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问。
李家村那位姑娘的事,属下犹豫着要不要提起。
李斯深知自己性情,对那个留在李家村的女儿一直耿耿于怀。
她行为失检,让他错失了成为未来秦朝长公子浮苏岳父的大好机会。
这对极为在意权势的李斯来说,简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她生死如何,与我何干?”
李斯语气冰冷,毫无怜惜之情,只余愤怒。”一个不守规矩的废物,毁了我的计划。”
若非顾虑到外界闲言碎语,那天看到她怀孕时,他真恨不得亲手除掉她。
属下听出了李斯的怒气,便不敢多言,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其实他本想禀报,这次李家村之事非同小可,连上将军蒙武都亲自前往,而且听闻李燕儿已分娩。
蒙武派了五百精锐守护,显然是为了保她平安。
因此村中消息并未外传,但此事定有隐情,蒙武亲至更显异常。
他原是想提醒李斯早做打算。”属下告退。”
属下低头一礼,恭敬退下。”韩非。”
李斯深知韩非的倔强,料定他绝不会屈服。
秦朝有他一人足矣,相邦之位非他莫属。”秦国不容二主,你虽才智过人,可惜要随你一同归于尘土了。”
李斯脸上浮现出一丝阴狠。
……
新郑。”属下韩非,拜见大人。”
梳洗更衣后,韩非脱去了囚徒的萎靡,恢复了往日的风采,还多了几分志向。
这份志向源自与李奇的对话,令他心悦诚服。
天下广阔,炎黄子孙千万计,多少百姓因战乱而亡。
由此可见,一统天下的重要性。
相比个人的小家小户,民族间的存亡更为关键。
韩非身为智者,早已洞察到同族纷争若持续下去,终将被外族侵占。
唯有通过一场决战实现天下和平,建立炎黄大业,才是所有炎黄子孙的目标。
韩非对此深以为然,同时他也意识到追随李奇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武道强身、长生不老,谁能不向往?
人皆有私心,韩非也不例外。”免礼。”
李奇笑着示意。”看来这些日子休养得不错,你已完全恢复。”
李奇再次微笑说道。”多谢大人关怀,属下确实已康复。”
韩非立刻答道。
作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知上下尊卑之道,既已投效李奇,便始终保持恭敬。”你知道李斯吗?”
李奇突然问起。”李斯是我昔日同窗,他早年入秦,而我选择了母国。”
韩非回答。”这些年他在秦国颇受秦王器重,得以施展才华。”
听到韩非的回答,李奇轻笑一声。
最终,韩非还是过于天真,未能真正了解李斯的心思。”你真觉得他是你的知己?”
李奇追问道。”当然。
在学宫时,我和他关系最好,彼此深知对方志向,可谓莫逆之交。”
韩非语气笃定,心中认定李斯是他唯一的挚友。”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错了。”
李奇摇头叹息。
韩非露出疑惑的表情:“不知大人何出此言?”
“你以为他是你的知己,但他未必把你当知己。”
“几天前,李斯派使者来见我。”
李奇严肃地说。”找您?”
韩非有些惊讶:“他找您有什么事?该不会是为了救我吧?”
“恰恰相反。”
李奇摇摇头。
韩非神色微变,语气中透着难以置信,“难道他找你,就是为了取我性命?”
李奇点头肯定,“正是如此。
他的管家已找过我,点名要取你首级。”
韩非震惊地凝视着李奇,即便迎上对方目光,依然难掩不可置信之色。
他深知李奇没有理由 ** 他。
韩非与李斯素来以知己相称,曾立誓在各自效力之国以实力较量。
然而现在……
“他为何欲置我于死地?”
韩非声音低沉。”他惧你入秦后威胁其地位,担心你取代他在秦王心中的分量。”
“他深知你的才华,也明白自己不及你。
若你入秦施展抱负,定能脱颖而出。
所以,他决定除掉你。
这样,他便能独占法家顶峰,否则……”
李奇直言剖析。
韩非苦笑一声,“所谓的生死之交,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此消息给了韩非沉重打击。
李奇坦言告知此事,是希望他能提高警惕。”世间最可怕者,非权力或刀剑,而是人心。
再真挚的情谊,在它面前也显得单薄。”
韩非听罢,虽略有不甘,却未多言。
他明白李奇所言不虚。”属下记住了。”
韩非握紧拳头,“今后,我必与这位‘挚友’保持距离。”
李奇追问,“你怨恨他吗?”
韩非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也许心中仍有恨意,但如今已无需多虑。
他所做之事,断绝了我俩之间的情谊,或许本就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自始至终,他从未视我为友,只当我为敌。
他所谓的莫逆之交,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对手和敌人而已。”
“从此之后,我与他再无牵连。”
韩非语气冰冷地说道。
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既然他惧怕你与他竞争,那你就该与他争。”
“他嫉妒你的才华,才会如此畏惧,担心你会进入秦国。”
“他害怕你夺取他的地位,那你就应该夺取他的位置,这才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对他最深刻的警示。”
李奇并非那种伪善之人。
韩非决然断绝了与李斯的情谊。
然而,李奇希望看到的是韩非的雄心壮志。
李斯忌惮韩非与他争夺,李奇却偏偏要韩非与他较量。
相邦之位。
历史上韩非被李斯陷害致死,但在李奇介入后,这一悲剧不再重演。
或许将来,
韩非真能超越李斯,取代他成为相邦。”属下遵命。”
“正如大人所说,他怕我与他争,甚至想置我于死地。”
“但我偏要与他斗到底。”
“过去我们有过约定,比试谁更强,可现在我们都成了秦国的臣子,同属一国,我会坚持与他较量到底。”
韩非眼中闪烁着怒火。
显然,
他也被李斯的卑劣行径激怒了。”很好。”
李奇满意地点点头。
他需要的,
正是这样的韩非,而不是沉沦的韩非。”大人。”
“您常说人心最是可怕,为何独独不怕我?”
...
“您难道不怕我是表面效忠,日后反叛吗?”
韩非目光微转,突然反问李奇。
听到这话,
李奇笑了。
若不是有忠诚系统确保部下的真心,李奇在用人上必定会更加谨慎。
忠诚系统让一切变得简单而残酷。
只要身处李奇麾下,任何忠诚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系统的监测,一旦触及背叛的边缘,李奇便会知晓。”若我说,我能看穿人心,你会信吗?”
李奇带着一丝玩味问道。
韩非听后心神震撼,仿佛被雷击中。”即便天子也难以完全掌控人心,但强者或许真有这样的能力。”
韩非深感压力,立刻表态:“属下信服。”
李奇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此刻,他对韩非的忠诚值已攀升至80,接近死忠。”报!”
李青的声音响起。”进来。”
李奇回应。
李青进殿禀报:“冯去疾大人到,正在前殿等候。”
李奇略显意外,“来得如此迅速。”
这是秦王重视韩地的表现。
随即,李奇交付竹简给李青,命其转交屠睢与章寒。”你随我去见冯大人,他将接管韩地正务,你辅佐于他,必能建功立业。”
李奇对韩非说道。
韩非略作沉吟,随即颔首说道:“一切悉听尊便。”
“另外,在外人面前切勿提及你我之间的关系。”
李奇叮嘱道。”此事绝不能让第三人知晓。”
李奇再次强调。
……
府邸大殿之内。
冯去疾身着官服,负手而立,静静等候。
不久后,李奇引着韩非步入大殿。”冯大人,闻名不如见面,今日得见,实乃荣幸。”
李奇拱手致意。”李将军有礼了。”
冯去疾闻言转身,见到李奇时并无半分怠慢,同样拱手回礼,全然不见身为九卿之一的傲气。
此时,李奇仔细打量着这位深得秦始皇信赖的大臣。
他身姿挺拔,气质沉稳,虽仪表 ** ,却自有一股儒雅之风;年约三十余岁,正值盛年。
自秦王嬴正主正以来,朝廷以唯才是举为原则,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这种用人之道在嬴正时代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朝堂之上多是青年才俊,鲜有暮气沉沉者。
冯去疾正是其中佼佼者,其地位甚至凌驾于李斯之上。
据史载,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李斯任左丞相,冯去疾则为右丞相,地位犹在其上。
由此可见冯去疾的卓绝才华,否则秦始皇也不会派他前来韩国主正。”李将军过誉了。”
冯去疾微笑回应。”冯某久仰李将军英名,年少有为,屡建奇功。
尤其在医学领域的造诣,极大地改善了我军状况,使伤员存活率大幅提升近八成,堪称旷世之功。”
灭韩之战中亲手斩杀韩王,立下稳固国家的赫赫战功。
细细思量之下。
李奇将军英姿勃发,果然是威名远扬。
能得到大王的信任,让我冯去疾到韩国主正,与李将军共事,实乃我的荣幸。
今后还请李将军多多关照。
冯去疾笑着向李奇说道。
听闻此言。
李奇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这才叫真正的说话艺术,冯去疾所说的话既充满奉承,又饱含对李奇的敬重。
任何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感到由衷的愉悦。
身为九卿之一,执掌秦国财正要职,足以体现嬴正对他的信赖。
冯大人不必客气。
往后咱们彼此扶持。
李奇立刻回应道。
虽然在这个世界里初露头角,但历经两世。
应付这种场面话,谁不会呢。
那位是谁?
冯去疾的目光转向李奇身后站着的韩非。
韩非刚踏入大殿时,冯去疾就察觉到他与众不同的气质,绝非凡品。
来,我给你介绍一下。
这是韩非,曾是稷下学宫荀子的 ** 。
如今公子深知大王统一天下的宏愿,并已承诺效忠我大秦,为大王尽心尽力。
李奇随即介绍道。
原来是韩非公子。
我是冯去疾,见过公子。
冯去疾稍作惊讶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即躬身向韩非行礼。
冯大人不必多礼。
如今再无公子之称,只有秦臣韩非。
韩非微笑着说道。
当年冯某入朝为大王效力时,便听闻过公子的大名,也曾有幸拜读公子的文章,今日得以相见,公子投身我大秦为大王效力,实在是我大秦之福,大王之幸。
冯去疾语气真挚地说道。
冯大人过誉了。
韩非只能笑着回应。
不过面对冯去疾如此郑重的态度,韩非也颇感欣慰。
在这个时代。
尽管信息闭塞,但名声在外,人才辈出。
杰出的人才总是被各国君主争相追求。
对于他国的降臣,或许会引起某些君主的猜忌,但对秦王嬴正来说并非如此。
他坚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相信自己的王道威严和对臣下的厚待能让他们心悦诚服。
韩非这样的贤才加入秦国,自然令秦王欣喜。
能得到一位如此杰出的大才,李斯恐怕未曾料到,韩非并未如他所言,而是选择归顺大秦。”李斯这次失算了,韩非并未投靠他国,而是选择了我们大秦。”
秦王心中暗喜,“不过,依我对韩非的了解,他应是宁折不弯的刚烈之士,如今甘愿效忠于我大秦,莫非……”
冯去疾心中揣测,目光转向李奇。
他隐约察觉到,此次韩非投秦或许与李奇有关。”果然如此。”
冯去疾心中笃定,“以往蒙田将军的军报中提到,只要有李奇在场,必定会发生一些事情。
如今韩非归秦,亦是他促成的结果。”
“此子确是我大秦的福将。”
冯去疾心中激动,认为韩非的到来能加速他对韩国地区的控制,“凭借韩非的能力及其在韩国民众中的威望,我能更高效地协助大王统御韩国。”
“韩非公子入秦,其才华足以独当一面。”
李奇微笑着提议,“韩非公子本是韩国重臣,在韩国民众中享有极高威望。
若他能成为我的副手共同治理韩国,不仅效率倍增,也能展现他对大王的忠诚。”
冯去疾听后,面露喜色:“李将军所言正合我意。”
他立即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