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倚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一次出门竟然会有如此意外的收获。在阴差阳错之下,他竟然招揽到了李振这样的杰出人才。
他急忙上前扶起李振,满脸喜色地说道:“好!好!好!有了先生的加入,我就如同刘玄德得到了诸葛武侯一般啊!”
李振连忙谦逊地回应道:“大王实在是过奖了,鄙人不过是略有一些才能罢了,若能为大王所用,那便是我的荣幸。”
李倚兴奋地继续说道:“先生过谦了,从刚才先生略施小计就能看得出来,有你这样的贤才辅佐,我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定安稳无忧,我大唐的百姓也必然安居乐业啊!”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尤其是像李振这样渴望名利的人,更是如此。尽管他嘴上说着谦逊的话语,但从他的表情上还是可以明显看出,他对李倚的这番赞扬非常受用。
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如今有一个如此赏识他、愿意让他充分施展才华的人,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辅佐李倚了。
紧接着,李倚趁热打铁,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先生原是金吾将军,只是如今朝廷朝不保夕,相当于有名无实,不如先在府中挂个咨议参军的名号如何?待圣上回京后我再上报中央请授官职。”
其实按理来说他现在也可以向留在凤翔的僖宗为手下求得一官半职,但风险太大,万一僖宗知晓他还活着要他现在就回凤翔怎么办?他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还是只能隐忍不发。
李振考虑了一会,点点头:“一切但凭大王安排。”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李倚就已经早早地起床了。他昨晚因为时间太晚,并没有和李振彻夜长谈,而且今天他们还要前往洛阳,带上李振多有不便,因此李倚决定让两名亲兵护送李振先回永宁。
李倚紧紧地握着李振的手,诚挚地说道:“我本来是想要亲自送先生回永宁的,但是实在是抽不开身啊!所以只能安排亲卫送先生一程了。等我从洛阳回来之后,一定会再与先生彻夜长谈,一起商讨这救国之策,还望先生能够教我!”
李振听了李倚的这番话,心中非常感动。且不说其他的,单就这情绪价值方面,李倚绝对是给足了他。
李振连忙谦虚地说道:“大王实在是太夸奖我了!我只是略微懂得一些谋略而已。如果能够对大王有所帮助,那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荣幸了,哪里敢谈得上一个‘教’字呢?”
李倚微微一笑,说道:“先生就不必过分自谦了。”
说完,他转过头去,对着那两名亲兵吩咐道:“你们两个一定要把先生安全地送到永宁,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明白了吗?”
那两名亲兵连忙躬身领命,齐声应道:“是!”
李倚看着他们,又转过头来对李振说道:“先生,路上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他们就是了。”
李振点头表示知道了。
最后,李倚看着李振,眼中流露出一丝关切之意,他轻声对李振叮嘱道:“一路上要多加小心,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不要太过劳累。”
说完,他将一封早已写好的亲笔信交给了一名亲兵,并示意他在进入城内后务必将信转交给高仁厚。
这封信中详细交代了李振的身份背景以及李倚对他的具体安排。
待李振在亲兵的护送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之外,李倚才缓缓转过身来,下达命令道:“走吧,继续出发!”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李倚决定不再在驿馆内停留休息。毕竟,谁也无法预料驿馆内是否潜藏着未知的危险。如今距离洛阳已经不足百里,当务之急是尽快赶到洛阳,以确保行程的顺利。
于是,一行人毫不犹豫地重新上马,继续前行。一路上,他们马不停蹄,除了中途稍作停歇,吃了些干粮补充体力外,几乎没有休息。
就连经过寿安县城时,李倚也果断下令不停留,直接穿过县城。时间紧迫,他不敢有丝毫耽搁。
终于,在接近戌时的时候,他们抵达了临都驿。这是离洛阳最近的一个驿馆,距离洛阳城西仅有六里之遥。
临都驿是洛阳郊外最重要的饯行场所,有官员从洛阳调到外地任职,其友人和同僚都要在临都驿为其饯行。
不过李倚今日可没有兴趣在这里打卡,只是远远的扫了一眼后,便下令众人继续赶路,进入洛阳城内。
不到六里的路程,片刻后他们便已赶到,虽然天色已晚,并未能见到洛阳城的全貌。但当他们从厚载门进入洛阳时,李倚才真正理解了张全义入城时所见到的“白骨蔽地,荆棘弥望”的场景。
昔日繁华的神都洛阳,如今已沦为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荒芜的景象。
自黄巢起义以来,连年的战乱让洛阳城遭受了与长安一样的摧残。这座城市曾经是大唐的心脏,如今却如同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孤独地伫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李倚一行人越往城内走,他的心情就越发沉重。偌大的洛阳城宛如一座鬼城,寂静无声,不见人烟。随处可见的房屋废墟中,还能发现一些残留的尸骨,这些景象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李倚也没有时间去感慨这一切,他知道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大伙休息。他们这一行人,无论是人还是马,都已经疲惫不堪。
终于,在路过一座废弃的佛寺时,李倚决定在这里稍作停留。这座佛寺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至少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
众人顾不上佛寺的残破,迅速对其进行了一番搜索,确认没有危险后,便在寺内找了一处相对干净的地方安顿下来。他们需要好好休息一晚,养足精神,明天再继续搜索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