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听了朱高炽的话只能放下自己远征倭国的心思,只是派遣使臣前往倭国申饬。
不久后,消息传回辽东,这一下子可是彻底点燃了朱高爔的怒火。
按理来说这个时期的倭国刚完成南北统一,正处于国内建设时期,怎么还会发生这种事,这让朱高爔有些不解。
朱高爔当即命人去福建沿海调查事件的起因和倭国最近几年发生的事。
不久后,派出去的人回来禀报,原来事情还得从洪武大帝朱元璋时期说起。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92年,在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帮助下。
倭国南朝的后龟山天皇最终不敌北朝,将象征权利的三神器交给了北朝后小孙天皇,标志着分裂56年的南北朝时期结束。
倭国自此进入了新的统一篇章。
这也让刚掌权的足利义满内心膨胀,甚至曾软禁、斩杀朱元璋派去的使臣。
只是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给朱允炆清扫障碍,没空搭理小小倭国。
这让倭国自信心进一步膨胀,甚至扬言“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倭寇对于大明东南沿海也更加频繁。
朱棣继位后,为了彻底解决倭患,永乐二年,朱棣命令郑和率十万水师东征日本。
见识到大明水师的实力,足利义满这才连忙保证一定杜绝倭患。
防止他们滋扰天朝,并趁机和大明建立了外交关系。
足利义满在派遣使臣出使大明后,发兵剿灭倭寇,还向大明献上倭寇首领20人。
大明东南沿海的倭寇就此销声匿迹,大明与倭国自此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相对和平。
明朝甚至还赐给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倭国也对外承认是大明的藩属国。
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1412年,足利义满去世。
他的两个儿子开始争夺权利,让刚刚稳定下来的倭国又开始陷入内乱。
再加上新天皇继位,引发南朝支持者的不满,终于在1414年和1416相继发生两起大规模叛乱。
倭国和大明的贸易甚至都因此而陷入停滞,这也是造成倭寇又开始在大明东面沿海出现的直接原因。
倭国内乱使得倭国一些地方势力为了扩充实力,暗中支持倭寇劫掠大明沿海,以获取财富和资源。
朱高爔意识到,这不就是他一个可以一举铲除倭国的良机。
于是,朱高爔向朱棣上奏,提议由岐王府派人前往倭国,向其讨个说法。
若倭国不能约束好本国之人,大明将采取不排除军事行动的强硬措施。
朱棣收到朱高爔的奏书后,虽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岐王府怎么还掺和到大明哥藩属国之间的问题中来了,但还是是批准了。
或许朱棣也期待着自己这个四儿子还能给他带来什么惊喜。
收到批准的朱高爔当即留下一个旅的兵力防范鞑靼和朝鲜。
自己则是打算亲自前往倭国,九州岛。
曾经大元十五万大军远征倭国,就是面对这里的四十里石墙无可奈何。
返回途中,又被暴风一波带走。
倭国自以为得天庇佑,有“神风”相助,自此以后不将中原王朝放在眼里。
而且倭国北朝政权就在这座岛上,新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持也在这里。
足利义持是足利义满的大儿子,但却不是正妻所生,甚至都不是妾室所生。
他是足利义满不知道哪次醉酒后所生,一直不得足利义满喜爱。
足利义满有了嫡出足利义嗣后,后更是将他赶出了府邸。
因为收到足利义满的不公正待遇,足利义持兄弟直接对立甚至反目成仇。
在足利义满死后,足利义持迅速用各种手段掌握国家政权,接下来就是对其弟弟足利义嗣的清算。
或许是对自己父亲的不满和报复,足利义持掌权后,当即就否定了其父定下的很多政策,甚至很多地方都反着来。
就比如和大明的贸易政策,就因此停了下来。
沉寂了十多年的倭寇也在失足利义持和各地大名的授意下,再次登上了大明沿海地区,抢夺钱粮以发展自身。
足利义持的行为或许是一个得不到父爱的孩子对于自己父亲的报复。
也或许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们既然敢将狗爪伸向大明,那就要有被大明清算的准备。
朱高爔就是要在这里,这个被倭国人视为不可被攻占的地方,一战彻底打碎倭国的脊梁。
至于怎么过去,虽然朱高爔目前还没有建立海军,也没有战船。
可他有飞机啊,飞过去可比海上行船快多了有没有。
另一边,辽东岐王府派遣到倭国讨说法的使臣,并没有得到足利义持的回复。
跟随使臣的侍从四人被杀,使臣本人也甚至差点死在倭国的兵祸中。
大明永乐十八年九月初。
朱高爔得知大明使臣差点死在倭国大怒,向倭国发出征讨声明。
声明中明确写着大明永乐十八年九月十八,大明将派遣岐王府亲征倭国。
得到这个消息,倭国国内的动乱甚至都因此停了下来。
南朝北朝的拥护者重新坐在了一起,商量怎么应对大明的此次征讨。
毕竟唇亡齿寒下,他们还是要团结起来,毕竟大明来了可不分你是南朝北朝。
而他们的聚集地,正是九州岛。
足利义持也判断,此次大明登陆后主攻方向就是这里。
面对大明即将到来的兵锋,此刻的足利义持非但没有慌张,眼中反而透露出几分兴奋。
杀害朱高爔派过来的使臣侍从,足利义持就是故意的。
如果大明只是口头说说不敢真的来攻,那他敢于向大明亮剑,就是大大上涨了倭国的士气。
同时也为他助长了声望,在南北朝又起战祸的时刻,声望就代表着实力。
只要更多大名倒向他这边,他就能像他的父亲一样,重新一统南北。
要是大明真的来了。
那也不用怕,蒙古人死于“神风”之下的十五万大军就是大明的前车之鉴。
而且战胜大明后,他的声望将会上涨到什么程度,他都有些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