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窗户敞着,十月的冷风裹着京城的寒意,一阵阵涌进来,吹得桌上那叠“关于优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调研报告纸页哗哗响。
周秉昆刚在最后一份报告上签下名字,墨水还没干透。他捏了捏发胀的眉心,抬眼看向旁边站着的张建军。
“建军,”周秉昆把笔帽咔哒一声扣上,声音不高,带着点干涩,“你看这些报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可总觉得…飘着,脚没沾地。”
他用指关节敲了敲那摞报告,“厂子里机器怎么转的?工人一天到晚琢磨啥?供销科那帮人卡在哪个环节上火?光坐办公室翻文件,能琢磨透?”
张建军腰板挺直,立刻点头:“首长说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嗯,”周秉昆端起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缸,吹开浮着的茶叶沫子,啜了一口,放下缸子时磕在桌沿一声脆响。
“这样,你让办公室起草个东西。内容就一条:政策司各科室干部,甭管是搞理论的还是搞数据的,从下个月起,轮流给我下厂子、下基层单位蹲点去!时间嘛,两个月一轮换,正好年前都能轮上一遍。”
他手指点着桌面,加重语气,“任务就一个,当学徒!去车间跟工人师傅一块儿干活,去供销科跟人跑腿,去财务室看人家怎么算账!别端着干部架子,就给我实实在在地摸清楚,现在这些厂子、单位,到底卡在哪儿了?
是什么东西绑住了他们的手脚,迈不开步?写报告?先给我把裤腿沾满机油味儿再说!”
“明白了,首长!”张建军应得干脆,掏出随身的小本子飞快记下要点,
“我马上去找老刘(办公室主任)落实,今天就把通知草稿拿出来给您过目。”
张建军转身拉开门出去,脚步声在走廊水磨石地面上很快远去。周秉昆靠回椅背,望着天花板上缓慢转动的吊扇叶片。
自从周秉昆主持计委经济政策司以来,让司里各部门不断调研探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
形成方案不断完善,再上报给计委和上院。有的方案,计委和上院已经在长老院进行探讨,并进行试点。
比如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受“三线建设”影响,经济建设重点在西部,其他地区发展被忽视,产业结构失调 。
周秉昆和经济政策司各部门调研后,建议重视沿海工业基础,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投入,平衡农轻重比例,如提出发展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增加民生产品供应,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再有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当时虽面临国际环境改善契机,但外贸体制僵化,外循环有限 。政策经济司建议打破政企不分的外贸体制,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贸易。
还有 优化企业管理,经济政策建议,弱化革委会权力,借鉴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强调经济效益和质量,恢复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如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工人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推动科技发展:建议国家和部门,企业,重视科技研发,增加科研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与国外科技交流合作。
如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可针对当时钢铁、机械等重点行业,引入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但有些方案,像石头扔进水里,连个响儿都听不着,还会有政治部门干部来批评。
比如调整产业布局、打破外贸僵局、给企业松绑、抓科技……想法是好,可上头风大浪急。
余秋里主任私下提点过:“步子要稳,话要准,多看多听少放炮,拿硬邦邦的成绩说话。”
他懂,所以更得让手下这帮“参谋”把根扎到泥土里去。光在办公室喊“提高效益”,工人连个像样的扳手都领不到,提高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