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的第一天早上,杨山就迫不及待的去了京城图书馆,如今的图书馆还在孔庙那边,离南锣鼓巷不算远。
也许是临近过年,图书馆人不太多。杨山用学生证办理了阅览证,办理借阅证需要押金,借阅图书也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笔钱杨山还出不起。
杨山先去了书报杂志阅览室,想查找一些关于中学教育方向、教材解读、应试考纲、中专大学招生政策介绍等方面的内容,很可惜,一无所获。涉及中学生的书报杂志也只有《中学生》等寥寥几本,大都是登载诗歌、散文等抒发这个时代学生理想的文章,定位基本都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并没有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好不容易找到本《科学画报》,上边的各类知识倒是很吸引人,但依然属于拓宽眼界类的。后世的数理化丛书类的拔高学生学业水平的书籍还不存在。
倒是一本印刷简陋的《中学生作文选》引起了杨山的一点兴趣,津津有味的读了其中的几篇与时事相关的文章后,总算是对这个时代的作文写作有了初步的概念。
接着杨山又去了图书阅览室,顺利找到了初高中现用教材,搬了一摞找了个座位认真看了起来。现在的图书馆中午是闭馆的,杨山也不打算回家,简单的吃了随身带着的干饼后,找了个向阳的墙根迷瞪着等待下午开馆。
下午杨山找到工作人员,想借阅一下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卷。那位工作人员想了想,表示说初中试卷馆里并没有,倒是高考试卷可以帮忙找找,说着就转身去找了。
这时旁边的站着的同样准备咨询的一位着中山装的中年人上来搭话,“这位同学想看中考题啊,可以去东城区的图书馆问问,那里应该有。同学你可够好学的,放假都这么勤奋,来图书馆找考题。”
看来这个时代的中学生还没那么卷,杨山连忙谦虚几句,并和这位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等待着工作人员回来。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就小跑着回来了,拿出几份试卷,说是没找全,下次整理书库的时候会对试卷也做个完整的归类。
杨山嘴里道着谢,一边溜达着往座位走,一边低头翻阅起这几份卷子。
还没走多远,就听中年人的说话,“同志,你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出处么,我在诗词集里翻了一上午都没找到。”还没等工作人员回答呢,杨山回头来了句:“这是苏东坡说的。”
中年人顿时来了兴趣,告别了工作人员后,马上走到杨山身边,“这位小同志你知道啊,这是出自哪首诗啊?
这个杨山哪儿能知道,他知道这句话还是前世读的穿越小说,至于全诗是什么,标题是什么,一概不知。
不过这对中年人来说已经够了,他兴冲冲的找了本宋朝的诗词,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这首诗。
“小同志你好,我叫赵恒,在铁路中学当后勤主任,很感谢你的帮忙。”中年人再次过来道谢。
“您客气,我也是偶然所得,很高兴能帮上忙。我叫杨山,是红星中学的学生。”这种场合杨山当然不会像学生那般露怯,还很自然的与赵恒握了下手,这倒是让赵恒刮目相看。
接着喜欢聊天的赵恒就邀请杨山到室外,一起坐在台阶上说起了他们学校的事情。铁路中学准备在开学后举办个诗词比赛,相关的考题都给各科室老师分下去,作为比赛组织方的后勤科室当然也分配到了出题任务,所以赵恒就绞尽脑汁的想一些诗词句子,这次来这里就是为了完善考题。
“唉,小同志,看你对诗词也比较熟,帮我出出题呗!诗词要上进,贴合学生的。”
杨山想了想,又看了看对方说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听说过,这是谁的诗句?”
“赵恒”
“......”赵恒一头雾水,看着杨山等下文。
杨山乐了起来,表示这句话出自宋真宗的诗,而宋真宗名字也是赵恒。
可能是这个笑话不好笑,赵恒听后只是应景的打了个哈哈,撺掇着杨山再来。只可惜杨山肚子的货也不多,勤学立志的就更少了,想了半天,杨山试探着问,诗句没有了,对联行不?赵恒立马点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对联挺上口的,不过没听过,谁写的?”
“蒲松龄”
“写聊斋的那个?”
“对!”
好容易拒绝掉赵恒的再次要考题的要求,两人把聊天话题渐渐转向了杨山这边。得知杨山想考中专,并且倾向是理工类的专业后,赵恒点了根烟,狠狠抽了两口后,给出了他的一些建议。
“学习方面我给不了你建议,我自己学习就不怎么样,要靠你自己努力了。
前段时间听说要建立个北京无线电学校,和现在的无线电工业学校类似,不过是面对所有初中生招生的,正好有你感兴趣的物理电子方面的专业,估计到明年你报考的时候已经开始招生了,你可以试试。
还有就是我们铁路有个电气化学校,一直都是我们铁路中学报考的热门,分挺高的,不过毕业后肯定要分配在铁路,免不了常年在外地,这个你自己考虑。
最后一个不太符合你的想法,也让你参考下,就是北京电力学校,里边有没有那个电子专业我不了解,但是有你所说的电机制造和维护,而且这个学校挺有实力的,毕业后工作分配会很好。
至于考大学,其实不比中专难,就是多花三年时间,如果你能考到重点高中,基本上就算是迈入大学的门槛了,所差的就是上哪所大学,你喜欢的专业很多大学都有,比如最顶尖的那个,这个我就不多说了,等你考上重点高中有的是时间选择。”
赵恒掐灭烟头,站起身来,“从我的角度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理想的就是第一个中专,中专生有补贴,够你吃饭花销的了,那个学校是从北京工业学校拆分出来的,这就表示政府很重视,当然,难考也是必然的,加油吧。”
说完这些两个人回到阅览室,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了。
杨山再次拿着近几年的高考题认真看起来,不出所料,数学题虽然看着眼熟,但绝大部分都做不出来了,对照着手里的教科书中知识点推测,重新学习的成本可不低,物理题稍微好些,但要想考出高分,没个一年半载的别想了。没找到化学试卷,也不知道啥情况。
翻完以后杨山有些茫然,参加后年的高考不是不可能,但必须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习上。思索半天后杨山决定把这个问题搁置,看今年4月份的期中考试成绩再说,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初中知识搞定。
第二天杨山又去了趟东城区的图书馆,在这里果然找到了近年的中考试卷,这又让他恢复了点信心。参照赵恒告诉他去年中专统招大概的录取分数线(这当时并不公开,也不会告诉你到底考了多少分),杨山认真测算了一下,他有把握在半年内达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