斯话音刚落,韩非笑着接话:“廷尉所言甚是,胡害公子聪明好学,加以培养,日后必成大器。
臣附议立胡害为储君。”
支持胡害的朝臣纷纷附和。
放眼望去,朝堂之上支持浮苏和胡害的官员几乎各占一半,甚至不少武将也站了出来,明确表示支持胡害。”寡人平日看似无能,但在讨论储君人选时,却有不少拥护者。”
“浮苏、胡害。”
“呵呵。”
嬴正冷眼环视那些出言支持的臣子,心中暗笑。
若非李奇。
嬴正或许至今都不知道李奇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即便浮苏平日表现不佳,但在诸子中,他无疑是最聪慧的一个。
在历史中,秦始皇对浮苏寄予厚望,但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即便年迈时仍未立浮苏为太子,沙丘病逝前留下的遗诏也被篡改,导致胡害继位,致使大秦江山迅速覆灭。
后世有许多评论认为,若浮苏即位,虽天下动荡,但凭借他的支持者以及蒙氏、孟氏、西氏、白氏四大家族的力量,足以安定局势,延续大秦国运。
然而,遇上胡害这般无能之人,大秦二世而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这毕竟是历史记载。
如今有了李奇。
李奇在灭六国中立下首功,五国君主皆死于他手,这样的战绩堪称空前绝后。
换作其他君主,恐怕早已忌惮李奇功高盖主。
李奇在军中的威望极高,令百万锐士敬畏。
但对嬴正来说,即便李奇并非亲子,他也不会因功而猜忌甚至加害于他。
否则,他便称不上千古一帝。
得知李奇是自己儿子后,这份感情更是深沉。
李奇立下灭国之功,嬴正心中满是欣慰。
与他那些宫中的儿子相比,李奇无疑如真龙般卓越,而他的儿子们则像是一群渺小的蚂蚁。”王绾支持浮苏,李斯拥护胡害。”
“孟西白三族倾向浮苏,众多御史和言官支持胡害……”
嬴正目光扫过这些官员,心中暗记。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人将会成为被清除的对象。
当一统天下、追封王后、册立太子之际,必定会引发诸多反对之声。
这些人会用礼法、祖制来对抗嬴正。
十余年前,嬴正曾经历过这样的挑战,二十年后,他绝不会让这种事重演。”够了!”
面对朝堂的喧嚣,嬴正厉声喝止。”大王息怒。”
朝堂瞬间安静,大臣们都惊惧地看着嬴正。”王后之位、太子之位,由寡人决定,何时轮到你们置喙?寡人选定的人,还需要你们同意吗?”
嬴正愤怒地质问。”臣等不敢。”
文武百官听后神色大变。”太子人选,寡人已有决断,只需你们尽心辅佐。
若有对太子不敬者,休怪寡人无情。”
“此外,后宫之主已定。
待武安君从齐地归来,诸位上将齐聚,自然揭晓。”
满朝官员无不面露惊恐,躬身回应。
嬴正已确定了储君人选,此消息令支持浮苏与胡害的大臣内心忐忑。
然而,身为臣子,他们无从知晓帝王心意。
昔日李高掌权时,或能窥见一二,如今仅是一名普通寺人,地位一落千丈。”退朝。”
嬴正扫视群臣后,未再多言,挥手示意。
随即大步离去,群臣齐声送别。
待嬴正身影消失,众臣才陆续离座,三三两两聚集,似在商讨储君之事。”李斯,你让我刮目相看啊。”
韩非走近,语气带着戏谑,“如此迫不及待便卷入党争。”
“此事与你何干?”
李斯冷然回击,眼神透着对韩非的怨恨,“莫要轻视,李奇虽权高位重,但世事难料,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我很期待,只盼你能得偿所愿。”
韩非轻笑一声,转身而去,“若败,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我必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