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小组一共6个人,他们负责接替直肠子的工作,完善和优化交换机的电路设计和制作。
“谢老师的讲课你们都听懂了吗?”杨山看着这帮笨手笨脚的学生。
“都懂了。”
几个人纷纷自信的回答。
“好啊,既然听懂了,那以后这部分都由你们在负责。现在的电路构架已经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内部通话自动接通的需求,但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再往前走三步。这是我向王院长保证的,也是向你们提出的要求。这个给你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说罢,杨山把一页纸递给他们,上边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分别描述了四个阶段交换机实现的功能。
几个人接过来,开始围在一起嘀嘀咕咕的交头接耳。杨山没理他们,继续准备着他的下堂课的讲义。
半个小时之后,郭利代表小组成员发言,“杨先生,第二阶段就是内线和外线共用一个电话机,这个我们已经想出来该怎么解决,只要对交换机接收到第一个脉冲信号做个判断就好,比如我们的内部电话号码都是零开头,,而外线电话没有零开头的号码,这样就可以识别。还需要处理的就是电话线路的状态需要加一个判断条件。”
“嗯,很好。”杨山点点头。
“第三阶段,要求所有内部电话都可以拨打外线,共享18条外拨电话线路。这个……,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些内部电话在拨打的时候,就像填空一样随机占一条空闲的电话线。”
“是的。”
“那这条外线岂不是就被占用了,外边也打不进来。”
“是的,所以我才要求共享的电话线路通话时长不超过2分钟,时间一到自动断开。”
“那……,那如果这条线路空闲的话,外线打进来,该把信号切给谁?”
“切给这条线路的原机主。”
“那会不会耽误事情,比如有人找校长,总是占线……”
“所以我才设定18条线共享,而不是全校的40多台外线电话共享。”杨山盯着郭利认真的说,“有些电话是例外的,他们的外线号码不在分享范围之内。可以实现吗?”
郭利看看周围的几个组员,略带犹豫的点点头,“我们回去再想想。”然后他接着往下说,“第四阶段,要建立主机系统,外线拨打进来后,接着拨分机号,接通分机。这个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实现。”
“这个要和电话局交涉,让他们专门留出多条线路分配给学校的主机号码,这些事情你们不用管。你们要做的是,保证咱们自己的交换机能够实现这一功能,并且留出与电话局那边对接的标准接口。”
这帮学生的专业知识本来就不太扎实,杨山的这番话把他们都快绕晕了。不过也没关系,杨山向王院长保证的是实现前三阶段,第四阶段看情况。
“去吧,你们一边要熟悉现在的基础构架,一边还要尽力优化,让它能实现刚才提到的功能,多动动脑子。不过不能耽误一阶段的完成时间。”
6个人各有所思的向外走,杨山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补充了一句,“对了,还有预算限制,实现二、三阶段功能,最多6000块。”
郭利几人听到后就是一个趔趄,使用硬件手段实现这些功能本来就非常繁杂,需要增加无数个配件,居然还有金额的上限,太难了。
给这两个软硬件小组安排完工作,杨山起身去了电话机房。
“邹荀洛,让你干的活做完了吗?”
“讲师好,初稿完成了。”
与那个唯唯诺诺的张杰阳相比,邹荀洛是个坐不住的人,在杨山看来,这家伙就是白瞎了那点天赋。
因为这货的数学成绩出奇的好,玩物理的数学基础好,就像是鸟儿有了翅膀,但是他的性子实在和杨山想象中的物理学家差异太大,20多岁的人还那么跳脱。
所以......,嗯,成为像杨振宁那样的理论物理学家肯定是没戏了,不过在应用方面玩出一技之长倒是有可能。
如果说张杰阳是杨山刚刚发现,还不确定有没有本事,那郭利和邹荀洛两人就是杨山刻意培养的。
“拿给我看看。”
“讲师您看,这是我弄出来的设计图。”
杨山让他设计交换机房的布线方案。
目前的那个机房里,二百多条电话线接进来,仿佛一团乱麻一般,以前用人工的方式转接电话问题不大,因为他们天天面对的就是这团乱麻,早就熟悉了。
但是引入自动转接系统就不一样了,不会再有专职人员。目前这套系统只是个试验品,根本谈不上稳定,十天半个月罢工一次肯定是常态。所以如何快速排障就是个大问题,线路太乱的话查线的人能累死。
所以杨山就要求邹荀洛依据他设计出的系统自检提示,弄出个合理的布线方案来,那么多电话线有序的排在一起,至少视觉上就能舒服不少。
“这是集线盒?想法不错,怎么想到的?”
“前两天我去了趟电话局的机房,他们那里一层层摞起来的全是这东西。”
这人不错,果然挺机灵的。
“在那里还学到了什么?”
“他们那里还有一套共线系统,不过我没搞懂其中的原理。”
杨山点点头,“那玩意咱们的交换机系统暂时还用不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图书馆查一查,咱们得图书馆没有这方面的,去香江大学或者中环那个图书馆试试吧。”
“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这个......,课堂上的教材不涉及这部分。我可以考虑在电子学方面的公开课上讲讲。”
“那太好了,讲师放心,到时候我会招呼所有同学都去捧场。”邹荀洛兴奋的跑开了。
杨山很少讲类似兴趣班性质的公开课,主要是他懒得备课。
迄今为止,杨山只讲过两堂,一堂是收音机和对讲机的原理和功能实现,另一堂是平面集成电路。这两方面他都熟悉,不用备课。
由于杨山是工科出身,他所讲的内容都和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远比理学院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有趣的多,所以他的公开课极其受欢迎,不光理学院的人趋之若鹜,就连社会科学院的一些学生都凑过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