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倭国拥有大量白银矿和金矿的消息传回了大明。
无数想着淘金淘银的人纷纷东渡日本,也因此提高了人们对船只的需求。
新的造船厂不断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在无数的实践中,造船技术也开始飞速进步。
当有人将蒸汽机应用到船舶上的时候,大明第一艘蒸汽船出现了。
当有人将建造大船的木材一点点换成铁和钢材的时候,大明铁甲船出现了。
蒸汽船和铁甲船的出现,宛如在大明的航海领域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沿海港口热闹非凡,一艘艘崭新的蒸汽铁甲船下水试航,引得众人围观惊叹。
朝廷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新式船只的军事潜力,开始大力扶持造船业。
一段时间后,一支以蒸汽铁甲船为主力的新式海军组建起来。
与此同时,那些东渡倭国的淘金者们,在大明朝廷的组织下,在倭国建立起了一个个规模庞大的矿业公司。
他们将开采出来的白银和黄金源源不断地运回大明,大明的国库日益充盈。
有了强大的海军和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大明的对海外诸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当商船队沿着新开辟的航线,驶向更远的地方,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时。
因为有着大明海军为商船队保驾护航,维护着大明在海上的利益。
这片未知的大海,带给大明百姓的不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无尽的财富。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时间重新回到公元1424年,大明永乐二十二年。
此时的朱棣已经来到六十多岁了,虽然因为常年习武身子骨依旧强健。
但常年征战也给他身上留下无数的暗伤。
预测到自己恐怕时日无多。
朱棣决定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一战彻底打垮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为他的子孙打下几十年的太平盛世。
临出发前,朱棣特意来到军营,亲自检阅大明的百万雄师。
“明军威武!”
朱棣神色坚定,振臂高呼。
“皇上威武!”
一众将士看着台上的朱棣,神情激动的高声回应。
这些将士,很多都曾多次随朱棣远征漠北,他们此刻看着自己的皇帝,尽皆神情振奋。
“明军威武!”
“皇上万岁!”
望着台下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征战一生的老爷子也是有些动容。
骑兵部队三千营,炮兵部队神机营,步兵大队五军营,朱棣都一一检阅。
检阅完毕的朱棣神清气爽的回到宫中,却被自己的胖儿子给教训了一顿。
有着朱高爔从日本搞回来的银子,如今的大明倒是不缺银子。
随着良种普及整个大明将近十年,如今的大明也不缺粮食。
但即便这样,朱胖胖依旧还是不同意老爷子再次亲征。
“老大你得成全我,我也活不了几年了!”朱棣语重心长的对大儿子说道。
“爹啊,你手上掌握着将近全国的精髓,一旦有所损伤,那将会动摇国本啊!”
朱胖胖可不会吃老爷子这一套,继续提出自己的意见。
“而且您老了,塞外又苦寒,您不能再去了!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您做的已经够多了!”
朱棣闻言顿时不开心了,大声斥责自己的胖儿子非要跟自己唱反调。
如今的大军还未出发,朱胖胖就在这里诅咒自己打败仗。
可不管朱棣怎么训斥,朱胖胖就是不为所动,坚决反对朱棣再次亲征。
无可奈何的朱棣来到鸡鸣寺找老和尚姚广孝倒起了苦水。
此时的朱棣也开始思考自己胖儿子的意见,他倒是不怕自己死在战场上。
但万一他自己有个闪失,数十万大明精锐有去无回,到时候草原人乘虚而入。
如今国运正隆的大明王朝怕是会由盛转衰,那他就是整个大明的罪人。
一旁的姚广孝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朱棣不知道的是,此刻姚广孝的眼中,朱棣身上的龙气虽然年迈,但如今已经凝若实质。
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就是朱棣的四儿子就藩辽东那年。
他曾经测算的许多东西,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姚广孝也曾测算过朱高爔的命运,前几次每次都不一样,后来再测算,干脆直接就变成一片空白。
但北京城上空那越来越浓郁的龙气,可是做不了假的。
尽管姚广孝不知道朱高爔身上发生过什么,但这并不影响他明白这些改变都是出自于朱高爔。
眼见朱棣还在那里自言自语般喋喋不休。
姚广孝当然明白朱棣是不想生命的最后一刻窝囊的死在床上。
于是老和尚告诉朱棣,即便他战死在战场上,大明的子孙后代也会为他报仇。
这进一步坚定了朱棣北伐的内心。
一个月后,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经过大同,最终来到榆木川。
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听说明军出了长城,当即派自己的孙子也先来出使。
这个消息传到中军大帐,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认为,瓦剌此举是为了刺探明军虚实。
也有人提出,鞑靼和瓦剌向来不和,或许可以趁机离间两部关系,让他们内斗。
朱棣最终决定,不管怎样,都不能让瓦剌摸透大明的底细。
第二天,朱棣以自己年事已高,不足以震慑瓦剌首领为由。
让大孙朱瞻基扮作大明皇帝,给瓦剌部一个下马威。
而朱棣本人,则是扮作一个老兵,在一旁伺候。
瓦剌首领也先在见识过大明军队后,态度也变的毕恭毕敬,跪坐朱瞻基面前。
“瓦剌部此番来访,是何用意啊!”此刻的朱瞻基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帝王霸气。
“听闻大皇帝举全国之力出征草原,不知道可有需要瓦剌效力的地方?”也先态度恭敬的询问。
见也先态度还算恭敬,朱瞻基便把此行的目的告诉了他。
原来是鞑靼部屡次侵犯大明边境,掠我百姓,伤我士兵,大明已经忍无可忍。
此次出兵,就是为了鞑靼部而来,而前几次边境入侵,瓦剌部也有份。
下面的也先闻言急忙问自己的部族辩解,把所有责任都甩给了鞑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