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环视一圈,就看到在那里笑看着于谦的朱高爔,顿时气打不一处来。
此时的朱高爔,对于谦的确生出了爱才之心,正想着怎么把他拉到自己手下。
“老四,你给我滚过来!”
朱高爔听到老爷子一声暴喝,顿时吓得一个激灵,连忙向着老爷子走去。
“父皇,你叫我?”
“看着老头子出丑,你似乎很开心啊!”朱棣有些眼神不善的上下打量朱高爔。
这给朱高爔看的全身都有些不自在。
“爹,你这可冤枉我了,我是为您遇到一大才而高兴啊!”
“哦,怎么说?”朱棣斜眼看着朱高爔,倒是要听听他怎么说。
“儿子从这首诗里得出三点结论,一是这于谦才学出众;二就是于谦不畏强权,敢于为民发声;三就是于谦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人以后做事才能站在百姓的立场!”
“爹,您说说,这是不是应该高兴!您要是不喜欢于谦,您把他交给儿子,我让他去东北发光发热!”
朱棣闻言也是哈哈大笑起来,朱高爔的几句话算是说到他心里去了。
“这腐儒我还是留着自己培养吧!老四你就别想了!”朱棣瞪了朱高爔一眼说道。
不知道为什么,朱棣看到于谦的第一眼就很喜欢他,觉得他是个好苗子。
朱棣心里对于谦喜欢的紧,嘴上却骂道:“你这腐儒懂什么,不打仗天下人能活,可边疆的百姓却没了活路!”
为了让于谦看清自己的思想有多狭隘,朱棣当即下旨将其编入军中。
在自己帐下听令,让他看看边关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他才有资格说打不打仗。
于谦刚才向朱棣喊完话醉倒过去,第二天,于谦在太子爷怀里醒来。
见于谦清醒,还记得昨晚见到了皇上。
朱瞻基便将昨晚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还说皇上让他写一篇边疆策论。
要是写的好了就恕他昨晚无罪,要是写不好就自己跳酒缸淹死得了。
于谦当即就席地而坐写了起来,不一会,一篇平戎策就完成了。
朱棣刚看完开头就惊坐而起,久久无言,一会后才感叹自己这个年纪还能碰到如此人才,是大明之福!
便命人将于谦召唤过来,表示对他的策论不甚满意,让他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述。
于谦向朱棣建议,可在边境开通互市贸易,这样草原牧民可以通过交易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来抢。
而大明也能通过交易获得草原的牛羊马匹,只要朝廷能做好监督工作。
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只要两边的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算草原各部大汗决定造反,也不会有人跟随他们。
朱高爔这话算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让他对于于谦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另一方面,朱高爔由于心里惦记着于谦,早上吃完早饭便进宫来看看。
于谦的话正好让他给听了进去,不由得有些失望。
为什么会失望呢,边境互市,只有在中原王朝始终保持各方面特别是军事领先地位的时候才是最好的的选择。
一但中原王朝势弱,抢来的难道不比互市更加容易,人性永远是经不起考验的。
而且,规则永远是强者制定的,你没人家强,人家凭什么坐下来听你说。
朱高爔更相信艾跃进教授的那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你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好好坐下来听你说话,你所制定的规则他们才会遵守。
后世华夏为什么在国际上地位逐步提高,一步步走向世界强国。
还不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挡住了小日子;朝鲜战场击败了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合国军;中印边境问题中短时间把对方打成首都保卫战;珍宝岛战役中又打败苏联;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打败越南。
同样的道理,草原上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你没有把他打疼、收拾老实,他们又怎么会坐下来听你制定的规则。
于谦这话虽然有些不足,但在这个时代,却很少有人能够看明白。
这人也算是个不错的人才,主要还是很适合朱高爔。
草原朱高爔总有一天会给他们收拾老实的,到时候他们坐下来听大明讲道理的时候,于谦就能派上用场了。
不过目前为止,朱高爔还是不想在朱棣面前暴露实力。
主要老爷子本就是造反上位,因此疑心病太重,他要是知道朱高爔有造反的实力。
恐怕会担心的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到时候削藩是必然的,说不定还要兵戎相见,到时候受苦的还是大明百姓。
还不如一步步发展自身实力,将大明领土搞的大大的,让大明百姓吃的饱饱的。
推动大明工业化改革,一步步将大明带上强国的之路。
如果到时候朱祁镇还是烂泥扶不上墙,那就将他拉下来自己坐上去。
其实以朱高爔如今的实力,早就足以取代老爷子,登上那个位置。
他就是在等一个平稳过渡的机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那个位置。
朱高爔并没有进去与于谦争辩,每个人都会被自己所处的时代局限。
处在这个局限中的人是认识不到自己问题的,说的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朱高爔返回辽东的日子,不,如今应该是叫辽宁省。
这段时间,老二老三两人也没少往朱高爔那里跑,变着法的忽悠他跟他们一起造反。
朱高爔都是敷衍着,不得罪也不同意,终于在尝试几次无果后两人也慢慢放弃了。
朱高爔临走前,将小姨妈是汉王的女人,汉王可能会将其内推给朱瞻基的事。
告诉了老爷子,这事毕竟关系着他能不能完成老爷子求自己的事,是不能马虎的。
老爷子听的脸色铁青,至于这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老爷子会怎么处理汉王,朱高爔就不管了。
又一个多月后,朱高爔终于回到了辽宁省岐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