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上将军,这是来自北方代地区的紧急军报。
王翦上将军恳请您率部支援前线,并商议攻克代地的具体作战方案。
\"亲兵毕恭毕敬地答道。
此话一出,屠睢等将领们的脸上纷纷浮现喜悦之情。
\"原来这就是上将军所说的最佳出兵良机?\"他们激动地询问道。
赵祁微微一笑回应:\"如果我们不请自来的话,容易有夺人之美的嫌疑;但如果是应对方的邀请,那可就不一样了。
\"
三位将领纷纷请命要随主将奔赴战场。
赵祁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目前敌军的主力部队将近五十万人,正集结在代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兼顾看守那批多达十多万的赵国降卒,所以全军不可能倾巢而出。屠睢,你挑选五万精锐骑兵随我一同出征;章邯、任嚣两位将军则留下来,负责维护邯郸的秩序,严密监视赵国降卒,绝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异动。”
这道军令一下达,众人皆不敢有丝毫违抗。尽管章邯和任嚣心中有些许不情愿,但他们深知军令如山,只得遵命行事,迅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代地上空,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乌云正逐渐聚拢,仿佛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即将来临。
代城作为连接代地与河北腹地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它曾是赵武灵王时期开拓而来的一片土地,长期以来因为种种政策因素形成了代人与赵国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而像李牧这样的将领,尽管才华卓越,也因出身而受到了赵国朝廷一定程度的冷遇与掣肘。
赵国虽将李牧尊为上将军,权倾一时,但在朝中依旧面临不少针对。
他手下的兵马多为代人,并非正宗的赵人。
因此长期以来,李牧只能驻守代地这块相对偏远、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以防备外族入侵。
而廉颇、庞媛等人则能留在物产丰富的赵国中心地带任职为将。
赵地与代地之间的隔阂,多年以来始终未能弥合。
究其原因,在于赵国上层和民间对代地始终抱有偏见,未将其视为国家核心之一,处处加以限制。
如今,在距离代城不过数里的地方,秦军营地星罗棋布,而这众多营地可分为两个部分:蓝田大营和函谷大营。
由于大秦两路上将各自统领一支军队,所以必须分营而居以保持军纪,然而针对攻打代城之事,王翦与桓漪却时常共同商讨策略。
此时,在蓝田大营的中军帐内,聚集了王翦、桓漪以及诸多主将。
这些将领皆为统帅十万大军之人,才有资格进入此处共商军机。
“我军驻扎代地已将近一月,连番发起不下十余次进攻,结果却每每受挫,折损甚重。”一位将领叹道,“若是继续这样下去绝非良策啊。”
王翦凝望眼前的赵国地图,目光锁定制城,思索破敌之道却又略显无奈,“代城,乃攻入代地唯一的通道。
若想掌控代地,就一定要拿下它。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便尝试绕过代城,也可被李牧率领的骑兵轻易击溃——他在代城处早已部署完毕,预备长久坚守抵御我军。”
“要想攻克代城,或许只有两种方法,”桓漪缓缓说道,“其一,全力死战,付出重大牺牲;其二,则是与李牧形成僵持之势,凭借我国强大的国力拖垮他。
毕竟,仅凭代地的粮食储备及辎重根本不足以和我秦国抗衡。
只要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军心必乱,不攻自破。”
然而王翦听了后摇摇头,“此两法均非明智之举。”
桓漪疑惑道:“为何?”
王翦沉声道:“赵国现仅余代地,我大秦已灭韩国。
此事使三晋中的魏国闻之胆寒,而即将沦陷于我秦国铁蹄之下的赵国也是强国。
试问其他诸国会如何应对?当秦军欲与李牧陷入消耗之战,燕国会坐视不管吗?齐国会袖手旁观吗?唇亡齿寒,这道理显而易见。
实际上,李牧早在囤兵于代城之际,便已洞察我秦国会采取的手段。”
“要么让我们付出极大的锐士损耗,同他拼命;但他的将士也已有死志,决意在这一战中给我秦国造成巨大损伤,即使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
他在赌我们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再者,持久消耗战正合他意。”王翦加重语气说道,“眼下该如何是好?对付李牧这般强敌,我军十余次进攻已损失万余将士,数万人受伤。
可李牧......
防守代地的好处简直是不言而喻啊!这座城池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无论是敌人的强攻还是巧计,都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的破坏。而且,我们的军队在防守过程中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还能让敌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来犯。
然而桓漪却满心不甘:\"就这样看着代地无法攻克,如何向大王交代?\"
王翦也不禁叹了口气。
作为将军,本就明白战场伤亡在所难免。
可李牧手中握有三十万重兵,强攻代价太大。
若要攻下代城,最少也需要牺牲十万兵马,这还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
战场上变数太多,实在难以预测。
议事帐中陷入一片寂静,每个人都默默不语。
李牧不愧为当代名将,赵国三大上将之一,他的防御部署确实无懈可击。
要想攻破这座城池,除了用无数人的生命去强行冲击之外,别无他法。没有任何其他的捷径可以走,也不存在什么巧妙的策略或者神奇的法宝能够轻松地达成目的。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未必能够如人所愿。
对李牧来说,生死或许无惧,但对意图一统天下的秦国而言,如此巨大的兵力损耗势必会影响日后统一战争的进程。
李牧料定秦国会顾忌这一点,因此制定了坚壁清野的战略。
此刻,就连王翦和桓漪这两位秦国宿将也陷入沉思。
他们面临着两个艰难选择:一是不顾一切强攻,但付出的代价必然惨重;二是打持久战,但其他诸侯国绝对不会坐视秦国夺取代地,必定会全力支援李牧。
这个局面意味着灭赵之战将无限期拖延下去。
作为秦国两大上将,他们率领六十万大军,肩负灭赵重任,如果迟迟无法取胜,朝堂上的责难恐怕难以避免。
就在营帐沉默之时,一名亲兵突然入内禀报道:\"启禀二位将军,赵祁上将军率军到了!\"
听到这个名字,王翦和桓漪眼前顿时一亮。
赵祁能成为秦国第四位上将,并晋封大上造,靠的都是赫赫战功。
击败庞媛、斩杀廉颇,这些都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眼下的困境,或许他能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去迎接!\"二人对视一眼,随即带着众将出营相迎。
营门外,阳光洒在赵祁身上,他胯下的血虎战马威风凛凛,仿佛与他融为一体。赵祁身披战甲,身姿挺拔,英俊的面庞上透露出一股英气。
屠睢恭敬地侍立在一旁,他的存在丝毫没有掩盖赵祁的光芒,反而更衬托出赵祁的威严。
远远地,王翦和桓漪快步走来,亲自迎出营门。他们的步伐稳健有力,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当赵祁的目光与王翦和桓漪交汇时,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这个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亲切而又温暖。
\"王翦将军,桓漪将军,久仰大名,今日总算相见了。
\"赵祁拱手行礼。
\"哈哈哈,赵祁将军果然英姿勃发!\"王翦哈哈大笑,\"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
桓漪也随之附和:\"正是正是,赵祁将军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是少年英才。
\"
回想当初从军之时,内心所憧憬的是立下赫赫战功,扬名立万,再借由此获得的权利返回故乡迎娶嫣儿。
而眼下的成就已然超出赵祁最初的期待。
仅三年有余,赵祁便荣登大秦最高荣耀的上将军之列,并被封爵大上造。
他拥有的封地达百里范围,优良农田数以万计,奴仆众多,多达数千。
如今手中的权力与地位远超赵祁设想,他也已深深融入这个时代。
往昔历史书页中记录的人物,有的现已成为他的麾下将领,还有的与他同朝共事。
在悄然之间,赵祁的名字注定会在史册之上永留,世代传颂。
恢复清醒后,赵祁随即跃下马背,对王翦和桓漪两位上将军恭敬拱手行礼道:“晚辈赵祁,参见二位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