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盟军在法国南部搞了一场漂亮的“龙骑兵行动”,开辟了第二条后勤大动脉,和从诺曼底南下的友军胜利会师,像拉上一条巨大的拉链,把整个法国都给解放了。但我们也强调了。而在东线。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其他几个诱人但风险巨大的方案,最终将宝押在了一个代号“巴格拉季昂”的计划上——在白俄罗斯,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准备一顿史无前例的“饺子宴”。
1944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苏军在整个白俄罗斯前线,发动了全线范围的试探性进攻,像一个拳击手,在正式出拳前,用刺拳不断地骚扰和试探对手的防御。
德国人还以为,这只是苏军夏季惯例的、小规模的骚扰。然而,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那短暂而令人窒息的宁静。
真正的地狱,在次日,也就是6月23日的凌晨,降临了。
毫无征兆地,成千上万门苏联大炮,同时发出了怒吼。在苏军选定的几个主攻突破地段上,火炮的密度,达到了每公里正面150到200门之多!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隔五米,就有一门大炮。
那已经不是炮击了,那是用钢铁和烈焰,把整个地平线,犁了一遍又一遍。天空被映得血红,大地在剧烈地颤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连成了一片,仿佛是世界末日的交响乐。
德军前沿阵地的士兵,在睡梦中,就被撕成了碎片。幸存者,也被这毁天灭地的景象,给震得精神失常。
更可怕的是,苏联人这次,还玩了个新花样,一种被称为“双重滚动弹幕”的战术。
咱们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一下。它就像两层海啸。第一层巨浪,直接拍碎你家的大门,也就是德军的最前沿战壕。紧跟着,第二层更高的巨浪,直接越过你家院子,把你家房子,也就是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炮兵阵地和后方指挥部,给整个掀了。
这一招,歹毒无比。它让你前无所守,后无所退,整个防御体系,在进攻开始前,就已经被彻底打残、打瘫痪了。
南北铁钳:维捷布斯克与博布鲁伊斯克的杰作
当炮火延伸后,苏联的步兵和坦克,像潮水般,涌向了德军那已经千疮百孔的防线。
在战线的北翼,苏军巧妙地绕过了被希特勒下令死守的“堡垒”城市——维捷布斯克,从它的南北两侧,像两把锋利的钳子,狠狠地插了进去。仅仅两天,到6月25日,德军第53军的5个师,约3万多人,就被死死地合围在了维捷布斯克附近。又过了两天,这支部队,被全数歼灭。
而在南翼,咱们上一章提到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上演了整场战役第一阶段,最为精彩绝伦的一幕。
他坚决地执行了自己当初在斯大林面前,力争来的那个“双重钳形攻击”计划。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兵分两路,像两支铁拳,一南一北,同时出击。他们大胆地,从德军认为根本无法通过的普里皮亚季大沼泽地带,硬生生地趟了过去。
德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苏联的坦克和重炮,是怎么穿过这片泥泞的死亡之地的。
到6月27日,罗科索夫斯基的南北两支铁拳,在博布鲁伊斯克以东地区,成功地握在了一起。德国第9集团军的主力,约7万多人,被死死地摁在了这个“博布鲁伊斯克大锅”里。
被围的德军,成了瓮中之鳖。天上是苏联飞机像下冰雹一样扔炸弹,地上是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军坦克和步兵。经过两天的围歼,这7万德军,全军覆没。
凭借这一辉煌的、教科书般的围歼战,1944年6月29日,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被斯大林亲自授予了苏联元帅军衔。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短短一个星期,德军在南北两翼的防御,就被彻底砸碎。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
它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靠人海战术的简单平推了。它是一场高度复杂的、多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从后方游击队的破袭,到开战时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再到工兵用特种扫雷坦克,在关键地段硬生生“啃”出一条通道,以及步兵和坦克部队的高效协同。
它的精髓在于:先用手术刀(炮兵),在敌人坚固的防线上,精准地切开一个口子。然后,立刻把全部的机动力量(坦克集团军),像高压水枪一样,从这个口子猛地灌进去,不跟你的前沿部队纠缠,直接冲向你的纵深,直捣你的心脏,把你从里到外,搅个稀巴烂。
这标志着,苏联红军,这支曾经在1941年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军队,在经历了三年的血与火的磨炼后,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高效的地面作战力量。
随着德军南北两翼的崩溃,中央集团军群的整个防线,就像一个被敲碎了两个角的盘子,中间那一大块,彻底暴露了出来。
苏军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强大的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以及其他的机动部队,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从巨大的缺口处,疯狂涌入,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追击、大合围。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
而此时此刻,希特勒那套不切实际的“堡垒”命令,就成了套在德军脖子上的一根致命绞索。
德军第4集团军的主力,以及从南边侥幸逃出来的第9集团军的残部,总共十几万大军,接到的命令,竟然还是那句老话:“固守明斯克地区,不许后退!”
这简直就是战略上的自杀。
苏军的计划,是绕过你,在你的身后,进行大纵深包围;而德军的命令,是让你原地不动,等着被包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作战思想一碰撞,那结果,是毫无悬念的。
苏军的坦克部队,根本没把明斯克城放在眼里。他们兵分几路,以惊人的速度,绕过了明斯克,并在明斯克以西约100公里的地方,胜利会师,关上了包围圈的大门。
7月3日,苏军解放了明斯克。而超过10万名的德军士兵,被彻底困死在了这个被称为“明斯克大锅”的巨大包围圈中。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就是一场单方面的、系统性的屠杀。
被围的德军,在绝望中,发动了几次零星的突围,但在苏军正规部队和无处不在的游击队的联合打击下,都化为了泡影。苏军的战报显示,这口“大锅”里,约有4万名德军被击毙,其余超过5万人被俘,其中包括12名将军。
明斯克大围歼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可怕的事实: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个曾经在1941年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德军最强大的战略集群,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单位,已经不复存在了。 它被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东线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战略缺口。
在接下来的将近两个月里,四个方面军的百万大军,像一股红色的怒涛,以每天推进几十公里的惊人速度,向西席卷了500到600公里。他们越过了苏联的旧国界,冲入了波兰境内。
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路攻克了卢布林、布列斯特等重镇。到7月底,他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波兰首都华沙的城下,隔着维斯瓦河,甚至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华沙城里的建筑了。
然而,就在苏军兵临华沙城下的时候,连续狂奔了几个星期的苏联装甲矛头,终于显出了疲态。他们的坦克在持续的战斗和长途行军中,损失严重,油料和弹药也快要耗尽,补给线被拉得过长。莫德尔元帅,这位德国最优秀的“防御大师”,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他集结了手头所有的装甲部队,包括“戈林”师、“维京”师等精锐,在华沙东北的沃沃明地区,对已经冲得太靠前的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动了一连串教科书式的凶狠反击。
从7月30日到8月5日,双方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坦克大战。苏军第3坦克军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苏军的攻势,在持续了近一个半月、推进了数百公里之后,终于,在华沙城下,被暂时地挡住了。
这次停顿,是二战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也极富悲剧色彩的事件。
从纯军事角度看,苏军停下来,是完全有理由的。你想啊,连续两个月,跑了600公里,这在二战时期,是极其恐怖的推进速度。部队已经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严重,后勤补给线,被拉得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面条,前线的坦克没油,大炮没炮弹。所以,停下来,休整一下,等等后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次军事上“必要”的停顿,却恰好,与斯大林那冷酷无情、深不可测的地缘政治算计,不谋而合了。
就在8月1日,也就是苏军抵达维斯瓦河畔的第二天,在华沙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忠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苏联人进来之前,自己解放自己的首都,这样,在战后瓜分胜利果实时,他们才有说话的资本,才能建立一个独立的、亲西方的波兰政府。
这一下,就戳到了斯大林的肺管子。
斯大林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出现在苏联的家门口?他要扶植的,是亲苏的波兰共产党政府。而这支“波兰救国军”,就是他最大的障碍。
于是,一出极其冷酷的政治戏码,上演了。
斯大林一看,哟,这不巧了吗?你们起义了?真不凑巧,我的部队“正好”打累了,后勤跟不上了,得“休整”一下。你们先打着,我坐河对岸,给你们精神上加加油。
就这样,苏联红军,在维斯瓦河东岸,安营扎寨,“休整”了整整几个月。他们隔岸观火,眼睁睁地看着,德军调集重兵,对华沙城内的起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
最终,在孤立无援中战斗了63天之后,英勇的华沙起义,被德军血腥地镇压了下去。整个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20万波兰军民,惨遭杀害。
军事上的后勤困境,为斯大林实现其冷酷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个完美到无法辩驳的借口。他成功地,借德国人的手,铲除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对手。
余波与遗产:一场超越斯大林格勒的灾难
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巴格拉季昂”行动,给德国带来的,是怎样的一场灾难。
这么说吧,对于德国国防军而言,这是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更彻底、更迅速、也更具毁灭性的失败。这是德军建军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败仗,没有之一。
短短两个月,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其下辖的34个师里,有17个被全歼,另外还有几十个师,被打得只剩个番号。德军的总损失,高达约50万人,包括阵亡、被俘和重伤。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技术装备的损失,在战争后期,是根本无法弥补的。但苏军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18万人阵亡和失踪,60万人受伤,但对苏联来说人是不缺的。
这场大崩溃,直接导致东线战线,出现了一个长达400公里的大窟窿。通往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大门,被轰然撞开。德国人只能仓促地,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像填沙包一样,往这个无底洞里填。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就算希特勒能从地里,再刨出一百万人来,也堵不上这个窟窿了。
这场灾难的冲击波,也迅速地,从前线,传导到了德国内部。它成了引爆我们之前讲过的,“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密谋案的直接催化剂。
很多密谋的核心成员,本身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军官。他们比谁都清楚,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彻底粉碎了他们对战争的最后一丝幻想,让他们意识到,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正无可挽回地,滑向毁灭的深渊。
为了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还在怀疑苏联战果的西方盟国,炫耀这次空前的胜利,斯大林还下令,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俘游行。
1944年7月17日,名在白俄罗斯被俘的德军官兵,在他们被俘的将军们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纵队,垂头丧气地,走过了莫斯科的主要街道。这次充满羞辱意味的宣传活动,被苏联内务部,讽刺地命名为“大华尔兹行动”。
沿途的莫斯科市民,对这些曾经的侵略者,投去了愤怒和鄙夷的目光。游行结束后,还有洒水车,跟在队伍后面,清洗街道,寓意是“洗去法西斯匪徒留下的污秽”。
这场游行,只是这些战俘苦难的开始。在被运往苏联各地战俘营的漫长旅途中,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在了路上。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结束,标志着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彻底地,转移到了苏联手中。德军,从此再也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战略防御,只能节节败退,直至最终的覆灭。
不过,就在苏军和德军,在东线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时候,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场悲壮的华沙起义,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大国之间的博弈和算计呢?为什么一场旨在反抗纳粹的爱国起义,最终,会演变成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剧?
这里面,可不仅仅是苏德之间的恩怨,还牵扯到了英国、美国,以及两个对立的波兰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