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手续办理的非常顺利,其他设备杨山在上大学的时候都接触过,对它们的性能非常了解。
除了那台示波器。
赵昌志拿出一叠资料,“这是我们针对这台机器做的一些测试总结,交给你了,希望这些资料能帮的上忙。”
得!这肯定又是杨山的活儿了,本来他还想趁着没下雪进山逛游一趟呢,现在别想了,老老实实编制这台机器的使用和维护手册吧。
“回去一定要帮我谢谢耿波学长,下次我回去一定给你们带驴肉火烧。”杨山笑盈盈和赵昌志握了握手。
眼见着正事儿干完了,伍书记赶紧上来招待来人。“赵同志,估计你们这一路上也没吃饭,我们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就在这里吃个便饭吧。”
“不了,伍书记,王厂长,下次有机会再吃吧。这台车下午还有任务,我也要跟车返回京城。你们这个厂子未来可有大发展,我觉得我们会有很多见面的机会。”
眼见着去意已决,伍书记也没再挽留,只是招呼着后勤的人打包了些干粮,让他们带着路上吃。
赵昌志和相送的众人握手告别,潇洒的转身离去,不过他的话却在众人心里泛起波澜,看来这个厂子未来可期啊!
“杨山,你说怎么布置,今晚咱就来个挑灯夜战!争取年底之前就让产线正式运行!”卡车卷起的烟尘还没落下,王厂长就开始催促杨山开始干活。
当我是生产队的驴呢,难道你没发现我最近懈怠了很多么?一个月才那么点钱,连小作文都懒得写了。
吐槽归吐槽,活儿还得接着干,“厂长,我还要测试一下机器,估算一下运行效率,最迟后天给你答复可好?”
“老王,这设备都来了,想转入生产也不在这一天半天上,你就别催小杨了。”伍书记看到杨山一脸为难的样子,站出来解围。
王厂长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还是继续安排,“李冬生,这两天你带两个人跟着杨山学习,把设备好好维护一下。”
嘿!这是怕杨山磨洋工,派来个监工的。
杨山笑着点点头,带着几个人进了那间60多平米的车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1379厂的核心区域,每个人进出都小心翼翼的,如果不是人手不够,王厂长都恨不能给这里单独设置个守门的。
“三蛋哥,你说我有机会上产线吗?”闫解放的脸上露出渴望的神色。
杨山刚从宿舍出来,就见到了闫解放,“先跟你师傅好好学技术,你现在还差的远呢。放心吧,下条产线我保证有你的位置。”
闫解放刚进厂没几天,他的手续办的很慢,因为1379厂根本就不在街道办发配、不对是下放,也不对,是支援的目录上。还是杨山走陈主任的关系,靠着厂里开出的证明信硬生生的把闫解放弄过来。
杨山对闫解放在厂里的前途还是很看好的,他特意请李冬生给他当师傅。以闫解放的能力,只要老老实实学习,再加上预料中的扩厂,用不了几年他就能当上班组长。至于工级,明年考上一级就够了。
“还有下一条产线?”闫解放有点不相信,光这一条产线就把全厂折腾的鸡飞狗跳,精疲力尽。哪来的人手去组建第二条产线。
杨山前几天已经接到了董处长的来信,确认他们厂试制出来的步话机,在可靠性与耐用性方面已经满足军用设备的要求,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军品必须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极端温度、湿度、振动、冲击、盐雾、沙尘等环境中正常运行。
为此技术组的骨干人员在史贺的带领下不停的完善生产方案,在两个月里做出了10多项的工艺改进。同时杨山也在完善着那份产线生产工序操作规范手册,终于赶在车间布置完成的时间点,与史贺一起定下了生产方案。
现在杨山也彻底明白了董处长当初对他说的话:设计不一定要多么先进和超前,但是军品的生产工艺一定要过关。
厂里马上就要开始产线的试运行,现在的关键点就是如何保障产线上生产的步话机达到与试制步话机相同的品质。
一旦成功,那么这个厂子的扩产就是必然的。
杨山不打算回答闫解放的问题,他还要回去继续干活,看到闫解放依然在后边跟着他,“解放,你以后要多和你的同事接触,尽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别成天就跟着我,我在厂子里只能算是外人,你和我亲近不就等于说你也是外人吗?”
杨山自己也不太擅长职场交际,但基本的认知还是有的。闫解放成天除了闷头学习技术,其他时间就是往自己跟前凑,就像个8岁的孩子,只能多提点他两句。
看到闫解放还是懵懵懂懂的样子,杨山忽然又对他的前途不那么看好了。
“杨技术,杨技术,来一下。”在会议室门口,史贺扯着嗓子喊。
“来啦!”杨山也顾不上闫解放,一路小跑了过去。
“小杨,赶紧来这边坐,这雪下的没完没了,也不知道还要下多久。”看到杨山进来拍打着身上的落雪,王厂长热情的招呼着。
“厂长,有事儿?”这几天杨山几乎都在车间待着,为试运行做着最后的准备。
“有事儿,大好事儿。书记刚从市工业局开会回来,把借调人员的事情定下来了,一共16个人,后天就能来咱们厂里报到。咱们几个商量一下,怎么给新来的同志安排工作。”人逢喜事精神爽,王厂长兴奋的满脸通红。
哦,这事儿啊,杨山不感兴趣。
因为这和他关系不大,借调来的人都不是无线电方面的人才,肯定不会上产线,基本都是在做外围工作,比如一些自产零配件的加工和制作,比如生产保障上的辅工等等。
“厂长,咱们还是说说试产的事情吧,厂里的工人就等着你下命令呢。”史贺同样对新来的人不感兴趣。
“不急,不急,总要把人员安排妥当了才行。”事到临头反而是厂长最稳得住。“杨山,老史,我是这么想的,原本咱们厂的空闲屋子足够,但是现在突然增加这么多人,宿舍那边还能让老孟挤挤,可办公区室就不太够用了,你们两个能不能凑合一下,到一间屋子办公。”
这个厂址原来是处木材加工厂,有100多人的编制,被挪用给1379厂后,因为人少,显得空旷了很多。不过这半年来,不断的新增人员,到现在连带着正式工、临时工和村里过来帮忙的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60人,再加上马上新来的,超过80人,办公区域不太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