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
御书房内。
朱瞻墡看着手中这一封封的奏疏,他其实有些沉默。
因为都是关于江南的折子。
看来朝中也有大臣闻风而动。
都是希望他不要对江南过于苛责的。
这里面也有一份是来自王阳明的密折。
王阳明汇报的是,关于江南皇商们行动后的报告。
朱瞻墡颔首微点,嘴角含笑。
这一次皇商们抓住机会,顺势而为,确实是不错。
要好好奖励一下若微了。
朱瞻墡跟站在一旁的于谦说道:
“于谦,这一次江南的这群奸商元气大伤,他们如果还打算从商业上来要挟王阳明看来是不可能了,不过我们现在得防止他们狗急跳墙——!”
“殿下的意思是?”
“上一次你就被刺杀过,这一次难保这群人不会对王阳明用这一招,而且他们肯定会找极其厉害的杀手,做得更加的万无一失!”
朱瞻墡大胆地推敲敌人们的下一步行动,
于谦沉思片刻,
出声建议道:
“殿下,不如这样,考虑到王阳明大人的个人安全问题,臣建议还是从京城的北镇抚司专门调集一个小队的锦衣卫过去,由一位千户亲自率领,暗中保护王大人,而且不可显露出任何踪迹……,只能在暗中!”
“这样一来,既不会暴露,也能为王阳明大人增加一份保障!”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朱瞻墡答应了。
“臣领旨,这就去跟内阁的几位大人说一声,然后就让北镇抚司派人火速前往江南。”
与此同时。
在那遥远的漠北。
朱棣进行了一次大军的轮换和修整。
他打算以赛音山达为据点,开始朝着新的目的发起征讨。
此时的鞑靼王庭,已经接收到了来自于朱棣送上的“礼物”。
也就是那阿鲁台的尸首。
自然也收到了朱棣的上谕:
——朝于天子,许而述职,不朝,六师移之。
鞑靼可汗也是读过书的,人家也回了朱棣一封信:
——大明虽窃据中原,自称上国!但本汗效忠的乃是前朝大元,也是曾经的天朝之主!天无二日,岂有二主?草原上只有一个大汗,那就是本汗!长生天在上,草原会埋葬一切来犯之敌。
朱棣接到这封信后,没有嘲讽没有鄙夷。
只有一脸的平静。
他第一时间就召集了所有的将领们。
开始商议要事。
朱棣打算将大明的子民给外迁一部分来到赛音山达。
朵颜三卫的一部分,还有最近收拢的游牧部落,都已经安置在四周了。
大明也留了一些兵力在此地准备建城驻守。
官员也已经来了几个,都是日后要在此地经营管理的得力官员。
既然打下来了,这一次一定要守住。
不能像是前几次那样,只是来这里逛一圈。
那不行!
诸将自然没有意见。
朵颜三卫的一个小头目,也恭恭敬敬地答道:
“大皇帝陛下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里有丰美的水草,我们一部分能在此地安居,那都是我们的福气,这是大皇帝赐予我们的恩德。”
朵颜三卫碰到朱棣这种皇帝,甚至宁王那种出塞镇守一方的藩王,那基本上是没得选的。
老板有能力,
老实打工就是了。
反正有吃有喝还有钱拿。
活得自然不会差。
朱棣此举,其实也是打算将朵颜三卫彻底的中原化。
羁縻卫本来就是暂时的举措。
边关互市哪有直接原地建立市场来得好!
朵颜三卫目前的三个头目,都已经被朱棣封了王,也都安排在了不同的地方。
他们现在想要再回归鞑靼或者瓦剌,也已经不现实了。
蒙古三部,真算起来,现在其实只有两部。
也就是鞑靼和瓦剌。
“朕记得,你是顺宁王的三弟是吧?”
“是的,大皇帝陛下。”
“好,你说话管用,你派人回去拿着朕的旨意,再从你们那里把亲属于你的部落再迁几万人过来,这里一切都是现成的,你也跟着当地驻守的明军将领一起看管好这里。”
朱棣看着他,又道:“还有,这里的粮食也留给你们,要不了多久中原的商人们就会过来,他们会在这里直接设置一个市场,以后这里的日子不会太差,你们都安心在此地过日子就是。”
“朕呢,希望你们好好配合大明的官员管理好赛音山达,有什么事,还是老办法,你们可以直接上疏到朕这。”
“遵命,大皇帝陛下。”
“行。”朱棣收回目光,环顾诸将,宣布道:“那五日后拔营,这一次咱们直接过居延海,穿过戈壁,直奔鞑靼王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将山呼叩首。
众将一走,朱棣就写了一封密信,让人火速送回京师。
这信中的内容都是关于前线需要什么支持的。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那就是朱棣有些拿不准的问题,他打算询问一下朱瞻墡自己这个好圣孙的意见。
朱棣在写这一封信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询问一个孙儿如何治国安邦,扶政安民。
最后,朱棣还提了一嘴,关于科举改革的事宜。
——大力支持,皇爷爷举双手赞同!
——┗(▔,▔)┛。
同时他也提到,要再开恩科,扩大招收人才。
要再开一次春闱之战。
显然朱棣也是考虑到了,目前国家太需要人才了。
不只是能做事的人。
更需要可以来建设的人才。
信朱棣直接交给了一个锦衣卫,
“快马加鞭走大同府,不要停,七日内送到。”
朱棣吩咐道。
“遵旨——。”
这种八百里加急。
就是奔着跑死马去的。
人死了换人,马死了换马。
吃喝拉撒都在马上。
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是很快的。
要知道唐朝的时候,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六天内就已经送到了华清宫。
两地相隔三千多里。
不到六天,唐玄宗就知道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的消息。
而且这还只是五百里加急。
还不是后世历朝历代的八百里加急。
而且到了现在大明朝时期,道路可是更好了,交通也更熟悉了。
所以这加急的速度只会更快。
估计都要不了七日,朱棣的信就能送到朱瞻墡御书房的桌子上。
朱棣走出帐外,眺望着美丽的赛音山达。
他听着山下四周牧民们的放牧曲调。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朱棣已经在畅想拿下整个蒙古。
他此时的心中,雄心万丈堪比天高。
李世民能做得天可汗!
他朱棣一样可以!
千古悠悠,
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