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一次来,没有跟阎少匠过多接触,但是看过阎少匠的画作。”李承乾说道:“说是阎家兄弟,都可。”
“那在长安城中,不是还有个阎立本吗??”李复提醒道:“那孩子,不会是盯上阎立本了吧?只是故意说阎立德,毕竟,阎立德是在庄子上干活,一天到头可是回不去几次长安城。”
阎立德都在庄子上给他自己建造新宅子了,大有要住下来,将短期活儿干成养老活儿的架势。
拜师阎立德?学什么?学土木工程吗?
学怎么在庄子上顶着大太阳,管着一大帮工匠盖房子吗?
李承乾微微摇头。
“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反正只是在我跟前提了一嘴,他若是有心想要拜师的话,应该会与阿翁去说,或者是,找阿耶去解决这个问题吧。”李承乾说道。
李复微微颔首。
只要不把阎立德调回长安城,怎么着都好说。
阎立德在庄子上干的好好的,他要是回去给鲁王当老师了,这么大的一个庄子,可怎么办啊。
所以说,还是去要阎立本为好。
要说绘画方面,因为一幅步辇图,阎立本的名声可比阎立德大多了。
虽然,现在步辇图还没出来呢。
与陆德明寒暄了几句后,李复一行人就离开书院,回宅子里去了。
书院也已经开学了,庄子上,村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不再见村里有诸多孩童出来一起结伴玩耍打闹了。
偶尔有三五成群的孩子,都还是未曾到要读书的年纪。
庄户人家的孩子,连启蒙的年岁,都要晚许多。
例如李承乾他们兄弟几个,包括诸多家境优越的人家,家中孩童在三岁的时候,就要请先生开蒙了。
世家之中,更是如此,族学当中,也专门设有为族中孩子开蒙的学堂,与其他读书的孩子,是分开来的。
在读书学习一方面,他们领先旁人太多。
次日清晨一早,马车和队伍已经在宅子门口等候,李承乾随行的仆从已经东西收拾好,往马车上安置。
孩子们在这里住了将近两个月,东西着实不少。
原本就算是没带多少东西,来到宅子里后,李韶今日给他们添一些,明日给他们添一些,再回去的时候,原先的车马也装不下了。
宅院门口一片忙碌,仆从清点着东西,以免错漏。
他们轻手轻脚地将箱笼、书匣搬上马车。
李承乾他们四个孩子站在台阶上,不舍的看着着宅子周围的景色。
下次来,还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呢。
真是羡慕丽质,拜了孙道长为师,如果想要来庄子上住上几天,这也算是个借口。
若说是为了她的身体着想,阿耶和母后也不会反对。
李复站在李承乾身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两个月来你们在这里,宅子里可是热闹了不少,你们这一走,怕是要冷清好一阵子了,想起来,还真是不舍。”
李承乾对着李复拱手一礼。
“这些日子,也叨扰王叔了,承乾心中感激。”
总归还是要回到长安城去,回到宫中去,他是太子,也不能顾着自己享受,肩膀上,还有属于他的责任要扛起。
侍奉阿耶和母后身前,为阿耶分忧,管理东宫,参与朝政,还要管着弟弟妹妹们。
“哪里的话。”李复摆摆手,“你们兄弟几个在这儿,我倒觉得挺好,至少比长安城里那些弯弯绕绕舒坦。”
李泰揉着眼睛,被侍从搀扶着站在门口,嘴里还嘟囔着:“怎么这么早……”
李复笑了,上前伸手捏了捏他的脸蛋。
“回去可别睡一路,仔细着凉,今日你们阿耶和母后也从翠微宫回长安,你们要早些回去,到时候要候在宫门口迎接,不早起启程,如何能赶得上?”
“好了,时候不早了,上马车吧,莫要耽搁了。”李韶说道:“别到时候一耽搁,你们阿耶和母后已经到了宫中,你们才刚进长安城门呢。”
孩子们点头应声,齐齐朝着李复和李韶两人拱手行礼。
车马整顿完毕,侍卫们列队待发。李承乾翻身上马。
李恪和李泰还有李丽质,他们共同乘坐一辆马车,李承乾则会骑马护在他们马车一侧。
“走吧。”李承乾轻声说道。
马蹄声渐起,车轮碾过青石路面,发出沉闷的滚动声。
李承乾坐在马背上,回头看了一眼这处住了两个月的宅院,又望了望远处书院的方向。
马车里的孩子们也闲不住,掀开车窗帘,朝着后面望去,见到王叔和婶婶依旧站在宅子门口,他们奋力的伸出手,朝着宅子门口的方向挥了挥。
李复也举起手挥了挥,与他们道别。
走在庄子上的大路上,长长的队伍十分显眼,引人注目,而庄子上的农户们早已习惯这队贵人的出入,此时也只是远远地望上一眼,便继续低头忙活自己的事情。
李复两口子站在门口,目送车队远去,直到最后一辆马车的影子消失在晨雾之中,才转身回宅子里。
走在前院,孩子们一走,明显感觉宅子里好像都安静了不少。
不热闹了。
李韶感叹一声。
“还真是像你说的那样,孩子们一走,都觉得宅子里空落落的,每天忙活,也不知道该忙活点啥了。”
“之前孩子们在的时候,丽质还乖乖的陪着我呢。”
“这几天肯定是不得劲儿,等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李复笑道。
说起这个。
李韶突然看向李复。
“夫君,你喜欢女儿吗?”
“恩?”李复一愣神,疑惑的看着夫人。
“喜欢不?”
李复点头。
“自然是喜欢的,当初你怀着狸奴的时候我就说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都喜欢。”李复说道。
“那.......”李韶沉吟着,双颊上浮现一抹红晕:“要不,咱也要一个?”
“要一个?上哪儿要啊?人家能给吗?”李复笑着卖了个傻。
李韶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哈哈哈哈哈。”李复哈哈一笑:“逗你玩呢。”
“你这生下狸奴才多久,身子还是要好好调养的,要是这个时候,再让你怀胎,那我还是人吗?”
“你若是想生,咱们就等明年,怎么着,你也该休息一年对不对?”
“再说了,当初生狸奴的时候,可是把我吓得不轻,生了一宿,那走鬼门关的滋味儿,你忘了?”
李韶没好气的捶了李复一拳。
“哦吼,好疼。”
李复捂着自己的胳膊,脸都挤到一块去了,面上一副很是痛苦的模样。
李韶霎时间紧张了起来。
“没事吧?你看我这,下手也没个轻重的。”
李复嘿嘿一笑。
“没事没事,你夫君我啊,结实的很。”
两口子这一闹腾,方才与孩子们离别的忧伤也冲淡了几分。
一路说说闹闹回到了院子里去看孩子。
两口子坐在孩子身边。
“说真的,夫君,明年,咱们再生一个。”
“你喜欢的话,我没意见啊。”李复应声:“这么大的宅子,狸奴有个弟弟或者是妹妹,家里也热闹。”
家里又不是养不起,生。
丫鬟婆子一大堆,都能帮着带孩子,当家主母在这方面,也无须太过辛苦,用不着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守着孩子。
“但是生孩子这事儿吧,对于女子来说实在是辛苦,你.......”
李韶摇了摇头。
“为夫家开枝散叶,也是身为一家主母应尽的职责,不然的话,还要妾身为夫君纳几个貌美的小妾不成?”
李复连连摇头。
“后宅干干净净的,我心里也舒坦。”李复说道:“纳妾的事就别提了。”
莺莺燕燕的一院子,好处不会大过坏处去。
看看四大爷后宫那一大窝就知道了,人虽然多,但是孩子可不一定多。
人一多,你争我吵的,烦心事也就多起来了。
自己也不是什么孩童了,用不着那么多人哄着。
“我多嘴问一句啊。”李复好奇说道:“你如今,是不记得当初生狸奴的时候的事了吗?就疼啊,脱力什么的。”
李韶摇了摇头。
自己也纳闷。
“说来也奇怪,真是想不起来了,就知道生狸奴的时候比较辛苦,娘亲也说过,头一胎不好生。”
“现在回想一下,好像,真不记得当时有多疼了。”
李复微微颔首。
看来是真的,难怪,生头胎的时候,疼的撕心裂肺的,等生完了,过一段时间,对于生二胎就没有多大的抵触了。
只要不是经济原因什么的。
母体会忘记怀孕时候的痛苦,因为分娩的时候,实在是太痛苦了,大脑会弱化这种极致的痛苦,因此,一些年长的女性,早就忘记了当年她们的艰辛,从而觉得儿媳妇矫情什么的.......
因为她们虽然遭罪了,但是出于大脑对机体的保护,加上体内内啡肽分泌,早就把这段记忆给忘了。
“夫君,妾身生过狸奴后,若是再生孩子的话,就不会像第一次那般痛苦了。”李韶说道:“娘亲说,她生震儿的时候,比第一次快多了。”
李复点头。
可不是嘛。
两口子在房里,聊些私密话,身边就一个还听不懂话的孩子,因此也没多少避讳。
更何况,女子生育,也不是什么上不得台面的话语。
谁家女子不嫁人,谁家儿郎不娶亲?两口子成亲以后,还不是圆房生孩子?
就那么点事,有什么不好说出口的。
“那也是要等明年再说,到时候让孙道长为你诊脉,身体情况合适了,那才行。”李复说道:“孩子嘛,一个不嫌少,多个也不嫌多,但是泾阳王妃,这府上的当家主母,可就你一个呢。”
李韶低头一笑,听到自家夫君这般说,心里跟吃了蜜果一样。
孩子们离开之后,宅子里的事情陡然就少了一大半,老赵在宅子里,也没有前段时间这么忙了,基本上操持着宅子里的日常事务也就足够了。
这天,厨房院子里,柳娘正在和老赵媳妇坐在一块切紫瓜。
采买回来的紫瓜要切成片,然后好好晾晒,晒干之后,就收到麻袋里去,放到仓库。
这一处理,能放到冬天呢,到时候拿出来清洗干净,能熬一锅菜。
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着说着,老赵媳妇突然干呕起来。
“怎么了?”柳娘连忙问道。
“没事,就是最近觉得,胃口不太好。”
柳娘一蹙眉,低声问道:“妹子,你月事可还准?”
老赵媳妇摇头。
“哟,可得赶紧请个医者给你把把脉了,你也是过来人了,可要上心一些。”
柳娘说罢,赶紧招呼院子里的仆从,让他们接手这活儿。
她起身拉起老赵媳妇,就往院子外面走。
“柳姐姐,这是?”
“去村里,找医者给你看看,可马虎不得。”
“那.......我,我总得收拾干净。”
“嗐,哪儿来那么多讲究,走吧。”柳娘笑道:“要是确认下来,老赵指不定高兴成什么样子呢,估摸着,今晚都得拉着石头喝二两。”
柳娘风风火火的拉着人去村里找医者去了。
路上遇上老赵,老赵还纳闷呢?
“你俩这是要去作甚?”
“去村里一趟,你先别管了。”柳娘挥了挥手回应着。
得先确定下来才能说,不然岂不是让老赵空欢喜一场?
这么大岁数了,再折腾出个好歹来,那真是罪过了。
老赵的媳妇陈娘子看着自家夫君,也是说,去去就回,用不了多长时间。
老赵只能点头回应。
她们女子之间的事情,也不好详细的过问,要是有什么需要自己帮忙的,她们也不会跟自己客气了。
村子里的医者家中,柳娘紧张的看着医者。
医者仔细的为陈娘子把脉。
“怎么样?有了?”柳娘问道。
医者点点头。
“恩,有了,约么得有两个月了吧。”
柳娘看向陈娘子。
“这真是喜事,大喜事啊。”
陈娘子羞涩的点点头。
嫁给赵管家之后,赵管家待她们母子甚好,自己若是能为如今的夫君生个孩子,也算是一种报答了。
往后他们一家子,把日子过的更好。
夫君也有了亲骨肉,有了香火传承,大壮也不用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