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没好气的瞥了眼自己这大儿子,平时挺聪明一孩子,这个时候怎么犯傻呢。
“如果你要造反,你会把这些良种这样的大杀器先交到对方手里?”
朱棣指着地上筐里的作物,反问朱胖胖道。
朱胖胖一下子豁然开朗,是啊,他要是想造反,拿捏着粮食这件大杀器。
到时候振臂一呼,说跟着自己就能吃饱饭,天下得有多少吃不饱饭的百姓响应。
他又怎么会把这么一件大杀器交出来。
“儿子明白了!”朱胖胖向自己爹拱手说道。
朱棣心中有些感慨,跟朱胖胖交待道:
“日后你们父子继位,可不能亏待了你四弟。如今有了这些粮种,只要你推广到全国,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就没人能够撼动你的太子之位!”
“日后老二但凡敢造反,你信不信他手下会有人把他绑到你面前来!”
“而且就这一项功绩,你四弟就注定会被史书记载,青史留名!善待他也能让你们这一脉留下一个好名声!”
朱胖胖当然明白这些道理,甚至他可能比他爹永乐大帝理解的更加透彻。
自从收到四弟寄过来的良种那天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四弟是拥护他这一脉的。
不然他直接将这些良种交给老二,你信不信老二能瞬间反超自己,成为太子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老爷子下旨都没用。
这个时代,吃饱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太重要了,相比之下,什么文啊武啊的比拼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
第二天早朝。
当朱棣宣布要册封岐王朱高爔为辽东都司经略使和奴儿干都司经略使时。
一众朝廷大员震惊的下巴快掉了,纷纷劝谏皇上三思。
更有甚至,直接拿朱棣本人来举例,说塞王权力过大乃是祸乱之源,亡国之兆。
当朱棣将朱高爔不但改良小麦和水稻,使其产量将近翻了两番。
还发现了两种亩产超过3000斤的新的主食,和一种亩产超过1500斤的新的辅食的消息公布之后。
大殿之中一下子陷入了寂静之中,有人当场询问消息的真假。
在朱高炽当场表示自己已经做过试验后,众人都相信了这个消息。
恭喜声、贺喜声、祝愿声充斥了整个大殿,不管平时多不满朱棣的官员,此时全都在恭喜朱棣。
龙椅上朱老四的笑容都快咧到嘴角了。
又听到朱胖胖说岐王只是想要辽东和奴儿干都司的便宜行事权,以便他将这两地变为整个大明最大的粮仓时。
以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纷纷恭喜朱棣与朱胖胖喜得贤王。
同样在大殿之上的朱高煦脸色有些黑,四弟是贤王,就是说自己不贤是吧!
朱棣:贤不贤你自己心里没数啊!好吧,你心里是真没数!
一个月后,岐王朱高爔被封两地经略使的圣旨传到了辽东岐王府。
令朱简直高爔百思不得其解,老爷子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这让他以后还怎么好意思造自己大侄孙的反。
朱高爔不知道的是,他有些严重低估粮食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了。
将粮种献给朝廷,原本他是想要在辽东便宜行事权,但这行为直接被朱棣理解为他力挺太子,是坚定的太子党。
或许是想弥补自己对他这个儿子的亏欠,又或许是想平衡太子和汉王党的势力。
事实就是如今他获得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地的经略使。
两地的经略使是什么样的职位呢。
大致相当于两省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按照地位来说,就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员或者省军区司令员。
职责方面,管理着两地的军事、政治事务,再考虑到良种的推广,将两地变为大明的粮仓,还要加上总管经济事务。
虽然是人口不多的的边塞省份,但那也是省啊,面积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东三省。
总管着三个省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朱高爔表示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那接下来,便是东北平原大开垦了。
看着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感受着季风气候带来的温热,难怪这里后世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
那么接下来,便是大规模的推广种田了,当然朱高爔只是负责总揽全局。
具体的落实有手下的人负责,朱高煦开始根据能力,提拔升迁大批底层官吏,将他们安排到开垦的队伍中。
成立管理和运营所有农场的机构—农业司,朱高爔自己出任第一任司长,负责总揽三个省份的开垦工作。
农业司成员主要来自于底层官吏和在系统空间中经历过现代化农业生产教育的生产人员。
要求各军队安排40岁以上的军人直接转业,可以携带亲人进驻北大荒。
共组建200个大明国营农场,每个转业军人按家庭人口数,在国营农场周围,每人分配3亩自留地,自留地20年内都可以不用交税。
制定政策,但凡期间迁徙到东三省的人,只要参加集体劳动,每个人可以分派到两亩的自留地,自留地同样15年内不用交税。
各农场开垦和农业生产工作由农场委员会负责,年底岐王府会根据各农场的产量发放奖励。
再比如成立农具司,优化传统农具,开发复合犁提高耕作效率;成立水利司,研发更高效的灌溉系统;成立养殖司,专门负责养殖家禽、家畜。
。。。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行,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垦工作有序进行着。
至于盘踞在此地的女真人,要是乖乖配合也就罢了。
如果敢耽误朱高爔种地,朱高爔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你不让我种地我就把你种在地里。
什么叫做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当然,建设也需要一步一步搞,毕竟步子太大也容易扯着蛋。
这两年期间内,东北地区的建设还是以辽东都司为主。
就在朱高爔如火如荼的在东北地区搞建设的时候,远在应天府的朱高煦也快完成自己的使命。
为朱棣的下一次北伐筹集的军费,已经基本凑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