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从自封的总兵,变成了国师的陈立勋,非但没露出欣喜之色。
反而是锁起了眉头。
“怎么……”
朱慈烺脸色一沉——一个国师还满足不了他?
“陛下,若破清妖,一个国师可不行。”
陈立勋一副高深莫测模样说道。
“哦?”
朱慈烺不悦,他反问。
“那需要什么?”
“下界之时,父神曾留下神谕谶言,欲除清妖,须有天王与大炮。”
陈立勋笑着回答。
“你不要得寸进尺。”
一声暴喝响彻而起,一个官员指着陈立勋怒视。
见此情形,朱慈烺心中狂喜。
大明朝还是有忠义之士的啊。
陈立勋没有生气,他朝一众官员道。
“非我贪图爵禄,实在是,父神留下来谶言,不得不遵照啊。”
“皇上,昊天上帝有神谕在,自当遵照才是,若不然,灭妖大事,将何从开展啊?”
诸葛大道在一旁说道。
而外面,被陈立勋裹胁起来的民意,也在里面安插的托们的带领下,开始齐呼。
“请陛下册立上仙为天王。”
“欲灭清妖,非天王不可。”
“好好好!”
朱慈烺连说了三个好字。
他倘若不封陈立勋做天王,这会恐怕连大享殿都走不出去。
他压下内心的火气。
“朕便封你为天王,爵禄比拟亲王,如何?”
“多谢陛下。”
陈立勋欠身行礼。
不过陈立勋所要讨要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天王啊,只听他继续的朝朱慈烺道。
“欲灭清妖,还需要开牙建府之权,请陛下一并准之,事急从权,清妖大兵压境,两三日内便至,还请陛下速下旨定夺。”
“朕,朕一并准了。”
朱慈烺有些发抖,但他还是下令同意了。
“如此,本王便有了几成之把握了。”
听闻这里,陈立勋笑着点了点头。
一旁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李建泰,这时却突然站了出来,走到了陈立勋身侧,然后道。
“陈天王既已经得封天王,接下来,便要议一议对抗清妖的大事,外面的人,让他们散了吧。”
李建泰的话,赢得在场官员赞同,他们纷纷附和。
“接下来要议的是对抗清妖的大事,可不能够再让外面的人听见了。”
“若不然,万一里面有清妖的细作,可当如何是好?”
“这军国大事的机密,可不能泄露了。”
众人纷纷出言。
他们的提议,陈立勋倒没反对。
他伸手朝外面招呼一声。
“接下来的话,不得再复述。”
“是,上仙,哦不,天王。”
外头,领着人在外头喊话的铁蛋,赶紧回话。
见外面的大汉不再喊话,李建泰也没了顾虑,他目光炯炯,看着陈立勋,宛如能够将这个装神弄鬼,裹胁民意,用刀兵逼迫天子册封天王的妖人给看穿一般。
“陈天王既已经得封天王,那对抗清妖,想必也是十拿九稳了吧?”
“非也!”
陈立勋摇了摇头。
“清妖势大,我下凡之时,仙骨已去,法力不多,外加时间仓促,操练神兵,打造神器,也恐怕有些来不及。”
“所以,把握还是不大。”
“父神曾说过,对抗清妖,乃是持久之战,速胜是不太可能的。”
“陛下乃是万金之躯,天下所系,既然上仙无太大之把握,那陛下便不能够再呆在京城了,宜当立即派遣军士,护送南下。”
“至于京师嘛,则由陈天王镇守,如何?”
李建泰说着,顿时,便赢得了绝大多数的明臣们的赞同。
他们已经看明白了,现在的北京城,就是在陈立勋的控制下的了。
虽然陈立勋手上的人不多,只有八百号人而已,但想要在特殊时期,占据最高的权力中心,几百号人已经是绰绰有余的了。
北京城就是一个烂摊子,多尔衮用不了几天就要来了。
清兵一来,继续呆在这里,照样得完蛋。
因此,在陈立勋得封天王后,李建泰便想将北京城这个烂摊子甩给陈立勋,然后自己等人麻溜的带着朱慈烺南走。
“陛下南迁是不行的。”
陈立勋却是摇头,否定了这个李建泰的想法。
“京畿直隶,已经变成了流寇与清妖交兵的战场,圣驾倘若出京,想要顺利到达南都,怎么可能?”
“万一再落入到流寇,或是被清妖所擒,可当如何是好?”
“这……”
李建泰等人不由的皱眉。
陈立勋则是继续的道。
“直隶京畿现在是战场,清妖又是大队马队,南迁的话,圣驾南行的速度,能快的过他们的铁蹄?”
“圣驾南行,走陆路绵延数千里,沿途州县或是结寨自保,或是为流寇所据,又有清妖马队尾随追击,倘若走天津,浮海而走,那里有船只吗?兵荒马乱,又有水手操船吗?”
“再者,从京师到天津,三百里坦途,圣驾能躲的过清妖的斥候,探马吗?”
好吧,陈立勋已经琢磨过了,跑路是不太现实的。
尤其是大队人马的跑路,还不现实,里面倘若还有一位大明天子,那就更跑不了!
而且,就这么的跑了,似乎也不妥当!
毕竟北京城还没丢,还在他陈立勋的控制下,万一这几天能拉出来几万人马,过几天再阴死了多尔衮。
说不定,清妖们就会跟之前一样,抢上一把就走了呢。
对于他们而言,待在北京城还有城垣保护,真要是出了北京城。
那立马就会被清妖的马队给打崩。
不过,他的这一番话,在彻底的堵死了南迁跑路的可能性后,也极大的打击了在场明臣们的自信心了。
骆养性听闻这里,直接摆烂了——他已经做好当三臣的准备了。
绝大多数的大臣们,也是如此。
不乏有人后悔前往这场登基大典了——早知道局面这么糟糕,又何必凑这场热闹哩?
朱慈烺这会,脸都绿了——合着摆在自己这个大明天子面前的是一个死局啊。
倒是一旁对大明朝还有点忠诚的太监王德化,扫视着神态各异的诸臣,反应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