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站在三亚基地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碧蓝的海水与金黄的沙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宁静的美景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反差。
\"方老师,设备已经全部装好了。\"铁柱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最后一份检查清单,\"军用直升机一小时后到楼顶停机坪接我们。到了那边会有安排好的越野带咱们去。\"
方稷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远处:\"铁柱,你还记得我给你们讲的在青海发现那株青稞时的情景吗?\"
\"当然记得,\"铁柱咧嘴一笑,\"您说藏民本来很抵触你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其中一个藏民主动带你们去找了他们的神山上的麦种。\"
\"那株青稞的耐盐基因后来帮助我们培育出了三个新品种。\"方稷转过身,眼神锐利,\"但这次不一样。塔克拉玛干的那些小麦...它们挑战的是植物生存的极限。\"
铁柱收起笑容:\"您是说,这可能不是自然进化?\"
方稷没有直接回答:\"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这片小麦改善了沙漠的土质,在沙漠都能种小麦了。\"
会议室的门被冯知微推开,冯知微快步走进来,金丝眼镜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方老师,我刚完成了初步基因比对!那些小麦样本中有一段长达127个碱基对的序列...在现有基因库中完全没有匹配记录!\"
\"嚯,那这简直太稀有了,这是真的捡到宝了,\"铁柱脱口而出。
方稷也迫不及待了,抓紧登上新疆戈壁滩的飞机。
第二天黎明,三辆改装过的越野车停在研究所门口。铁柱正指挥工人将最后一批设备装车,其中包括那台价值连城的便携式基因测序仪,被小心地安置在特制的防震箱中。
冯知微抱着一叠资料匆匆走来:\"铁柱,看到方教授了吗?\"
\"还没来呢,奇怪,他平时比谁都早。\"铁柱看了看表,\"再过一个小时车队就要出发了。\"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研究所门口。方稷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两个穿便装的男子,他们挺拔的站姿和锐利的眼神暴露了军人身份。
\"介绍一下,\"方稷简短地说,\"这是林少校和他的助手,负责我们这次考察的安全工作。\"
科考队抵达发现地。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屏住呼吸,金色的麦浪在灰黄的戈壁中绵延起伏,与四周的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太不可思议了...\"冯知微蹲下身,轻轻拨开一株小麦根部的沙土,\"你们看这根系!像网一样密布!\"
当地向导艾尔肯用生硬的汉语解释:\"我们叫它'胡杨麦',像胡杨树一样顽强。
方稷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发现麦穗外壳异常坚硬,籽粒却饱满异常。更神奇的是,拨开表土后,麦根周围竟然形成了微型绿洲,生长着苔藓和地衣。
那这这些麦子,从外观形态上看,这些野生变异小麦与常见品种确实不一样。
它们植株较为矮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倒伏。
方稷没想到这些野生小麦比他预想的还要好,这些麦秆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每一株都生长出好几个麦穗,且麦穗饱满壮实。
要知道,在戈壁滩这样狂风肆虐、土壤贫瘠、水源稀缺的恶劣环境下,一般的普通植物生存都举步维艰,没有想到这些变异小麦却能扎根生长,足以证明其非凡的适应能力。
可能正是因为需要长期对抗狂风,它的进化更坚韧,有效降低了被大风连根拔起或吹倒的风险,保障了整体植株的稳定性;更让方稷惊喜不已的是野生小麦的多穗,这样的小麦只要能够将其优势充分挖掘利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粮食产量。
方稷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坚韧的麦穗,感受着粗糙的触感。他抬头望向远方,戈壁滩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浪,而这群小麦却在这片死亡之地上顽强生长,仿佛在向人类展示着生命的奇迹。
\"铁柱,立即采集根系样本。\"方稷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咱们必须要知道它们是怎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