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决定命运走向的大战,已然悄然笼罩在冀州邺城之上,战火一触即发。此前,汉中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将幽州全境收入囊中。
甘宁在妥善完成手下士兵的交接事务后,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奔赴枯口,也就是后世天津所处之地。他准备在那里着手组建海军,为汉中军开拓全新的战略力量。
与此同时,王平与马忠合兵一处,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冀州进发。他们所经之处,如同狂风过境,中山郡和常山郡的驻军,听闻汉中军的赫赫威名,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望风而逃。
之前从并州狼狈逃回来的溃兵,更是在当地将汉中军的厉害渲染得神乎其神,把汉中军描绘得宛如天兵天将下凡,具备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而袁绍军中,大部分士兵皆是强征而来的壮丁。在汉中军尚未兵临城下之时,他们还能勉强安稳地领取兵粮,过着看似平静的日子。
然而,一听闻汉中军逐渐逼近的消息,这些壮丁心中唯一的念头便是保命要紧。于是,他们便开始三三两两,趁着夜色或是混乱,偷偷地逃离军营。他们匆忙脱下身上袁军的军装,灰溜溜地朝着家中奔去。
驻守在中山郡和常山郡的马延、张顗等人,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们如鸟兽散,军心彻底大乱。面对这般局面,他们自己也顿时没了抵抗的心思。
有的人选择直接向汉中军投降,期望能在汉中军那里谋得一条生路;而有的人则在与汉中军的交锋中被击溃,只得狼狈不堪地逃回邺城,宛如丧家之犬。
此时的邺城,在袁绍灰头土脸地撤回之后,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汉中军,袁绍等人这段时间可谓是绞尽脑汁,不停地命令手下将邺城的城墙加高加宽。
同时,各种守城的武器也被源源不断地搬到城墙上,仿佛只要将这些武器布置妥当,邺城就能拥有一层坚不可摧的保护罩,足以抵御汉中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邺城的百姓们察觉到袁绍打算在邺城与汉中军进行一场生死决战,心中不禁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他们害怕袁绍不顾一切地与汉中军死磕到底,从而激怒汉中军。
尽管一直以来,他们都听闻汉中军以仁德为怀,所到之处从不祸害百姓,可毕竟他们并没有亲眼目睹过汉中军的所作所为,心中难免还是会有一些疑虑,不敢毫无保留地相信这些传言。
而且,就算汉中军真的不会迁怒于百姓,可万一自己留在邺城,被袁绍强行拉去充当壮丁守城,或是在即将爆发的战火中无辜受伤,到那时,又该去找谁讨个说法呢?
于是,邺城的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各自为自己的安危寻找出路。那些有亲戚在其他地方的百姓,纷纷收拾行囊,出城去投奔亲戚;
而那些没有亲戚可依靠的百姓,便只能选择逃到其他郡县,或者躲进山林之中。他们只能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等待着双方决出最终的胜负,然后再重新回到邺城。
就这样,曾经热闹繁华的邺城,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一片荒凉。除了一些因行动不便而无法离开的老人,以及那些对家乡故土怀着深厚眷恋之情,坚决不愿意离开的百姓之外,城中就只剩下袁军了。
在这些袁军之中,有一些品行不端的人,竟然与留下的一些地痞流氓一起。他们趁着城中混乱,百姓逃亡的时机,肆无忌惮地闯入各家各户,翻箱倒柜,疯狂地寻找财物。
一旦找到财物,他们便偷偷地将其藏起来,心中打着如意算盘:一旦战事变得对自己不利,就立刻向汉中军投降。这样一来,既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又能靠着这些搜刮来的财物,在战后过上好日子,好好享受一番。
这种行径在邺城内屡见不鲜,令人不齿。甚至有一部分将领,也怀着同样的想法,并且将其付诸行动,全然不顾昔日的忠义和军人的操守。
可是,百姓们在背井离乡之时,自然会把能够带走的东西都尽量带走。因此,这些人能够找到的财物少之又少。很快,他们那贪婪的目光,便盯上了那些没有离开邺城的百姓。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丧心病狂,铤而走险,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袍泽战友身上。
于是,邺城内不断爆发摩擦与争抢事件,局势愈发混乱。甚至有人为了争夺财物,不惜动起刀兵,一时间,喊杀声、哭叫声充斥着整个邺城。
人性中最为恶劣的一面,在这混乱的局势中被彻底释放出来,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岑壁、焦触、张南等人,每日都不得不带着执法队,在城中四处奔走,试图制止这些乱象,恢复城中的秩序。
然而,面对这已然失控的局面,他们的努力效果却微乎其微。
袁绍自然也清楚如今邺城内的混乱状况,可此时的他,早已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当各路诸侯纷纷战败的消息接连传来,他的心中便已然明白,败局已定,自己再也无力回天。
如今的袁绍,整日躲在大将军府中,借酒消愁,试图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沉醉在那个早已遥不可及的一统天下的美梦里。
在他的梦中,自己依旧是那个出身于四世三公名门的贵胄之后,振臂一呼,便能应者云集,天下诸侯无不以他马首是瞻,对他尊崇有加。
在他的幻想中,什么李远、曹操,都不过是他迈向霸业之路上的绊脚石,轻易地就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地败在他的脚下。
然而,每当他从这美好的梦境中清醒过来,残酷的现实就如同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他的脸上,将他拉回到这绝望的境地。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更加沉迷于酒醉之中,宁愿永远沉醉在虚幻的梦境里,也不愿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