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听到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音乐声,看来丁冲已经把收音机装好了,骚包的二大爷一定是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到了最大,他也不怕把输出变压器烧掉。还好杨山为人还算实在,没把他们dIY出来的变压器放进这个收音机里,否则很可能现在真出事儿。
三大爷他们也听到了声音,拉着杨山过去看热闹,杨山也很想看看热闹。在路上杨山还叮嘱三人千万别把杨山做收音机的事情传出去。练手也就罢了,等熟悉了以后,他可不想消耗太多的时间在这上边,又不赚钱。
一路走到后院,就见二大爷把箱子放到了院子的中间,他自己站在旁边,像只骄傲的公鸡,周围已经围了一圈人,还有人陆陆续续从中院过来。二大妈得意的在给旁人介绍这个收音机怎么怎么好;他家的两个小子蹲在收音机旁边,想知道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刘光齐今天居然在家,他正低头调整着旋钮,想找个他爱听的节目。
功成身退的丁冲看到杨山过来了,就走了过来,“咱们做的这个收音机真挺好的,刚才刘光天那小子找了个长杆子挂天线,感觉杂音比放在你家的时候还少。”
“嗯,希望用的久,别三天两头出毛病,那到时候可就丢人了。”
“应该不会,咱们做的时候就怕出问题,焊点用的料都足够,而且也检查了好多遍。”丁冲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刘光齐挑来挑去,终于挑到个自己喜欢的节目,评书:隋唐演义。
不大的院子现在已经站满了人,大家谁都不出声,也不顾寒冷,只是安静的听着,脑子里想象李元霸纵横无敌的形象。
6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就在四合院众人对隋唐演义的回味中过去了。
杨山站在远处听了一会儿,就默默地拉着丁冲兄妹离开了后院,他们的工作只完成了四分之一,还需要继续努力。
回到屋里后,丁芸主动请战,申请负责单管收音机的结构设计和安装。有人勇挑重担,杨山当然愿意了。几个人干脆就分了一下工,丁冲主攻那个美国的收音机电路图,杨山负责搞定何雨柱的需求,等独立完成结构设计后再一起讨论通过。
这次杨山也提出了更高的制作要求,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收音机的体积,这样的话装配操作的难度更大额,而且也要更多的考虑到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在这方面杨山他们毫无经验,只能摸索着来,没准要反复实验很多次。
刘光天和闫解放虽然回来学习了,但是其他院里孩子的废品收集工作还在继续,杨山估计未来每台的机器的费用还能降低一到两块,这让他有信心制作出更加出色的成品。
不过在这之前,杨山的三人组先放了两天假,放松一下,毕竟还要顾及寒假作业,杨山也要去和于莉去逛街。
四合院里没有秘密,虽然杨山告诫过每个知情人,但是杨山做收音机的消息还是散落到了每家每户。之所以没人上门请托,除了价格昂贵外,就是和杨山不太熟。
中院的贾家,棒梗闹腾着要收音机,让贾东旭很是为难。他们家生活理念和杨山有一拼:花钱大手大脚,尤其在食物方面,一点不为以后做考虑。所以除了贾张氏的那点养老钱,贾东旭每月的工资基本都吃光了。
主动向杨山提出帮忙做收音机,贾张氏也觉得没脸,她有点后悔以前不该和杨山闹的那么僵。可要是去商店买,即使是最便宜的,也要全家人忍饥挨饿大半年了。
还是贾张氏脑子转的快,当得知何雨柱也要有收音机之后,她就哄着乖孙子再等等,过几天去何雨柱家听收音机。实在不行就撺掇着何雨柱也像刘海中那样,把收音机搬到院子里让大家一起听。听到这个主意,贾东旭脸上终于泛起轻松的笑容,就连秦淮茹心里也有了些期待。
一大爷对于杨山的能耐已经麻木了,他也不缺钱买收音机,现在他就当杨山不存在,只在别人面前努力保持管事大爷的形象。
三大爷的想法是最多的,回家后他就嘱咐闫解放也留意一下,遇到不要钱的配件就留在自己手里,没准哪一天就凑够一整套,能自己动手做出一台收音机呢。
二大爷这次是露大脸了,所有人都在羡慕他家,让他在众人面前说话声音都大了几分。回家后他又送了两个小子每人一巴掌,警告他们不许私下乱动机器。刘光齐则有些不服气,打开箱子认真观察内部结构,也想着自己动手做一台。
这个年过的是何雨水印象中最为清冷的一年了,以前家里都或多或少的能吃上十天半个月的荤菜和细粮,今年就连何雨柱这个厨子都只搜罗到了一斤猪肉和半斤羊腿肉,再加上厂子里发的可怜到两指宽的带鱼,勉勉强强的把个年算过了。而且这一次养老四家联盟也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更让何雨水觉得索然无味。
院子里各家各户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年前政府又一次削减了粮食配给量,进一步加重了四合院众人心头上的愁云,大部分人家已经顾不上想着这个年该怎么过,而是想着如何不挨饿。像没有正经工作的前院的钱寡妇一家,已经快连孩子都养不起了。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轧钢厂的优势了,虽然定量少了一些,可好歹中午的食堂供应还算正常,大家都能做到不饿肚子,年前也多多少少的发一些东西,基本的生活是能保证的。像二大爷一家这类的收入相对高的家庭,老刘顶多会因为吃不到鸡蛋而心烦。
相对来说三大爷一家就差点意思了,虽然有闫解成的那份工资,可也经不住三个小子使劲儿吃,所以他们家的细粮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不过对于三大爷依然坚持买收音机这件事,杨山一直不太不理解,要是杨山自己的话,精神食粮肯定会靠边站,远不如吃点好的重要。
为了应对预料中的困难,杨山在他厨房后边的菜窖里囤积了超过100斤的白面细粮和30斤的大米,以及10斤猪肉。如果不是鸽子市中的肉时有时无,他都想让腊肉挂满厨房。
总之,6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四合院众人过的是惨淡无比,隋唐演义是留存在大家记忆中仅有的色彩了。
嗯,杨山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