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大殿外传来孩童嬉戏之声:“阿耶,我们来看您了!阿耶,您在里头吗?”
嬴正原本严肃的面容顿时柔和,眼中满是慈爱地望向殿外。
片刻后,他的两名孙儿欢笑着跑入殿中。”阿耶的乖孙儿来了!”
嬴正起身蹲下,张开双臂迎接。”阿耶!”
两个小家伙扑进他的怀中,笑闹不已。”哎呀,好疼!”
嬴正假装吃痛,顺势坐下,逗弄着孙儿们。
两个孩子立刻担忧地望着嬴正。”阿耶的乖孙儿长大了些,力气也见长了。”
嬴正装作疼痛的模样说道。”阿耶不疼,我帮您吹吹。”
李钰琪急忙说道,凑近便对着嬴正的脸轻轻吹气。”我也来!”
李熙毫不客气地加入。
两个孩子一阵吹拂,竟让嬴正几乎睁不开眼。”哈哈!还是我的孙儿有本事,阿耶这下全好了。”
嬴正笑呵呵地将两个孩子抱起站起身来。
这般宠爱的程度,即便李燕儿已见过多次,每次仍令她感到惊讶。
高居庙堂之上的秦王,平日威严赫赫,却对这两个孙儿格外偏爱,这种待遇无人能及。”或许,在他心里一直对婆婆有所亏欠吧。”
李燕儿暗自揣测,“所以才如此用心地补偿奇儿。”
“娘亲。”
“看呢!”
“我们治好阿耶啦!”
“厉害不?”
两兄弟神气十足地说。”确实很厉害。”
李燕儿笑着回应。”燕儿。”
“今日为何同两个小家伙一道入宫?”
嬴正目光温润地看着李燕儿。
他对这个儿媳也是极为宠爱的。
在他眼里,儿媳只有李燕儿一人,至于李奇的其他妾室,则完全不值一提。
在这个年代,做妻子的地位很高,而妾室则不然,她们所生的孩子也只能算是庶出。
将来李奇若能成为太子,甚至秦王、秦皇,继承人的位置必然是李熙,而非那些妾室的庶子,除非李熙实在不成器,可眼下嬴正亲自教导他们姐弟二人,要不成才都难。”大王。”
“这是奇儿让我带给您的。”
李燕儿递上一只瓷瓶,那形状样式分明与之前给吕不韦服用的仙丹瓶子相同。”昨日在洛阳时,奇儿察觉到仲父服用了我给您的仙丹,但他担心我,于是又给了我一颗,嘱咐我留作备用。”
“奇儿,用心良苦啊。”
望着李燕儿手中的瓷瓶,嬴正心中涌起万般感慨。
这仙丹不仅能解百毒、祛百病,还能强健体魄,世间罕有,而自己的儿子竟连赠两颗。
这一切皆因李奇将对他的关怀铭记于心,而非因其身份尊贵或权势显赫。
否则,为何此丹唯独给了他,从未惠及他人?
“奇兄说过,此丹存量稀少,大王万不可再分予旁人,还需随身携带。
否则若有刺客突袭,奇兄恐怕难以及时赶回护驾。”
李燕儿笑着对嬴正说道。
知晓嬴正身份后,她已不再拘束,毕竟同为一家。”这小子,走后还笑话我。”
嬴正放下孙辈接过瓷瓶,嘴角带笑轻斥。
他怎会不知这是李奇以玩笑方式提醒自己当年遇刺时的疏忽,差点丧命?这也是一种含蓄的告诫——下次未必能及时救援。
这般关切令嬴正倍感温暖。
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真是值得欣慰。
尽管尚未相认,但嬴正此刻已有把握,将来相认时,对方应不会再抗拒太多。
时光飞逝。
燕国,蓟城。
朝堂之上,燕丹跪倒在地,脸色苍白如纸。
满朝官员皆神情忧虑,隐隐透出恐惧。
燕王喜端坐龙椅,面色阴沉,手中紧握一份卷轴,上面清晰可见两个大大的秦字——战书。”燕丹,你可知罪?”
燕王喜满腔怒火转为彻骨寒意。”儿臣知错,但无罪。”
燕丹目光坚定,语气中透着一股执拗,“秦国心怀叵测,人人皆知。
即便我大燕选择退让,秦亦不会罢休,兵锋终会指向我们。”
“儿臣此次冒险入秦,即便赴死,也定要取嬴正性命。
只要他一死,我大燕之危自解,秦国必乱,我方可伺机而动。”
“可惜天不助我,李奇及时归来,致使儿臣谋划落空。
否则,嬴正早已伏诛。”
燕丹抬头望向父亲,神情倔强,“秦国必亡!”
然而,燕王喜早已按捺不住愤怒,站起身,抽出腰带,疾步走向燕丹,一脚踢出。”砰!”
的一声,燕丹吃痛,倒在地上。
燕王喜挥舞腰带,怒吼连连,“逆子!事到如今,你竟毫无悔意?若非你妄为,我大燕何至于此?你可知,因你一人之过,我大燕根基几近毁弃!”
满朝官员无人敢言,他们内心也认同燕王喜的怒火,若非燕丹执意孤行,秦国未必会对我燕国发难。”父王息怒,儿臣并无过错。”
燕丹咬牙坚持,即使痛楚难当,依旧不肯低头。”你还有脸说无错?”
燕王喜喘着粗气,“若你事先告知于我,我怎会允许你犯险?”
“儿臣之错,在于未能得上天眷顾,为何老天偏袒嬴正?”
燕丹仰头大喊,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燕王喜长叹一声,手中的动作却未停歇。
直至此刻,他依然坚守初心。”荒唐。”
“寡人视你如畜生。”
燕王喜听罢,愈发震怒,咆哮着欲再度动手。
然而,燕国上将军庆秦立即上前。”大王息怒。”
“若您继续施加责罚,太子恐将一蹶不振。”
“如今局势已成定局,应尽快集结全国之力抵御强秦,否则我国危矣。”
庆秦高声说道。”正是如此。”
“秦已发来战书,且秦王特指定武安君李奇为主帅,率军攻伐我国。”
“李奇灭三晋之事足见其才能,他若领军攻我燕国,比起蒙武、王简等人更为棘手。”
“我燕国确实需严加防备。”
“否则难以抗衡强秦。”
“恳请大王息怒……”
庆秦出面之后,众臣亦纷纷进言劝阻。
燕王喜面上怒气稍减,可望着倒地不起的燕丹,眼中怒火与怨恨难以掩藏。”畜生,逆子!”
“到今日仍未悔过!”
“可知令我国陷入绝境?”
“因你行刺秦王,秦国得以名正言顺攻打我国,我燕国因此背负不义之名。”
“你的行刺之举本属卑劣手段,致使秦起兵报复,齐楚两国也无从出手援助,此皆你所为。”
“难道你不自知其罪?”
燕王喜悲愤交加,厉声呵斥。”即便没有齐楚相助,我燕国将士亦能击退秦军。”
“我愿以命相搏,击破秦军。”
“我不会屈服于嬴正,更不会败给李奇。”
燕丹昂首,目光坚定。”你……”
燕王喜盯着燕丹,举起腰带欲责打,却最终放下。
他深知,自己悉心栽培的儿子竟这般不成器。
年纪相仿于嬴正,却毫无作为,似永远长不大的孩童。
燕王听闻李牧率军逼近边境,顿时大惊失色。
这位昔日李国的名将,如今投效秦国,麾下雄师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燕国上下一片哗然,皆因李牧威名远播,其战斗力远超燕国边军。”可那两位赴齐楚求援的大夫,至今未归?”
燕王焦虑地问群臣。
……
pS:恳请各位支持,您的每一份鼓励都是莫大的动力。”大王,”
一位燕国大臣说道,“我已遣使至齐楚,只盼他们能及时相助。”
燕王闻言稍安,但仍心存忧虑:“秦国志在天下,若齐楚袖手旁观,我们燕国便岌岌可危。”
忽报:“大王,齐国拒绝见我使臣,还斥责我燕国行径卑劣。
秦国使者早已先行抵达,成功游说齐王。”
接着又有急报传来:“大王,臣赴楚国,却遭拒之门外,楚王更下令驱逐我国使臣。
楚国亦无意出兵。”
燕王听罢,颓然叹息:“完了!燕国完了!”
燕王喜满脸绝望,轻叹一声:“齐楚最终还是没能挡住秦的攻势,他们难道不清楚秦的狼子野心吗?若我燕国被秦吞并,他们还能独善其身吗?”
他的声音中透着深深的无奈。
燕王喜沉默片刻,摇头叹息:“如今已无他法。”
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以及代地那些训练有素的边境骑兵,燕国根本无力抵抗。”父王,”
燕丹急切道,“请让我领军,我燕国将士同心协力,定能击败暴秦。
儿臣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然而,燕王喜却勃然大怒:“放肆!你竟敢在此妄言!你既无才能,又无领兵之能,有何资格出征?你配吗?”
燕王喜越说越怒,目光冷冽,显然燕丹的行为已让他极为不满。”大王,”
庆秦上前奏道,“如今燕国已无退路,唯有拼死一战或再度向齐楚求援。”
燕王喜眉头紧锁:“上将军,我燕国目前还有多少可用之兵?”
庆秦苦涩答道:“若集结所有兵力,最多三十万。”
燕王喜闻言,神情更加黯淡:“仅有三十万?”
他深知,秦国在寒郸的大营便驻扎着三十万大军,而代地的李牧同样统领三十万精兵,燕国兵力仅为敌方一半,如何对抗?
“若是调走北境的八万大军,是否能提高我军胜算?”
燕王喜眼中闪过一丝疯狂。
庆秦神色骤变,急切道:“大王,若撤走北境守军,东胡必定会趁虚而入。
眼下正值冬季,正是异族侵扰之时,如此一来,北境百姓将面临巨大危机。”
燕王喜沉思良久,喃喃自语:“国破则家何存?事到如今,我也顾不得许多了。
只要能击溃秦军,日后我会尽力补偿百姓,但此刻,秦才是我燕国最大的敌人。”
燕王喜目光中闪过一丝疯狂,令整个朝廷为之颤栗。”庆秦。”
“现赐你调兵虎符,统领我大燕所有可用兵力,迎击秦军。”
“另外,丞相。”
“即刻遣使赴齐、楚两国,不惜一切代价,务求援军。”
“燕丹,你这个逆子。”
“随军出征,若我大燕战败,你也不必归来。”
燕王喜厉声说道。
这是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面对强秦压境,除了应战别无选择。
投降或为阶下囚,他绝不能接受。
身为君主,自有尊严不可弃。
转眼间,月余过去。
造阳城内,李奇负手而立,俯瞰已入掌中的城池。”报武安君。”
“此城已完全控制,残敌尽除。”
“此役共斩敌七千,俘虏八千。”
屠睢上前禀告。”燕国有何反应?”
李奇语气平淡。”燕国集结重兵于曲逆,兵力逾三十万,似欲与我军正面抗衡。”
章寒恭敬答道。”糊涂。”
李奇轻蔑一笑。”燕国主帅虽是庆秦,但他怎会不知以城防对抗更为稳妥?只是有燕丹在军中煽动,才致此举。”
章寒附和道。
燕丹是大秦的恩人,若非他行刺大王,我大秦也不会有出师的理由,齐楚也不会有机会出兵。
如今他既决定与我大秦决战,本君自当满足他的心愿。”
李奇冷哼一声。”启禀武安君。”
“李牧上将军派人传来消息,已攻下燕国多座城池,正等待君王的下一步命令。”
任嚣恭敬回禀。”即刻密报李牧将军,燕国调离北境边军,为防异族趁虚而入,命其派大军驻守边境。
灭燕之战乃我同族之争,若有外族介入,本君绝不会袖手旁观。”
李奇冰冷言道。
燕国的举动看似隐秘,但暗中的探查岂能无所察觉?燕王调动兵力应对时,所有消息早已通过暗线传递到李奇手中。”遵命。”
任嚣恭敬领旨。”诸位听令。”
“灭燕之战,我大秦师出有名,关键在于速战速决。”
“燕国主动求战,本君定然成全。”
李奇沉声道。”传本君将令。”
“全军前往曲逆,与燕军决战,一举摧毁燕国根基。”
李奇厉声下令。”谨遵武安君之命。”
城头三位主将及众将领齐声响应。
曲逆。
两军对峙。
一边是威武森严的黑甲军团,大秦的无上军威弥漫虚空大地,无数黑旗随风飘扬。
另一边,三十多万燕军严阵以待。
燕军军容虽肃整,但在气势上却被秦军无形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