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锦官城。
蜀王李昀打着哈欠在读着下面郡县官员写的折子,如今多事之秋,李昀每日都需要很早起来处理公务,一直到很晚才能睡下。
只是蜀地这么点的地方就有这么多的事情,李昀有些明白当初李琰为什么不让自己继位了,这皇帝真不是好当的。
“王兄,先吃点东西吧。”
李媛走了进来,端来一碗粥,十分清淡。
虽然掌控了整个蜀地,李昀并没有像其他反王那样养一堆的太监丫鬟,也没有纳很多妃子,连个正牌王妃都没有,还要李媛才操心照顾他。
听到李媛的声音,李昀才揉了揉太阳穴,从案几上走了下来,接过粥,几口就吃光。
“王兄你慢点,还烫呢。”
李媛看着如今两鬓有些斑白的李昀有些心疼,当初在长安的时候,李昀是多么的悠闲快乐,可以做自己想做事情,哪像现在,被政务给困住了。
“高公公还没回来么?”
李媛摇摇头。
前不久,蜀地下属的广汉郡发生了叛乱,广汉郡守想学那些反王一样自立,高公公一个人前去收拾他,以高公公宗师的身手,料想问题不大。
李昀能坐稳锦官城,靠的就是高公公的铁血手腕。
当初李昀兄妹跟着高公公进城时,锦官城的大小官员可不把李昀放在眼中,皇帝都死了,李昀不过是一个丧家之犬,居然还想对蜀地指手画脚?
然后不听话的官员就被高公公一巴掌一个全部拍死在大殿内,剩下的官员如今老老实实的听命令做事,再也不敢起异心。
宗师境高手,在蜀地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说也奇怪,天下如今妖魔四起,我们蜀地竟然没有一起妖魔伤人的事件,不知道是不是跟蜀山有关。”
说起蜀山,李昀不由的想起了李平安和陆小婉,那日在王府匆匆一别,又是许久未见,当时高公公的武功都没有他们两个高,现在不知道进步成什么样子了。
他们两人,真的是一对天仙般的人儿。
“应该跟蜀山的神仙们历年来降妖除魔有关吧。”
李媛当初也担心蜀地会跟中原一样乱起来,到时候兄妹两人就再无可去之地,后来提心吊胆了许久,才发现蜀地安稳的不像话。
广汉郡守这么大的乱子,有高公公在,都不算什么。
“可惜长安那头妖魔太过厉害,便是蜀山的神仙们也只能设下大阵困住它,收复长安遥遥无期啊!”
阵法的事情是高公公告诉李昀的,身为宗师境高手,高公公还是能看出什么来。
李昀是大周皇族,正儿八经的蜀王,如今既然治理蜀地,不想收复长安那肯定是假的,只是当初长安那么大的声势,那头妖魔威力太过厉害,整个长安城的叛军一个都没出来。
即便李昀在蜀地拉起几万大军,对长安的那头妖魔来说也只是开胃菜,想要除掉那头妖魔,还得指望宗门的人。
“皇兄总是不懂这些,总是埋怨宗门不帮他,如今到了乱世,这些宗门的力量才显露出来。”
“没有这些宗门在,这么多的妖魔,恐怕早将天下百姓吞食一空了。”
“可惜皇兄再也看不到这些了。”
长安之乱的根本就是那头化身为血龙的赵嬷嬷,而赵嬷嬷是李琰最看重的人,李昀不知内情,但总能猜到一点点,估计着这个赵嬷嬷可能没少跟宗门作对。
如今天下大乱,皇帝李琰也要担不小的干系。
“如今只能希望蜀山的神仙们早日大发神威,将长安这头妖孽斩杀!”
李昀摇了摇头,不管是他自己还是高公公,对于那头妖魔都束手无策,如今之事,只能等待。
将空碗递给李媛,李昀重新回到座位上,处理那堆积如山的折子。
刚低下头,李昀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李媛悄无声息的,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昀抬起头来,赫然发现大殿中多了两个人。
“不会吧?”
李昀使劲揉了揉眼睛,还以为自己这些日子太过忙碌,出现了幻觉。
“蜀王殿下,长公主,好久不见。”
站在李昀面前的正是李平安和陆小婉,不仅李昀没想到,李媛也十分震惊。
“平安兄弟,弟妹,你们两个怎么来了!”
李昀大喜,刚想着蜀山的神仙们,李平安两口子居然到了。
自己在这锦官城的消息,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们两人居然能准确的找到这里,本事真的非常大。
“许久未见,得知你们在蜀山不远,便过来看看。”
李昀情不自禁上前几步握住李平安的手,久别重逢,连日劳累的李昀瞬间感觉身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来人,吩咐下去,摆宴!”
从大殿之外走进来两个小太监,应了一声就走了出去。
“你这里人不多啊!”
李平安四处打量了一番,李昀所在这个大殿虽然比不上长安,但其实并不小,只不过现在空荡荡的,就他们四个人,没有像李琰一样一堆宫女太监伺候呢。
“他们两个是高公公的徒弟,高公公有事出门,便留他们在这里保护我。”
李昀笑着解释了一句,这两个小太监还是高公公的弟子,整个锦官城就没有多余的人手来伺候自己。
李平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不出来,李昀在蜀地并不奢华,反而有些过于简陋了。
“高公公可是?”
“正是皇兄身边的那位高公公,皇兄驾崩之后是他带着我和媛儿来到这里,才有了容身之地。”
后面的事情李昀没有多说,不过李平安看着现在的情形,大致也能猜的出来。
有高公公这个宗师在,李昀兄妹的安全问题不需要担心,那些不支持李昀的人,恐怕下场不怎么好。
乱世就该有如此决心才行,现在李昀不管是生活作风还是为人处事,都令李平安十分满意。
这样的人,做皇帝又有仁心,又不会因为太过软弱而让下面的大臣欺负。
“殿下有高公公相助,也算是蜀地的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