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床买不到,人力木工机床不就行了嘛,还更便宜。
就像骑自行车那样,一个人使劲蹬车蹬子,通过齿轮或者皮带带动木工刀头旋转。
杨山觉得这是个机会,死马当活马医吧,木工想要提升效率,只有这一条出路。便宜能用还容易制作,最关键的是能赶上2个月后的收音机投产。
想到这里,杨山开始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脑子里想象人力机床的三维动图。
第二天下午,杨山再次出现在了木工车间。
“两位师傅,你们把那个外壳按照既定的工序从头到尾做一遍。”
这不就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么,两人从备料中找出一块榆木,从破开木头、平刨开始,一步步的进行操作。
杨山则站在旁边,拿出块手表,间或询问几句,认真的记录下各个工序所用的时间。
就这样,杨山每天上午去调教新人,下午就来车间观察两位木工师傅干活。
等记录的差不多了,杨山再次开了玩花活儿,“齐师傅,我听说你在木材厂的时候使用过木工机床。”
“用过,就是用来切割木头的机器,很好用,一台机器顶十多个人的工作量。”齐师傅点头。
“好,现在,我们假设,假设啊,这张桌子就是机床的操作工面,我们这样操作.....。”杨山一边比划着,一边让齐师傅表演出各种操作动作,然后杨山再次做着记录。
整整折腾了一天,两位师傅被杨山这种无实物表演弄的精疲力尽,比干一天的活儿都累。
“二位师傅辛苦,这烟你们拿着,解解乏。”杨山像藏宝贝一样把笔记本收在怀里,顺手掏出两盒烟。
之后杨山又花了三天的时间,拿着介绍信去保城市机械厂做调研,主要方向就是制作人力机床的各种成本。
收集完素材,杨山钻回办公室,开始撰写经费申请的呈文。为了提高通过率,他决心把这篇文章写的别具一格,一定要让人印象深刻。
正文没什么特别的,基本上和这个时代的行文格式差不多。
关键就在附件:《关于使用人力木工机床的可行性报告》
杨山先从木工机床的设计方面着笔,从电力和人力两方面的差异开始,用数字证明在小型木质工件的制作上,人力是可以满足需求的。
接着杨山又开始描述他设想中的人力机床种类,包括人力刨床、人力铣床、人力磨床等,以及各个机床的设计构想,可实现的功能和范围等等。
最后这部分最关键,他把之前学到的统筹理论拿出来,结合他之前收集到的各个工序的耗时,对比分析手工制作收音机外壳和机器制作收音机外壳的工时。
通过一步步的推导得出结论:使用人力木工机床后,综合生产效率能提升4-5倍。
文章的末尾,杨山还加上了对购置四台人力木工机床的预计费用,虽然他无法测算出特别精确的费用预算,但是还是通过多个角度的推测,给出了这次费用的上限:7000块。
这份报告杨山整整写了两天两夜,一共23页近万字。
为了方便描述,杨山还加进了8张图和6个表格,把他去年写论文和前世做ppt的本事都拿了出来。
“啧啧,这申请写的好,不愧是大学生,声情并茂,写出了厂子现在青黄不接的状态,也写出了对于木工机床需求的急迫感。一会儿我抄录一份,以后打申请就按这个模板来。”伍书记拿着杨山的作品不住的称赞。
两眼通红的杨山在旁边咧咧嘴,心想你是没见过严力的文笔,他写出的文章能当精神类的兴奋剂用。
“最关键的还列出了成本预算,买机器划算还是常年养几十个木工划算,一目了然嘛。”王厂长也跟着点头。
“哎,杨山,你这个可行性报告里的木工工序流程图画的不错啊,有空教教我,我也画个咱们组装工序的流程图。”
“哎,杨山,你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机器么,这些机器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我怎么感觉四台机器都长的的差不多啊。”王厂长以前没见过这玩意,心里有些虚。
“行,厂长,我再具体描述一下。
这台人力机床,动力源就是人,就好像咱们骑自行车一样,通过一系列的连接把动力从这个轮盘传送到主轴的刀头上。
咱们先看这里,轮盘通过动力输出轴和一个减速齿轮连接到这个大飞轮上,这个飞轮是用来存储动能的,然后再通过三级的加速齿轮,让主轴的转速加速到6000转以上,最后主轴带动刀头进行工作,刀头通过夹具固定在主轴上,是可以更换的,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你看一下我的这张铣床示意图,在运行期间,刀头只是旋转并不移动,通过移动工件来进行加工。”
我一共设计了两台铣床,一台立式,用于制作外壳的那个大凹面,一台卧式,用于外壳修边;刨床功能比较单一,就是用来平整外壳各个面的;磨床就是用来光滑平面的,我想让他来完成各个工序中最花时间的打磨工序,它应该是使用率高的机器。”
“这几套全下来真的能提高这么多效率? 要这么说的话,咱们厂子有10个木工就够了。”伍书记对人力成本非常关心。
“按照我的测算差不多,最多15个。”
“嗯,刚才我心里默算了一下,按照杨山这份报告里提到的那些个工序耗时,真能提高不少效率,而且,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低。不过这些家伙转起来动静可不小,要真能弄回来,安全生产这根弦要给工人们紧一紧了。”史贺补充道。
以前厂里都是组装收音机,没有什么大的机械存在,出不了什么事儿,所以安全生产的紧迫度不高,以后就不一样了,史贺有些担心这方面。
“杨山,你也不是木工专业啊,这些数据和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孟楚好奇的问。
“额?这个,嗯,孟哥,我以前上学实习的时候操作过机床,然后就想象了一下.......”
“哦,你真够厉害的,编都能编的这么像模像样。”
“......”杨山懒得理他了,瞎说啥大实话。
“好了,大家再一起完善一下这份报告,下午孟楚你去发个挂号信,尽快送到部里去。”
伍书记觉得这份申请报告数据详尽、目的明确、理由充分,比他之前打的那份要靠谱,就是不知道啥时候能批下来。哪怕到时候只批下制作一台的机器的钱,对厂子的帮助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