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一把托住他的手臂,阻止了他下拜,用力拍了拍他结实的臂膀,感慨道:
“孤举荐你,是因为看出了你是璞玉,是栋梁!是将军自己用手中的戟,身上的血,挣来了这赫赫战功,这国公之位!将军不必过谦,此乃你应得的荣光!”
他拉着薛仁贵的手臂,并肩走入厅内,示意他坐下,仔细询问起辽东战事的细节,尤其是熊津之战和生擒渊盖苏文的经过。
薛仁贵一一据实回禀,说到激动处,不免手舞足蹈,将当时的惊险与壮烈描述得栩栩如生。李承乾听得极为认真,时而惊叹,时而抚掌,眼中充满了对薛仁贵勇武的欣赏。
“……好!好一个‘将军三箭定熊津,壮士长歌入汉关’!”李承乾听完,忍不住高声赞道,“此等功业,必当青史留名!薛将军,你此番可是为我大唐立下了不世奇功啊!”
他又关切地问道:“将军连日征战,身上伤势如何?可曾痊愈?孤已命人备下一些上好的伤药和滋补之物,稍后便送到将军营中。”
面对太子如此细致入微的关怀,薛仁贵只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眼眶都有些发热。他再次起身,抱拳道:
“谢殿下关怀!末将些许皮外伤,早已无碍。殿下厚恩,末将……末将唯有肝脑涂地,以报殿下与陛下于万一!”
“诶,将军言重了。”李承乾笑着摆手,“将军乃国之柱石,未来扫平四夷,安定天下,还需倚仗将军之神勇。且安心回去休整,不日返回长安,父皇必定还有重赏!届时,孤还要在东宫设宴,为将军庆功!”
君臣二人又叙谈良久,李承乾问了些军中琐事和士卒情况,显示出对基层的关心,薛仁贵更是感佩不已。
直到有属官前来禀报政务,薛仁贵才识趣地告退。李承乾亲自将他送到厅外台阶下,又勉励了几句,这才让他离去。
走出太子行辕,薛仁贵只觉得天高云阔,阳光明媚,连呼吸都顺畅了许多。
太子的赏识和关怀,如同暖阳,照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因为骤然显贵而产生的不安与彷徨。
他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那庄严的行辕大门,心中暗暗发誓:此生此世,必当竭忠尽智,护卫大唐,效忠陛下与太子!
现在,他终于可以怀着无比轻松和期待的心情,加快速度,返回营地,然后,随着凯旋的大军,回到长安,回到那个有妻子等待的家中。
功成名就,恩情得报,前路一片光明。薛仁贵催动战马,向着黄河大营的方向疾驰而去,归心似箭,却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贞观十八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
柳絮如雪,飞旋在朱雀大街两侧槐树新抽的绿芽间,点缀着这座当世最繁华帝都的勃勃生机。
然而,比春风更炽热的,是弥漫全城的欢庆与期待。
辽东大捷,百济覆灭,生擒敌酋的捷报早已传遍街巷,今日,正是凯旋大军入城献俘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朱雀大街两侧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商贩歇业,学子停课,百姓们扶老携幼,翘首以盼。
维持秩序的京兆府差役和金吾卫士兵竭力控制着激动的人群,空气中充满了喧嚣与躁动。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首先入城的是前导的仪仗骑兵,盔明甲亮,旌旗招展,代表着大唐的无上威严。
紧接着,是押解着百济义慈王、渊盖苏文等一众重要俘虏的队伍。
这些昔日的王者将帅,此刻身披枷锁,步履蹒跚,行走在曾经他们或许觊觎过的土地上,引来围观百姓阵阵指点和议论,有好奇,有鄙夷,更有扬眉吐气的自豪。
然而,人群真正期待的高潮,是那位传奇的“白袍将军”。
当薛仁贵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时,整个朱雀大街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他依旧是一身标志性的亮银明光铠,猩红披风如同燃烧的火焰,在春日阳光下耀眼夺目。
他骑乘着矫健的白色战马,身姿挺拔如松,面容俊朗刚毅,目光扫过欢呼的人群,带着胜利者的从容与威严。在他身后,是同样精神抖擞、盔甲染尘却斗志昂扬的唐军精锐。
“薛将军!白袍将军!”
欢呼声、赞美声不绝于耳。许多大胆的小娘子,更是将早已准备好的香囊、鲜花抛向马上的英雄。
这一刻,薛仁贵就是长安城最璀璨的星辰,是大唐武勇最直观的象征。他微微向两侧颔首致意,心中虽激荡,却谨守着武将的沉稳。
端坐于马背之上,感受着这几乎要将人淹没的狂热,薛仁贵的心潮亦如这汹涌的人浪。
曾几何时,他还是龙门乡下的一介贫寒子弟,空有抱负却报效无门。
如今,他却以帝国英雄的姿态,行走在这帝国的心脏,接受万民的朝拜。
他的目光不由投向皇城方向,那里,有赐予他这一切的皇帝,也有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太子。
宏伟壮丽的皇宫前。
盛大的献俘仪式在此举行。
李世民高踞于龙椅之上,冕旒垂面,天威莫测。文武百官分列丹墀两侧,庄严肃穆。
侯君集作为行军大总管,率先出列,朗声禀报此次东征的战果,声音洪亮,回荡在宽阔的殿前广场:
“……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今已荡平百济,擒其伪王义慈、贼酋渊盖苏文等,辽东自此定矣!”
随着他一声令下,被俘的义慈王、渊盖苏文等人被押解至御前,匍匐在地,面如死灰。
李世民俯瞰着阶下囚徒,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唯有掌控寰宇的淡然。他依照古礼,接受了献俘,随后下达了对这些俘虏的处置命令:义慈王、渊盖苏文暂囚于别馆,待日后斟酌处置,其余俘虏按律发落。
流程按部就班,直到——
“左骁卫将军、河东县公薛仁贵上前听封!”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
薛仁贵深吸一口气,大步出列,行至御阶之下,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薛仁贵,参见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