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这么认为?”朱元璋有些疑惑。
他无法完全确定。
夏白笑了笑道:“陛下无需怀疑,我对陛下的许多举措确实不满,但我和郭桓绝非一路人。若郭桓等人真的清白无瑕,即使陛下再不满,也不会轻举妄动。毕竟陛下一直期望大明官员能够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再者。”
“当日殿试时,我就已经表明过。”
“我不喜欢‘士’这个阶层。”
“陛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无疑是动摇士大夫阶层的基础,我又怎会不乐见其成?也许假以时日,随着‘士’阶层的衰落,‘工农商’阶层的兴起,我*‘士大夫阶层’的愿望就能实现。”
夏白嘴角扬起一抹纯净的笑容。
朱元璋的目光略显深沉,陷入沉思。
这的确符合夏白一贯的风格和行事方式。
朱元璋说道:“所以昨天,你在城中大声疾呼,要为天下开辟一条商路。”
夏白点头。
他看着桌上摊开的账簿,缓缓说道:“陛下不妨好好看看这本账簿,我此次前来,正是为了呈交此物。”
朱元璋低头凝视着桌面。
他的目光落在账本上,随意翻阅了几页。
对此并无太多兴致。
然而,当他瞧见最后的利润仅为四千两时,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讥讽。他抬起眼,冷冷盯着夏白说道:“折腾了三个月,我们还以为你赚了不少呢,没想到才四千两?”
“就这点利润,你要怎么偿还我们的债?”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你找我们借钱时承诺,一年后按本金加两成归还。”
朱元璋把账本甩到桌上。
朱标也皱眉思索。
五十万斤盐,净利润却只有四千余两?
这实在有些少得可怜。
朱标站起身,对朱元璋行礼后取过桌上的账本细细查看。
夏白叹了口气道:“陛下只注意到区区四千两吗?”
“确实,我们只关注到了那四千两。”朱元璋握着玉如意轻抚背部,继续道,“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你这三个月花掉了整整四万两银子,但这毕竟是借出去的钱,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不挑剔这个细节,关键在于你最终能还给我们多少。”
“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九个月,还需要偿还六万两银子,你有信心做到吗?”
夏白摇了摇头。
朱元璋眼神转冷。
夏白神色自若地回应:“臣原本就没打算归还这笔钱。”
“臣提交这份账本并非为了展示臣如何从零开始赚取财富。”
“如果单纯计算收入与支出,京都盐业每月正常收益大概在一千五六百两左右,全年总计两万上下,而前期投入就高达四万两,单看数字比例,似乎臣创建的企业并不划算。”
“但这账目不能这样简单看待。”
“也不能仅仅以数据判定。”
“只是臣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陛下并不通晓经济之道。”
“陛下理解这些账目时,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最后几个数字,可要是仅凭结果就草率得出结论并以此评判事物,那实在太荒诞,甚至可以说荒谬至极。”
朱元璋脸色骤变。
看向夏白的目光充满敌意。
夏白毫不在意,躬身道:“陛下深知创业艰辛,尤其初创阶段,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失败,但只要熬过最艰难时期,以后便会逐渐步入正轨。”
“就像盐业公司一样。”
“前期投入确实不小,但陛下不妨翻开账本看看,一个月内,盐业企业的投入已经显着下降。只要未来没有大的变故,后续的资金投入会逐步减少直至稳定。如今京都的盐铺每月都能稳定盈利千余两。”
“不到三年,便可挣回六万两,完全偿还债务。”
“三年后,盐铺所得收益便是纯利润,仅仅三年时间,就能实现全面盈利,这样的回报率堪称惊人。”
“这仅仅是开始。”
“正常的商业活动,谁不想扩展业务呢?”
“待应天府的经营步入正轨,京都的盐铺便会向周边发展,寿州、滁州等地需要恢复生产的区域,都是极佳的扩展地点。届时,三个府的运营利润将会翻番。如果将京都盐铺的业务扩展至整个大明帝国,陛下有没有计算过一年的利润会是多少?”
“臣已经算过了。”
“大约是六百多万两。”
“当然,不同地区的食盐售价会有波动,这也会影响利润,即便如此,一年的利润至少也有四五百万两。”
“这还是在惠及民生的前提下的收益。”
“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大。”
“确实,正如陛下所见,初期必然会花费大量资金,但一旦正式启动,不用几年,就能扭亏为盈。臣先前提到过,这是一个国企,属于大明朝廷的官营企业,因此这四五百万两银子会直接进入国库。”
“这四五百万两是额外的收入。”
“据臣所知,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只有三千万两。”
“这四五百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明财政收入的六七分之一了。”
“陛下要通过多少苛捐杂税才能筹到这笔钱呢?”
“其中又会产生多少*?”
“当然,在陛下看来,这样做并不值得。且不说开创‘商官’先例会对天下造成多大影响,是否会加重官员的问题,仅仅经营应天府的盐企,就会增加朝廷不少官吏的开支,这也是臣想强调的另一点。”
“即便陛下看不懂账本。”
“陛下只看到了最后的四千两利润,却没注意到这利润是在扣除了‘盐煤’两家企业的上千人工资之后得出的。”
“我呈交给陛下的账本非常详细具体。”
“只是陛下没有仔细查看罢了。”
“或许陛下仍然认为,臣所创立的那些企业,其雇佣的盐工与矿工,与其他灶户、矿工并无不同,只需提供基本的口粮及微薄的生活费即可。”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工人实际上属于雇佣性质。”
“按月发放工资。”
“此次臣前来,正是为了用实际行动表明,臣所希望构建的这套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月来的实践也证实,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请陛下再次查看这份账本。”
夏白微微俯身,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朱元璋神色变幻莫测,犹豫片刻后,再度拿起账本仔细翻阅。
------------
过了一会儿。
朱元璋合上了账本。
正如夏白所言,他确实每月都会向工人发放工资。
若按平均值计算,这些工人的月薪甚至超过了许多明朝低级官吏。
在这样的成本下,夏白仍能保持每月四千两银子的盈余,虽然这种情况不常发生,但也足以显示其中蕴藏的巨大利润。
然而,开创“*”的先例,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官府绝不能涉足商业活动。
夏白深知,单凭这一点,无法说服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会轻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对元朝遗留下的东西非常反感,而元朝统治的一大特点便是实施包税制以及极其恶劣的*。
至于商人。
朱元璋内心深处是打心底里厌恶他们的。
允许商人存在已经是极大的宽容,让他主动接受并推广“商官”政策,让官员可以经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夏白平静地说:“在陛下看来,钱粮不过是数字而已,朝廷缺多少,向天下百姓征收便是,只要不是过度剥削,朝廷根本无需如此大费周章,还冒着官员*的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朱元璋沉默不语。
其实他对这种说法是认同的。
一直以来,他对经商这件事都不屑一顾。
夏白继续说道:“这就暴露了陛下治理国家时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不懂得如何管理经济。”
“陛下日夜不懈、手不释卷的事迹,天下皆知。”
“也因此受到众多读书人的尊敬。”
“但在臣看来,陛下其实是‘未读透书’的。”
“确实,陛下博览群书,无论是史册还是圣贤经典,兵法韬略都能信手拈来。对于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得失,陛下更是了如指掌,常以此为鉴,欲使大明避免重蹈覆辙。陛下几乎无所不察,然而,在下以为,陛下忽略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学问。”
“正是经济之道!”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民间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金钱虽非万能,但缺乏金钱却万万不可。陛下对元朝的包税制深感厌恶,故而大明初建时即废止了包税制,但这真的算是彻底废除了吗?”
夏白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轻蔑与嘲讽。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
“并未完全废除。”夏白神色淡然,“元朝的包税制,顾名思义,即由国家将某地某一税收承包给特定之人,朝廷每年从他们那里收取承包费用,只是元朝的承包费用颇高。”
“而羊毛终究出自羊身。”
“负责该税种的官员或者商人们,自然会向百姓征收更多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