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站在书院的古槐树下,仰头望着枝头的冰棱子。
青石板上的积雪被踩得咯吱响,忽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手机冲过来:“苏状元哥哥!能给我签个名吗?要写‘之乎者也’那种!”
他愣了愣,接过小女孩递来的笔记本 —— 封面上印着卡通熊猫,却在扉页工工整整画着《将进酒》的插画。苏明远提起毛笔,在空白页写下 “加油” 二字,末了又补了句 “学海无涯苦作舟”。小女孩看着字眼睛发亮:“像电视剧里的状元郎真迹!我要发朋友圈!”
“朋友圈?” 苏明远想起李芳说过的 “现代飞鸽传书”,不禁莞尔。他掸了掸青衫上的雪粒,忽然瞥见胡同口停着辆三轮车,车斗里堆满了印有 “苏明远同款” 的文创产品:玉佩、折扇、甚至还有印着 “状元及第” 的马克杯。
“苏先生!” 卖文创的王大姐远远打招呼,头上的红围巾被风吹得飘起来,“您看这玉佩,跟您戴的那块一模一样!都是从潘家园‘淘’的老货!”
苏明远凑近一看,差点笑出声 —— 所谓 “同款玉佩” 分明是塑料材质,刻着歪歪扭扭的 “状元及第”,绳结还是用现代尼龙线编的。他摸摸自己胸前的真玉佩,那是庆朝老家的传家宝,温润的羊脂玉上刻着 “忠孝两全”,与这些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天差地别。
“王大姐,这玉佩……” 他话未说完,就被另一个声音打断。
立冬后的故宫,红墙映着残雪,像一幅被岁月晕染的古画。苏明远抱着一摞古籍善本,正往文华殿走 —— 他受邀为 “古代科举展” 担任顾问。青石板路上,他的棉靴踩在薄冰上,发出 “咯吱” 的轻响,惊飞了檐角的灰鸽子。
“苏先生!留步!”
脆亮的呼喊声从身后传来。苏明远转身,见一位身着藏青色呢子大衣的女士,踩着高跟鞋小跑过来,发梢上还沾着几片雪花。她怀里抱着个巨大的文件夹,封皮上印着 “故宫文创开发方案”,边角被磨得发毛,显然经过无数次翻阅。
“您好,我是故宫文创的陈墨。” 她伸出手,又忽然意识到什么,忙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掌心,“久仰大名,今天可算‘逮’到您了!”
苏明远注意到她袖口露出的红色织锦,正是故宫藏品 “明黄缎绣云蟒纹朝袍” 的纹样。这种古今混搭的穿搭风格,倒与他的 “汉服配秋衣” 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墨领着苏明远走进漱芳斋,屋里的暖炉烧得正旺,墙上挂着《雍正行乐图》—— 画中皇帝穿着洋装,手持望远镜,与眼前的场景形成奇妙呼应。她推开桌上的茶盏,腾出块空地,小心翼翼地展开设计图。
“您看这个‘状元及第’系列。” 她的指尖划过纸面,“我们想做三款产品:第一款是‘八股文便签本’,每页印一句经典破题,方便现代人写工作总结;第二款是‘状元帽 USb 加湿器’,雾汽从帽翅里冒出来,像极了金榜题名时的‘御赐烟霞’;第三款……”
“且慢。” 苏明远忽然抬手,指着 “八股文便签本” 上的配图 —— 一个穿着西装的卡通人物,正皱着眉头写 “破题”,旁边配文 “今日 KpI:代圣贤立言”。他忍俊不禁,“陈女士,八股文虽讲格式,却非‘代圣贤立言’,而是考生需以圣贤视角阐述己见,类似今之‘角色扮演’。”
陈墨的耳朵尖微微发红:“是我们考据不细。但苏先生,您不觉得这种古今反差很有趣吗?就像《雍正行乐图》里,皇上穿西装玩 cosplay——”
“原来那叫‘cosplay’。” 苏明远想起自己初到现代时,因 “拱手作揖” 被误认为 coser 的经历,不禁感慨,“某曾见《庆朝野史》载,徽宗皇帝喜穿胡服逛瓦舍,时人亦视为‘新奇’。可见‘古今混搭’,古已有之。”
谈话间,陈墨忽然盯着苏明远胸前的玉佩出神。那是块羊脂玉,刻着 “忠孝两全” 四字,因常年佩戴,边角已磨得温润。
“苏先生,这玉佩能借我看看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我们正想开发‘状元信物’系列,您这玉佩简直是现成的 Ip!”
苏明远刚取下玉佩,陈墨忽然 “啊” 的一声 —— 原来她的毛衣链勾住了玉佩绳结。两人手忙脚乱地解绳结,陈墨的脸涨得通红:“对不起对不起!我们文创部总说‘让文物活起来’,没想到先让您的玉佩‘卡壳’了……”
“无妨。” 苏明远看着她手忙脚乱的模样,忽然想起李芳第一次帮他系汉服腰带时的场景,“某初至此时,连拉链都不会用,曾把卫衣穿成‘右衽’,被林婉儿笑了半日。”
玉佩终于解开,陈墨掏出笔记本记下:“右衽汉服元素,可开发可逆穿卫衣……” 她忽然抬头,眼中闪着光,“苏先生,您说要是把‘科举放榜’做成盲盒,考生抽到‘状元’时能弹出小纸条,上面写‘今日宜: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不是很有意思?”
苏明远摸着下巴思索:“若在盲盒里藏一枚微型毛笔,附《三字经》片段,或许更合‘开卷有益’之意。”
“妙!” 陈墨在笔记本上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墨点溅在 “状元帽加湿器” 的设计图上,倒像极了科举放榜时的朱砂批红。
不知不觉,西斜的太阳将漱芳斋的窗棂映成金色。陈墨收拾设计图时,一张泛黄的纸页掉了出来。苏明远捡起一看,竟是她手写的《文创开发手记》,里面夹着半片枯黄的槐树叶。
“这是去年秋天在武英殿捡的。” 她见状解释道,“那天我正为‘故宫猫’文创发愁,看见落叶飘在《千里江山图》复制品上,忽然想到‘猫爪踩出山水墨痕’的点子 —— 您看,文化灵感有时候就藏在这些‘无用’的小事里。”
苏明远想起自己用梧桐叶做书签的习惯,点点头:“某在书院教孩子们书法,常让他们用枯枝蘸水在青砖上写 —— 无纸无墨,却能让他们专注于笔势。正如陈女士所言,‘无用’之处,或有大用。”
离开故宫时,暮色已浓。陈墨忽然指着角楼的剪影:“苏先生,您看那飞檐,像不像您写的‘撇’画?”
苏明远望着天际线,角楼的轮廓与现代建筑的霓虹重叠,竟真有几分书法的笔意。他忽然想起《辨惑论》里的话:“文化如长河,清浊并流。” 眼前的故宫文创,不正是这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吗?
“陈女士,” 他忽然说,“某有个提议:若在文创产品里附一张‘古今对照表’,比如‘状元’对应‘高考状元’,‘八股文’对应‘议论文结构’,或许能让更多人看懂其中门道。”
陈墨停下脚步,在手机备忘录里飞快记录:“古今对照表!苏先生,您简直是文创界的‘破题高手’!”
雪粒子忽然飘落,苏明远看着陈墨在风雪中打字的背影,忽然觉得她大衣上的云纹刺绣,与自己青衫上的暗纹竟如此和谐。原来,古今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是鸿沟,而是等待被发现的共鸣。
正午时分,李芳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头发上还沾着几片雪花:“苏先生!您上热搜了!# 苏明远 文化符号 #!”
苏明远正在教老周写 “福” 字,闻言手一抖,墨汁在宣纸上洇出个小团。他凑近李芳的手机,只见热搜词条下满是网友的留言:“突然觉得穿汉服写毛笔字好帅”“被苏先生的《辨惑论》圈粉了”“故宫文创什么时候上新?”
“您看这个!” 李芳划到商品页面,“您戴的玉佩卖断货了!还有人给宠物猫买‘状元帽’,说是‘文化喵’!”
苏明远看着手机里的 “状元帽”—— 分明是顶绣着 “魁星点斗” 的毛线帽,给橘猫戴上后显得滑稽极了。他忽然想起在庆朝,只有考上秀才才能戴方巾,如今却成了宠物的装饰品,这反差倒比八股文的破题还巧妙。
“明远!” 林婉儿抱着个大纸箱进来,“我给书院的孩子们带了礼物!” 她打开纸箱,里面是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印着《三字经》的拼图、毛笔造型的铅笔、甚至还有 “平仄声调” 的桌游卡牌。
“这是……” 苏明远拿起一张卡牌,上面画着穿着汉服的卡通人物,旁边写着 “仄仄平平仄”。
“这是我跟故宫合作开发的‘古韵小课堂’系列!” 林婉儿眼睛发亮,“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学平仄、对对联,昨天试玩时,一个小朋友居然用‘仄仄平平’对出了‘平平仄仄’!”
苏明远看着她兴奋的模样,忽然想起《辨惑论》里写的 “文化如长河,清浊并流”。眼前这些带着现代气息的文创产品,虽然与他记忆中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却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对古文产生了兴趣。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圆润的珍珠” 吧。
傍晚,书院举办 “古今雅集”。苏明远穿着改良汉服,站在临时搭建的亭子里,面前摆着古琴和文房四宝。台下坐着胡同里的街坊邻居,有穿羽绒服的大妈,有戴着棒球帽的小伙子,还有几个跟着家长来的小孩。
“苏先生,来段《青花瓷》!”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苏明远愣了愣,想起李芳说过这是现代流行曲,便调了调琴弦,试着弹出前奏。没想到刚弹了两句,琴弦 “嘣” 的一声断了 —— 原来这把古琴是仿古工艺品,弦是用尼龙线做的,根本经不起现代曲的节奏。
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苏明远却不慌不忙,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素胚勾勒出青花” 一句:“诸君且看,此句‘勾勒’二字用得妙,与王维‘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的假的?” 戴棒球帽的小伙子凑过来,“我咋觉得周杰伦比王维潮多了?”
苏明远笑道:“潮非贬义词,‘潮’者,流也。唐时胡旋舞、宋时活字印,于当时亦是‘潮’。今之流行曲,异日或成经典。” 他忽然想起陈浩然的 “电音古风”,不禁摇头,“但需以真心待之,不可作噱头。”
雅集散场时,暮色已浓。苏明远收拾古琴,忽然发现琴弦断口处缠着一根细细的金属丝 —— 竟是现代的钓鱼线。他想起白天在文创商品里看到的 “古琴书签”,也是用金属丝缠绕而成,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古今融合的路上,总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 “创新”。
“苏先生!” 陈女士又匆匆赶来,手里抱着个锦盒,“这是故宫新出的‘状元笺’,用的是仿宋纸,您看能否在上面题字?”
苏明远打开锦盒,只见雪白的宣纸上印着淡雅的云纹,右下角还有 “故宫文创” 的红章。他提起狼毫,略作思索,写下 “今之古人,古之今人” 八个大字。陈女士看着字眼睛一亮:“妙!这可做我们的宣传语!”
送走众人,苏明远独自坐在亭子里。雪后的月光格外清亮,照得古槐的影子在地上摇曳。他摸着胸前的玉佩,忽然想起庆朝的状元郎们,是否也在某个雪夜,对着明月感慨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远处传来胡同里的童谣,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着:“苏状元,穿汉服,写毛笔,卖文创……” 苏明远听着,忽然笑了。也许,成为 “文化符号” 并不是坏事,只要这符号能让更多人愿意走进传统文化的长河,哪怕只是捧起一抔水,看看里面倒映的月光。
他站起身,拍了拍衣上的雪,忽然看见自己的影子与古槐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极了一幅古今合璧的水墨画。原来,所谓 “文化符号”,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呼吸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