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至正十九年冬,应天府帅府的暖阁里,炭火烧得噼啪作响。朱元璋解下染着征尘的外袍,看见马氏正就着灯烛缝补一件蜀锦夹袄——那是前日朱升送来的贺礼,袖口处被他骑马时勾破了线头。“今日去请刘伯温,又吃了闭门羹。”他往椅上一坐,靴底在青砖上碾出细碎的雪粒,“那老儿当年替元廷剿匪时挺利落,如今倒端起架子了。”

马氏指尖一顿,银针在烛火下闪过冷光:“我听朱先生说,你首先提的便是刘伯温?”她故意用了句江淮俚语,见丈夫挑眉,才笑着放下针线,“越是被先生放在名录首位的人,越不会轻易点头——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可是踏破了隆中草庐的门槛呢。你带着亲兵去叩门,人家隔着门缝见你甲胄在身,还以为是来下战书的,哪敢轻易应承?”

朱元璋摩挲着案几上的《郁离子》——那是刘伯温的着作,书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兰草。他忽然想起朱升说过,刘伯温最爱种兰,案头常年摆着“君子当如兰,处幽谷而不改其香”的条幅。“可我已放下身段,亲赴青田三次,”他忽然烦躁地翻了翻书页,“比当年郭子兴请我还多一次!”

马氏起身替他添了杯热茶,茶汤在细瓷碗里荡开涟漪:“你呀,只知道带兵打仗要‘攻心为上’,却不懂待士大夫要‘以情动之’。”她指尖点了点《郁离子》里《卖柑者言》的段落,“刘伯温写这篇时,骂尽了官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见他心里装的是‘清名’与‘苍生’——你若只带着官印和金银去,岂不是拿俗物辱了他?”

窗外忽然飘起细雪,竹枝被压得簌簌作响。朱元璋望着妻子鬓角新添的霜色,忽然想起当年在濠州,她揣着热饼藏在胸口,只为给他送一口热食,饼子把皮肤烫得通红。“那你说,该如何做?”他忽然握住她粗糙的手掌,触到掌心的茧子——那是多年操持军务、缝补将士衣甲留下的印记。

马氏低头一笑,指尖划过案头的《应天府民生图》:“明日我备些家乡的腌菜和新茶,以‘通家之好’的名义去青田。你呀,暂且放下‘大帅’的架子,只当是邻里串门——刘伯温见我一个妇道人家不带兵甲,或许肯说些真心话。”她忽然想起朱升曾提及,刘伯温的发妻亡于战乱,膝下幼子寄养在同乡家中,“对了,把咱们刚得的那幅《教子图》带上,听说他幼子爱读绘本。”

三日后,青田山庄的柴门终于在马氏的叩击下缓缓打开。刘伯温看见门前站着的中年妇人,身着粗布蓝衣,鬓角别着朵野菊,身后的仆从抬着竹筐,筐里露出腌菜坛子的青釉——那是地道的江淮风味,竟与他记忆中母亲做的一模一样。“妾身马氏,冒昧叨扰先生,”她屈膝一福,亲手捧出茶盏,“听闻先生爱喝松萝茶,特意让应天府的茶农炒了新茶,还请尝尝是否合胃口。”

堂中炭火摇曳,马氏看着刘伯温盯着茶盏发愣,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画轴:“这是小儿临摹的《耕织图》,先生幼子若喜欢,便留着玩吧。”画轴展开处,田间农夫挥锄、织女坐机的场景栩栩如生,角落还歪歪扭扭写着“天下太平”四个字——那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笔迹。刘伯温忽然想起自己夭折的幺儿,喉间一紧,竟说不出话来。

“先生可知,我家夫君为何三番五次来请?”马氏忽然望向窗外的梅林,“他常说,当年在徽州雪夜,朱升先生送他九字真言,让他懂得‘根基’二字。可这根基,不单是城墙和粮草,更是像先生这样,肯为百姓把心焐热的人。”她指尖轻轻叩了叩案几,“前日应天府闹蝗灾,夫君带着文臣们在田间捕蝗,鞋上沾满了泥巴——他呀,最恨别人叫他‘大帅’,总说自己不过是个想让百姓吃饱饭的农夫。”

雪光透过窗棂映在刘伯温脸上,他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朱元璋在应天府设立“惠民药局”,免费给百姓施药;废除了元廷的“匠籍”,让手艺人可以自由营生。这些事,比起当年元廷的苛政,简直有天壤之别。“夫人可知,刘某曾为元臣,手上沾过……”他忽然顿住,指尖捏紧了茶盏。

“先生说的,我家夫君早想过了。”马氏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那是朱元璋亲笔所书,字迹粗粝却工整,“他说,当年孙德崖带人劫营时,他也以为这辈子要毁在同室操戈上,可后来才明白,乱世中谁没走过弯路?重要的是,如今愿不愿为百姓把路走直。”信末,赫然画着个歪歪扭扭的“耕”字——那是朱元璋特意学的,寓意“以耕为基,以民为本”。

至正二十年春,青田山庄的柴门终于打开。刘伯温背着行囊走出时,看见门前的石阶上,新放了一尊陶制的耕牛——那是朱元璋让人送来的,牛背上刻着四个字:“与民同耕”。他忽然想起朱升在《时务策》里写的“得人心者得天下”,此刻望着远处应天府方向的云气,忽然懂得,这个屡屡叩门的人,叩的从来不是他刘伯温的房门,而是天下士子心中那扇“能否托付苍生”的门。

当刘伯温的马车驶入应天府,城门口的百姓正围着新贴的《劝农文》议论纷纷。他掀开轿帘,看见朱元璋穿着寻常百姓的短打,正蹲在地上帮老农扶正犁铧,身后跟着的亲卫,竟也都挽着裤脚,手里拿着粪箕——这幅景象,与他记忆中高高在上的“大帅”形象截然不同。

当刘伯温的马车驶入应天府时,城楼上的“朱”字大旗正猎猎作响。朱元璋站在帅府门口,看见这位谋士鬓角的霜雪,忽然想起多年前在徽州雪夜,朱升递来的那杯野山茶——原来这世间最难得的“人才”,从来不是靠权势逼来的,而是靠一桩桩“不扰民、重民生”的实事,慢慢焐热了人心。就像此刻刘伯温手中捧着的,不是官印,而是一卷《处州百姓生计录》,上面记着他沿途所见的“哪家粮仓需修缮”“哪条水渠需疏通”——这些细如尘埃的事,却让朱元璋明白,朱升当年坚持“拿下处州”的深意:当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愿意为你笔下的“安民”二字奔走,这天下,便已在掌心了。

夜风掠过秦淮河,送来两岸的灯火。朱元璋翻开新的人才名录,在“刘基”名下郑重地画了个勾,忽然听见后堂传来孩童的笑声——那是府里的小吏带着孩子,在背诵新颁的《农桑月令》。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忽然想起朱升说过的“高筑墙,广积粮”,此刻终于懂得,这墙是民心之墙,这粮是人才之粮,当墙内聚满了愿为苍生谋福的人,这乱世的夜,便再也暗不下去了。

在帅府的正堂之中,朱元璋正焦急地等待着,目光不时地扫向门外。当他看到刘伯温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时,竟顾不得旁人惊讶的目光,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先生可算来了!某昨日读《郁离子》,读到‘治天下如治田,必去其螟螣’,正想请教——如今这天下的‘螟螣’,该如何除?”朱元璋的神情中满是对刘伯温的敬重与期待,仿佛他手中握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乱世中的一线希望。

他忽然退后半步,对着刘伯温深深一揖,这一揖,带着满满的诚意与敬意:“当年刘邦得张良,如鱼得水;某得先生,如旱苗得雨。今日起,先生便是我之‘子房’,还请不吝赐教。”他的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只有对贤才的渴望与尊重。

刘伯温慌忙扶住他,双手微微颤抖,心中满是感动。他的手指触到朱元璋袖口的补丁,那补丁针脚细密,显然是马氏亲手缝制的,每一针都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子,温暖而明亮。刘伯温心中一动,朱元璋的一生,从起兵到后来成为一代帝王,始终保持着节俭的本色。这种质朴,与那些只知掠夺、挥霍无度的“匪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伯温从内心里将朱元璋与那些“匪寇”区别看待了。他相信,朱元璋绝非为了权势而起义,而是乱世中老百姓不得已而为之的领头人。他是为了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那些在乱世中苦苦挣扎的黎民,才挺身而出,扛起这面起义的大旗。刘伯温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相信,这位朱元璋,真的可以成为乱世中的一盏明灯,为百姓带来希望,为天下带来太平。

他忽然想起青田山庄里,马氏留下的那坛腌菜。那腌菜的坛子古朴而厚重,仿佛承载着一段无声的故事。坛底压着一张泛黄的字条,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先生若念苍生,便来应天府看一眼——这里的百姓,正在试着相信,这乱世里还有人肯为他们弯腰。”此刻,望着朱元璋眼中那满是恳切的神情,他忽然明白,所谓“明主”,从来不是靠权势堆砌而成的威严,而是靠一桩桩“蹲下来问疾苦”的小事,把人心一点一滴地焐热。

当夜,刘伯温在书房里铺开舆图,朱升的名录与马氏的字条并排摆在案头。烛火摇曳,映照出他沉思的面容。他提起狼毫,在朱元璋的“求贤”二字旁,郑重地写下“至情”二字。这两个字,比九字真言更柔软,却比刀枪更有力量。他想起马氏离开时那坚定的眼神,以及她轻声说的那句话:“先生放心,我家夫君答应过的‘功成身退’,便是死,也会守诺的。”

多年后,当刘伯温在南京写下《感怀》诗,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想起那个雪夜在青田山庄,马氏捧来的那盏松萝茶。茶香袅袅,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藏着比“帝王之术”更动人的东西:那是夫妻二人放下身段的“至情”,是把“人才”当作“故人”而非“工具”的诚意,更是让天下士子明白,在这乱世的风雪里,终有一处屋檐,肯为他们的“清名”与“抱负”,留一盏长明的灯。

而应天府的帅府里,朱元璋看着刘伯温呈上的《时务十八策》,忽然想起妻子说过的“越有本事的人,越需要‘慢慢来’”。他摩挲着策论上的朱批,望向窗外抽芽的柳枝——原来这“请贤”的功夫,从来不是“三顾”的排场,而是像春耕一样,翻松泥土、播下种子,耐心等一场春雨落下,等那些埋在岁月里的明珠,自己发出光来。

风穿过堂前的槐树,带来远处学宫的读书声。朱元璋忽然懂得,朱升的“识人之明”,马氏的“至情之道”,归根到底都是同一个道理:当你把“人才”放在“天下苍生”的秤盘上,而非“帝王功业”的筹码上,这天下,便已是“得道者多助”的局面了——就像此刻刘伯温笔下的“策”,从来不是为了“辅佐明主”,而是为了“不负苍生”,而这,正是朱元璋能让无数人才甘心追随的,最朴素却最有力的“帝王心术”。

刘伯温这《时务十八策》无疑成了朱元璋的至爱之物。据说,是他恐日后有人再以这些策略来对付自己的大明王朝,故而不欲留在世间,随他陪葬了。

洪武三十一年,南京孝陵的地宫石门缓缓闭合,金丝楠木棺椁上,朱元璋的手骨仍紧攥着一卷泛黄的绢帛——那是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六十年来,这卷被他秘藏于枕畔的策论,随他从应天府的帅府到奉天殿的龙椅,如今终于要带着乱世的机密长埋地下。烛火摇曳中,绢帛上的朱批墨迹依然清晰,其中“德”“民”“才”三字,被朱砂圈了又圈,洇出深浅不一的红痕。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璜台志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家父嬴政,我吃软饭造反怎么了?唐逗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江山,美人什么魑魅魍魉,统统给朕叉出去三国秘事第三部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大周第一婿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冰临谷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唐躺平王三藏还俗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大乾风云起苍穹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寒门状元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铜镜约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玉符传奇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史上最强县令浴血山河笔架叉将军北宋第一狠人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万浪孤舟,沧海一粟穿越之原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