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捏着那份还带着打印机温度的非洲市场初步报告,风风火火地撞开了赵丽办公室的门,额角一层薄汗。“赵姐,非洲那边的情况有点意思,但也真有点硌牙!”
赵丽从满桌的文件里抬起头,示意他坐下:“硌牙?说说,硌哪儿了?”
“您看啊,”大刘把报告摊在桌上,手指头戳着几个关键数据,“大城市像内罗毕、拉各斯这些地方,需求确实有苗头。可这儿的消费者,那叫一个精打细算!价格敏感度贼高。而且,当地的基础设施…一言难尽,咱那高端玩意儿,娇贵点的,怕是在那儿水土不服,成了摆设就难看了。”他顿了顿,眉头拧成了疙瘩,“还有,咱这智能家居,在人家眼里就是个新鲜工具,要的就是个实在、顶用、扛造!花里胡哨的功能?没用!人家不认!”
赵丽指尖轻轻点着桌面,目光落在报告里一张非洲街头色彩浓烈的照片上,若有所思:“嗯…这牙口确实得磨磨。价格,得压下来,骨头里榨油也得压。产品,得变。”她抬起头,眼神清亮,“大刘,你觉着,咱先亮哪几样‘家伙事儿’最实在?”
“那还用说!”大刘一拍大腿,来劲儿了,“智能门锁!实用吧?安全刚需!智能照明!省电省钱,摸黑回家不用找钥匙孔,多贴心!这两样,技术咱玩得转,成本也相对好拿捏。就像咱盖房子,不得先打地基、砌砖头?这些就是咱们闯非洲的‘地基砖头’!”
赵丽脸上终于绽开笑意:“行,地基砖头!这说法好,实在!就按这个路子走。营销这边,光靠咱们自己吆喝,声儿再大也传不远。得找地头蛇,找当地那些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销商、零售商,把摊子给他们铺开,把路给他们踩熟。”
“明白!”大刘唰唰记下,“我这就去跟销售部那帮兄弟开火…呃,开会!把‘地基砖头’的铺货路线图给整出来!”
---
几个月后,非洲肯尼亚,内罗毕。
大刘蹲在“基贝拉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的水泥台阶上,一手捏着个烤得焦香的玉米棒子,一手胡乱抹着额头上混着尘土的汗,对着手机嚷:“赵姐!成了!第一批智能门锁和节能灯管,昨天刚到货,今天就安上啦!您是没看见,那老主任盯着门锁‘咔哒’一声自己锁上,眼珠子瞪得溜圆,跟见了神迹似的!还有那节能灯,一亮,屋里头跟换了天儿一样!反响…热乎着呢!”
电话那头,赵丽的声音带着笑意,也透着关切:“热乎就好!大刘,你嗓子都喊劈了,悠着点儿!客户满意是好事,但售后这根弦儿,咱得绷得比那门锁的弹簧还紧!人家买咱东西,是信咱,咱得让人家这钱花得踏实、省心!”
“您放心!”大刘把最后一口玉米塞进嘴里,囫囵嚼着,“我在这儿盯着呢,售后团队都撒出去了,手把手教,包教包会!有问题,随叫随到,比他们酋长还快!”他话锋一转,压低了些声音,“不过赵姐,这儿的路…是真‘野’啊!跟咱图纸上画的完全两码事,送货的皮卡陷泥坑里两回了!”
赵丽在电话那头忍不住笑出声:“野路子有野路子的走法!安全第一,别逞强。跟司机师傅们说,稳当点,咱不抢那点时间。对了,跟当地伙伴合作还顺溜吧?”
“顺!顺得很!”大刘语气轻快,“找的那几个本地分销商,都是‘老油条’,门儿清!有他们搭桥铺路,咱们这‘外来户’少踩了好多坑。就是…”他顿了顿,声音带了点小得意,“就是他们那口英语带本地调调,我正努力学呢,争取早日唠上‘地道’的生意嗑儿!”
---
公司会议室,窗明几净,跟内罗毕的尘土飞扬恍若两个世界。李工指着投影上的复杂结构图,眉头微蹙:“赵总,新环境监测设备第一批下线了,数据指标基本达标。不过…”
赵丽敏锐地捕捉到他语气里的迟疑:“不过什么?李工,直说。”
“环保合作方‘绿洲行动’那边,昨天刚更新了他们组织内部的《可持续电子产品推荐白皮书V3.1版,”李工切换了ppt页面,圈出几行新标红的技术要求,“对设备里几种特定阻燃剂和塑化剂的含量标准,提得比国际通行标准还严苛了一截。咱们这批货…卡在线上了。”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滞了一下。大刘急得直搓手:“这…这不是临门一脚踩了香蕉皮吗?合同都签了,宣传都铺出去了,就等着这批设备当‘环保标兵’呢!这要返工,时间、成本…哗啦啦全泡汤啊!”
赵丽沉默了几秒,眼神扫过众人。研发部的几个小伙子脸色都有点发白,生产部的老张更是眉头拧成了疙瘩。
“慌什么。”赵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定海神针般的力量,“标准提得高,是好事,说明人家真把环保当命根子。正好,逼我们一把!”她转向李工,眼神锐利,“李工,技术上行不行?有没有替代方案?要多久?需要什么支持?你列个单子!”
李工深吸一口气,迎上赵丽的目光,语速快而清晰:“行!有几种生物基材料符合新标准,实验室做过小样测试,性能没问题!但大规模替换生产线上的料,得重新调试设备参数,磨合期…保守估计,得十天!需要采购部紧急协调新物料,生产部全力配合工艺切换!”
“好!”赵丽拍板,“采购部,李工需要什么,优先保障!生产部老张,你亲自盯这条线,设备调试、工人培训,给我把时间抢出来!质量部全程监控,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含糊!十天,就十天!我要看到符合新白皮书的‘标兵’产品下线!”
---
十天后的深夜,生产车间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塑料加热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赵丽裹着一件厚工装外套,和李工、大刘一起,站在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旁。流水线末端,一台台外壳泛着温润哑光的新环境监测设备被机械臂稳稳抓取,放入包装箱。
“最后一批抽样检测结果出来了,赵总!”质检主管小跑过来,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全部指标,完美符合‘绿洲行动’的新白皮书要求!良品率…还比之前高了0.8%!”
“漂亮!”大刘忍不住挥了下拳头,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带着回响。
李工长长舒了口气,疲惫的眼底也闪动着光亮:“总算…没掉链子。”
赵丽拿起一台刚下线的设备,冰凉的金属外壳触感真实。她没说话,只是用力拍了拍李工的肩膀,又拍了拍大刘的胳膊。一切尽在不言中。
“咕噜…”大刘的肚子突然不争气地叫了一声,在安静的车间里格外响亮。
赵丽一愣,随即噗嗤笑出声:“走!食堂小灶应该还开着火,我请客!咱们…吃面去!加蛋加肉管饱!”
深夜的食堂,温暖而安静。三大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了上来,葱花翠绿,汤头浓郁。大刘吸溜了一大口面条,烫得直哈气,含混不清地说:“赵姐,您是不知道,在非洲那会儿,看见那皮卡陷进泥坑,轮子空转,泥点子满天飞,我心都凉了半截!真怕货送不到,砸了招牌。”
李工斯文地吹着面汤上的热气,接口道:“生产线切换那几天,车间里灯火通明,我睡觉做梦都在调参数。就怕哪个环节掉链子,辜负了大家。”
赵丽慢条斯理地挑着碗里的面,听着他们的话,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等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她才放下筷子,看着眼前两个风尘仆仆又目光坚定的伙伴。
“招牌,”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不是挂在门楣上就完事的。是靠我们一脚泥、一身汗,在基贝拉的尘土里蹚出来的;是靠你们在车间里不眠不休,一个参数一个参数抠出来的;是靠售后兄弟顶着大太阳,一趟趟跑客户家磨出来的。它没那么金贵,但得经得起摔打。”
她端起面碗,喝了一口热汤,暖意直达心底:“这招牌,沉甸甸的,是咱们用实打实的功夫,一锤子一锤子钉牢的。以后的路还长,坑还会有,但只要咱们这股子劲儿不散,这招牌,就倒不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沉入安眠。而食堂这一隅的灯光下,面汤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三人的轮廓,也模糊了那些远在非洲的尘土与车间里的机油味。未来尚在迷雾中延伸,但此刻的笃定与温情已如磐石——只要步履不停,泥泞里也能踏出通天大道,这招牌便如星辰,在跋涉的尽头,终将照亮更辽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