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早春,北京东城的海瑞家门前摆着一口崭新的棺椁(,黑漆锃亮,还系着白绸带,像是在办丧事。海瑞活得好好的,这口棺材,是他给自己准备的。
屋里,海瑞正伏案疾书:“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求长生……”这篇后来震动朝野的《治安疏》,字字句句都在骂当朝天子,而海瑞,早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出身并不显赫,父亲早逝,母亲谢氏靠做针线活供他读书。这孩子从小就最喜欢《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了举人,却在会试中两试不中,后来被派到福建南平当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这官虽小,他却干得很认真。
有次延平府知府来视察,随行官员都跪地迎接,唯独海瑞站在中间,站的笔直。知府的随从呵斥:“海教谕,见了大人为何不跪?”海瑞说:“《大明会典》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可不跪。”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这地方虽不算富裕,却因靠近官道,成了官员勒索的重灾区。过往的京官、太监,都要地方官“孝敬”,少则几十两,多则上千两,这些钱最后都摊到百姓头上。海瑞到任第一天,就贴出告示:“凡过往官员,食宿按县衙标准供应,超标一概不付。”
有次,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yān mào qing)巡查盐政,路过淳安。这家伙出了名的贪婪,所到之处,勒索受贿。淳安县丞劝海瑞:“海大人,咱们还是意思意思,送点银子吧,不然要得罪他的。”海瑞却让人备了四菜一汤,都是豆腐、青菜、鱼干之类的家常菜。
鄢懋卿见了饭菜,脸都绿了:“海瑞,你就用这个招待本大人?”海瑞躬身道:“大人,淳安百姓穷,下官实在拿不出更多。再说,您巡查前发过告示,说‘沿途不得铺张’,下官这是照办。”鄢懋卿气得说不出话,拂袖而去,回去就参了海瑞一本,说他“怠慢上官”。幸好海瑞政绩实在突出——他到任后清退了被豪强侵占的土地,让上千户佃户回了家,百姓都称他“海青天”——朝廷没舍得罢他的官,只是把他调到江西兴国当知县。
离开淳安那天,百姓们夹道相送,有人捧着刚蒸的米糕,有人提着自家酿的米酒,哭着说:“海大人,您别走啊!”海瑞眼圈也红了,却只是拱拱手:“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在哪里当差都一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调到北京,任户部主事。这官阶不高,正六品,却能接触到朝廷权力核心。可越靠近权力中心,他心里越发愤懑——皇帝整天在西苑炼丹,不见大臣;严嵩虽倒,可新上来的官员依旧只知逢迎;国库空空如也,西北边防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宫里却在大修道观。
有天,海瑞路过崇文门,见几个乞丐在抢半个窝头,其中一个还是退伍的老兵,腿上留着打仗的伤疤。老兵哭着说:“咱当年守边关,九死一生,如今却连口饭都吃不上,皇上不管我们啊!”海瑞站在寒风里,心中百感交集。
回到家,他对妻子王氏说:“我要给皇上上奏折。”王氏知道他的脾气,吓了一跳:“皇上最恨人提修道的事,杨继盛大人就是因为这个……”海瑞打断她:“杨大人是忠臣,我海瑞若怕死,就不配穿这身官服。”
他开始搜集材料,把嘉靖帝沉迷修道、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的种种过错,一条一条列出来。写得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写得气了,就拍着桌子骂几句。写到“百姓嗷嗷待哺,陛下却在炼丹求仙”,气得把笔都摔了,说:“这哪里是皇帝,简直是误国的昏君!”
他写了整整三个月,稿子改了几十遍,从最初的怒气冲冲,到后来的痛心疾首。王氏见他日渐消瘦,偷偷抹泪,他却笑着说:“你别怕,我早就安排好了。”他找到同乡王宏,把家里仅有的二十两银子、几件旧衣服和书稿都交给他:“我若死了,你把这些带回海南,给我母亲养老,书稿能刻就刻,让后人知道大明曾有过这样的荒唐君主荒唐的事。”然后,他就去棺材铺订了那口棺材。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揣着《治安疏》,抬着棺材,直奔紫禁城。走到午门时,侍卫拦住他:“你这是干什么?”海瑞朗声道:“户部主事海瑞,有本上奏,死谏!”
奏折递上去的第三天,嘉靖帝在西苑炼完丹,随手翻看起来。起初还面带微笑,觉得这个小官胆子不小,敢议论朝政;可越看脸色越沉,看到“陛下春秋已高,不亲政事,纲纪弛矣”,“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天下人早就不认可您了),他猛地把奏折摔在地上,怒吼:“反了!反了!这海瑞竟敢骂朕!来人,把他抓起来!”
旁边的太监黄锦赶紧跪下:“陛下息怒。这海瑞是个有名的戆直(gàngzhi,耿直,倔强)人,听说他上奏折前,已经买好了棺材,跟家人都告别了。”嘉靖帝愣住了,捡起奏折再看,这次看得慢了些,看到“陛下若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辅、九卿、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脸色渐渐缓和,最后叹了口气:“这海瑞,倒像是比干,可朕并不是纣王啊……”
他没立刻杀海瑞,只是把他关进诏狱。狱卒知道海瑞是“骂皇帝”进来的,觉得他肯定活不成,故意刁难他,给馊饭吃,让他睡潮湿的草堆。海瑞却不在乎,馊饭照吃,草堆照睡。
有次,负责审案的刑部尚书黄光升来提审他,问:“海瑞,你骂皇上,可知罪?”海瑞昂着头:“我若有罪,也是‘为君父分忧’的罪。陛下沉迷修道,百姓受苦,我身为臣子,不能不说。”黄光升叹了口气——他也觉得海瑞说得对,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能按“大不敬”的罪名判了死刑,报给嘉靖帝批。
可奏折递上去,迟迟没动静。原来嘉靖帝把《治安疏》留在案头,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气得骂“海瑞无理”,有时又自言自语:“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有天夜里,他还跟黄锦说:“海瑞这个人,是忠臣,就是太迂直了。”
就这样,海瑞在牢里待了十个月,死刑迟迟没批。狱卒们都觉得奇怪,说:“这海大人命真大,骂了皇上还能活。”海瑞自己却很平静,每天该吃吃,该睡睡,还跟狱卒借《大明律》来看,说“就算死,也得知道自己是被哪条律例处死的”。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了。消息传到诏狱时,海瑞正在吃饭,牢卒跑进来,兴奋地喊:“海大人,皇上驾崩了!您有救了!”海瑞先是一愣,接着“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哭得撕心裂肺,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出来。
旁边的人不解:“皇上把您关了这么久,您怎么还哭?”海瑞抹着眼泪说:“他再不好,也是君父啊!我骂他,是盼他变好,不是盼他死……”这一哭,哭得肝胆俱裂,连见惯了生死的老狱卒都红了眼眶。
果然,没过几天,新继位的隆庆帝下旨:释放海瑞,官复原职。走出诏狱那天,阳光刺眼,海瑞眯着眼睛,看着街上的行人,恍如隔世。有百姓认出他,喊“海青天”,一下子围过来好多人,说:“您骂皇上,是为了我们啊!”
后来,海瑞被提拔为应天巡抚,到苏州上任时,百姓们自发在路边搭彩棚,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敢骂皇帝的海大人”。当地的豪强地主却吓得够呛,有个大官僚徐阶,赶紧把多占的土地退了一部分,说“别让海大人抓住把柄”。
虽说经历了生死考验,可海瑞的犟脾气一点没变。他在应天推行“一条鞭法”,清退豪强土地,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弹劾他“矫枉过正”,说他“连徐阶这样的老臣都不放过”。隆庆帝虽欣赏他的正直,却也觉得他“太刚易折”,把他调到南京任闲职。
晚年的海瑞,依旧穿着破旧的官袍,吃着粗茶淡饭。有次生病,朋友来看他,见他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床上铺着粗布褥子,忍不住掉泪:“海大人,您当了一辈子官,怎么过得这么清苦?”海瑞笑了:“我是朝廷的官,又不是财神爷,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死前,还在看关于江南税赋的奏折,桌上放着没吃完的粥。佥都御史王用汲(ji)来给他办丧事,发现他家里只有十几两银子,连丧葬费都不够,还是同僚们凑钱才把他安葬。
消息传到苏州,百姓们罢市三天,穿着孝服去江边送葬,船队长达百里。有人画了他的画像,供在祠堂里,说:“海大人心里装着我们百姓啊!”
《治安疏》后来被收录进《海瑞集》,成了千古名篇。这篇奏折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骂得多狠,而是骂得有理有据——它不像一般的谏书那样拐弯抹角,而是直戳嘉靖帝的痛处,却又给出了解决办法,说“只要陛下改过,天下就能变好”。这种“骂是爱”的忠谏,让后世无数文人佩服。
清代的学者赵翼说:“海瑞之谏,言人所不敢言,虽死何憾!”
有个民间传说,说海瑞死后,到了阴间,阎王爷见了他,赶紧起身相迎:“海大人,您在阳间敢骂天子,在阴间也敢骂我吧?”海瑞说:“只要您秉公断案,我为何要骂?若您不公,我照样敢说!”阎王爷哈哈大笑:“难怪玉皇大帝都夸您‘宋包公,明海瑞’,真是铁骨铮铮!”
其实,海瑞的可贵,不在于他敢骂皇帝,而在于他敢坚持“是非”。在那个“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他像一根标杆,告诉人们:官员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就能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