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2号”跃迁出时空通道时,舷窗外的景象带着一种破碎的苍凉——o-15宇宙的河谷星,一颗文明沿河谷繁衍的星球,此刻的母亲河“青川河”早已失去了名字应有的清澈。浑浊的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在宽阔的河道中奔腾咆哮,河床被抬高了近十米,河岸两侧的耕地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冲沟,原本肥沃的土壤被冲刷得只剩下贫瘠的沙砾,远处的河谷平原上,还能看到被洪水淹没的房屋残骸,在恒星的光照下泛着灰褐色的霉斑。
“总指挥,河谷星环境检测:青川河泥沙含量达每立方米32千克,超出联盟安全标准16倍;耕地沙化率45%,每年以10%的速度缩减;河道淤塞率78%,中下游洪水发生频率从每年1次增至每年4次;聚居点生命信号密集,但普遍存在体重偏低、贫血等症状,疑似长期营养不良。”领航员的声音带着沉重,“河谷生态修复区周边的‘望川聚居点’,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也是我们的降落目标。”
叶云天的目光落在全息屏幕上的历史影像:百年前的青川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肥沃耕地,金色的麦浪在风中翻滚,牧民们在河谷旁放牧,孩子们在河边嬉戏,那时的河谷星人平均寿命高达72岁,是宇宙中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而现在,过度开垦留下的伤痕遍布河谷,曾经的粮仓变成了沙砾地,洪水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吞噬生命。“全员穿戴防泥沙防护服,准备降落至望川聚居点。”
“共生2号”缓缓降落在聚居点外围的高地,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泥土腥味和霉味的气流扑面而来。叶云天一行人踩着松软的沙砾地,朝着聚居点走去。越靠近青川河,景象越令人揪心:河岸的堤坝是用简陋的石块堆砌而成,多处已经坍塌,露出被洪水浸泡发黑的地基;耕地里的庄稼稀稀疏疏,幼苗枯黄矮小,根部裸露在沙砾外,随时可能被暴雨冲走;聚居点的房屋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屋顶覆盖着厚重的茅草,墙壁上刻满了洪水冲刷的痕迹,不少房屋的墙角还堆着沙袋,透着对洪水的恐惧。
一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他是望川聚居点的族长河伯,裤腿沾满了泥浆,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眼角的皱纹里嵌着泥沙。“叶总指挥,欢迎你们。”河伯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苦涩,“青川河已经不是我们的母亲河了,是催命河。”
河伯领着众人走到河谷边缘,指着脚下的耕地:“以前这里是最肥沃的土地,种什么收什么,养活了河谷星90%的人。可大家为了多产粮,把山坡上的树全砍了,开荒种地,植被没了,雨水一冲,土壤就跟着河水走,耕地越来越少,粮食产量骤降了60%。”
他又指向河道中央堆积的沙丘:“泥沙堵了河道,河水越涨越高,每年雨季都要发洪水,去年的洪水冲毁了三个村庄,淹死了一百多人。我们既要挨饿,又要躲洪水,很多人熬不住,平均寿命从72岁降到了60岁,老人和孩子最可怜,要么饿死,要么被洪水冲走。”
叶云天走进聚居点的一间茅草屋,里面的陈设简陋至极,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和几个装粮食的陶罐,罐子里的粮食所剩无几,全是颗粒细小、混杂着沙砾的谷物。一位老妇人正用石磨磨着谷物,磨出来的面粉里掺着不少泥沙,她的孙子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嘴唇干裂,脸色蜡黄,明显是长期营养不良。
“这是我们这个月的口粮。”老妇人叹了口气,声音微弱,“泥沙太多,磨出来的面咽着喇嗓子,但不吃就会饿死。我儿子就是去年为了抢收粮食,被洪水卷走了,才45岁。”
医疗研究员立刻为孩子做了检查,数据显示:“体重仅为同龄儿童的65%,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存在严重营养不良;腿部有陈旧性骨折痕迹,是洪水冲击导致的。”
聚居点的临时粮仓里,粮食储备少得可怜,管理员指着空荡荡的粮仓货架,眼眶泛红:“以前这个时候,粮仓里堆满了小麦和玉米,现在只剩下这点陈粮,最多只能撑一个月。要是再不下雨,或者再发洪水,我们真的活不下去了。”
叶云天的心沉甸甸的。河谷星的危机是人类对生态的贪婪破坏——过度开垦摧毁了植被,植被消失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引发耕地减少和洪水频发,最终形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灾害加剧→寿命缩短”的恶性循环。“河伯族长,我们是来帮你们修复河谷生态,守住水土,守住你们的家园。”
回到“共生2号”,叶云天下令立刻启动救援方案:“河谷星的核心危机是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和洪水灾害。我们的救援要围绕‘固土、清淤、生态农业’展开,重建河谷的生态平衡。”
“第一步,推广根须星的‘藤蔓固土技术’。”叶云天调出根须星的植被资料,“根须星的‘地脉藤’是天然的固土利器,它的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十米,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络,牢牢锁住土壤;藤蔓生长速度极快,一周就能覆盖成片山坡,且耐旱耐涝,不与农作物争夺养分。我们将在河谷两岸的山坡和耕地边缘大规模种植,形成‘绿色固土屏障’,阻止水土流失。”
“第二步,搭建‘河道清淤系统’,疏通青川河。”他继续说道,“我们带来了m27的‘暗物质泥沙分离设备’,这种设备能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暗物质能量场,快速分离河水与泥沙,泥沙被压缩成固态块,用于填充冲沟、加固堤坝;净化后的河水顺着河道流淌,恢复正常水流。同时,在河道两侧安装‘生态护岸’,用多孔生态材料搭建,既能防止河岸坍塌,又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第三步,指导生态农业种植,平衡耕地与植被。”叶云天调出种植规划图,“我们将协助你们划分‘耕地保护区’和‘植被恢复区’,耕地保护区采用‘轮作+固土作物间种’模式,在农作物间隙种植豆科固土植物,提升土壤肥力;植被恢复区全面种植地脉藤和本地固土树种,禁止开垦。同时,推广m27的‘节水灌溉技术’,利用青川河的水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河伯和聚居点的居民们得知救援方案后,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只要能守住水土,让我们有地种、有粮吃,我们愿意听你们的安排!”河伯紧紧握住叶云天的手,激动得声音颤抖,“我们已经吃够了破坏生态的苦,再也不想让子孙后代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根须星的地脉藤种子被分装成无数小包,救援团队和居民们一起,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耕地边缘,用特制的播种器将种子埋入土壤。这种种子极具生命力,只需少量水分就能发芽,仅仅三天,嫩绿的藤蔓就从土壤中钻了出来,快速向四周蔓延,纤细的藤蔓上长出细小的气生根,牢牢吸附在土壤和岩石上。
“快看,它们在长!”一位年轻的农民蹲在山坡上,看着藤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覆盖住裸露的沙砾地,脸上满是惊喜,“以前种的树,好几年都长不大,这藤蔓也太神奇了!”
一周后,河谷两岸已经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屏障,地脉藤的根系牢牢锁住土壤,雨水落在山坡上,再也没有形成之前的冲沟,只有清澈的水流顺着藤蔓间的缝隙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与此同时,河道清淤系统也在青川河上投入使用。暗物质泥沙分离设备漂浮在水面上,发出低沉的嗡鸣,浑浊的河水被吸入设备,经过分离后,清澈的河水从另一侧流出,泥沙则被压缩成一块块坚实的泥块。居民们用这些泥块填充耕地里的冲沟,加固河岸堤坝,原本淤塞的河道渐渐变得宽阔,河水流速恢复正常,洪水隐患大幅降低。
生态农业的推广则让居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救援团队指导居民们划分出合理的耕地和植被区,在耕地里间种固土豆科植物,安装节水灌溉设备。当第一批小麦出苗时,幼苗长得翠绿茁壮,再也没有之前的枯黄矮小,居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照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肯定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一位老农抚摸着幼苗,眼中满是欣慰。
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河谷星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耕地沙化率开始下降,青川河的河水变得清澈,洪水发生的风险大幅降低;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居民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保障,餐桌上的谷物越来越饱满,营养不良的情况明显改善。
聚居点的医疗数据显示:儿童的营养不良率从之前的75%下降到30%,血红蛋白含量明显提升;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下降,之前因饥饿导致的虚弱症状逐渐消失;洪水引发的伤亡事故,自河道清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河伯告诉叶云天,最近聚居点的老人精神越来越好,不少之前卧床的老人,现在已经能下地散步了,“大家都说,日子有盼头了,身体也跟着有劲了。”
叶云天站在河谷边缘的高地,看着脚下的绿色屏障和清澈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这是第15个平行宇宙的救援任务,从a-37宇宙的蓝星污染,到β-12宇宙的重金属土壤,从γ-8宇宙的真菌危机,到如今河谷星的水土流失,15个文明,15种不同的生态危机,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生态平衡。
他让医疗团队汇总了河谷星的健康数据:随着生态改善,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出现回升迹象,预计一年内能恢复到65岁,五年内有望回到70岁以上;营养不良、洪水相关损伤等导致寿命缩短的因素,正随着生态修复逐步消失。
“河谷星的危机,再次印证了一个核心真理——生态平衡是寿命的基石。”叶云天在研究日志中写下总结,“15个平行宇宙的救援数据显示:无论是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突变,还是过度开发,本质上都是破坏了生态平衡;而生态平衡的破坏,会通过污染、资源短缺、灾害加剧、节律紊乱等多种途径,直接损伤细胞、破坏基因、影响代谢,最终缩短寿命。”
他打开个人终端,看着里面存储的海量数据——蓝星的端粒损伤数据、岩穴星的维生素d合成基因样本、绿森星的突发感染记录、气云星的低重力基因数据、城廓星的睡眠监测曲线、蓝海星的共生基因序列、熔火星的抗氧化基因数据、高原星的缺氧代谢报告、洞穴星的氧气运输蛋白突变基因、草原星的蛋白质合成效率记录、矿岩星的dNA修复基因数据、极光星的生物节律监测结果……以及河谷星的水土与寿命关联数据,这些数据如同一块块拼图,终于拼凑出“生态-基因-寿命”的完整图谱。
“从慢性污染到突发灾害,从资源短缺到节律紊乱,所有影响寿命的因素,最终都能追溯到生态平衡的破坏。”叶云天对身边的林月斌说道,“稳定的生态能提供洁净的空气、水源、食物,调节自然节律,减少灾害威胁,这是生命长寿的基础;而生态失衡,会从根本上摧毁这些基础,让生命在各种胁迫下加速衰老、走向死亡。”
林月斌点头认同:“这15个宇宙的救援,不仅拯救了15个文明,更给我们带回了最宝贵的‘生态-寿命’关联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星寿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
救援任务接近尾声时,河谷星的青川河两岸已经绿意盎然,地脉藤形成的固土屏障守护着肥沃的耕地,清澈的河水滋养着庄稼,居民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河边嬉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河伯带领居民们在河谷旁种下了一片“感恩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生态为根,生命为本”。
河伯代表河谷星人,将一把用青川河玉石雕刻的锄头送给叶云天,锄头的柄上刻着河谷星的象形文字,意为“水土同源,生命共生”。“叶总指挥,感谢你们让青川河重现清澈,让我们重新有了肥沃的土地。这把锄头送给你,它代表着我们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态的守护。”
叶云天接过锄头,入手温润,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河谷情怀。“河伯族长,土地是生命的根基,生态是长寿的保障。希望河谷星人能永远守护这片河谷,守护生态平衡,让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长寿安康。”
离开河谷星时,“共生2号”缓缓升空,舷窗外的河谷星渐渐缩小,青川河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缠绕在黄色的土地上,两岸的绿色屏障如同守护生命的长城,滋养着河谷文明。叶云天打开个人终端,向联盟总部发送了救援任务完成的报告:“15个平行宇宙救援任务全部完成,已收集海量‘生态-寿命’关联数据,为‘星寿计划’奠定基础,请求返航。”
总部的回复很快传来:“欢迎英雄返航,星枢站已做好接应准备,生物研究院已组建专项团队,等待数据交接。”
叶云天看着舷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感慨。15个平行宇宙的救援征程,有艰辛,有感动,有发现,更有对生命与生态的深刻认知。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海量的数据等待分析,寿命的密码等待破解,而“星寿计划”的启动,将为所有宇宙的文明,带来延长寿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希望。
“共生2号”的引擎再次启动,朝着星枢站的方向疾驰而去。15个平行宇宙的救援任务圆满完成,而一场关于生命与寿命的跨宇宙研究,即将拉开序幕。生态平衡是寿命的基石,这一真理,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