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四十三分,林海阳站在县政府办公楼三楼走廊尽头的窗前。玻璃冷得发青,映出他半张脸——眉骨下方有道细疤,是早年调研时摔的,现在不疼,但压着太阳穴隐隐胀。他没喝咖啡,只用冷水洗了三次脸,毛巾拧干后搭在椅背上,水珠顺着布纹往下爬。
六点整,公安网安负责人准时敲门。林海阳没回头,把昨晚写有人名的纸条推过去,信封已经封好,火漆印未干。“先不动他。”声音低得像从胸腔里挤出来的,“盯死通讯,尤其是加密频段。”
那人点头离开。脚步声在走廊尽头消失前,林海阳忽然开口:“别让他察觉你在查他。”
门轻轻合上。
七点十五分,国际环保组织突袭审查的消息冲上热搜。三家被查企业正是昨日环保风波中的主角,其中两家刚拿到技改支持。外媒直播画面里,一名工作人员正举起检测仪对准排水口,镜头扫过厂区公告栏——上面贴着昨天下午发布的整改通知书,纸角已被风吹卷。
林海阳坐在会议室主位,手指划过平板屏幕,放大直播截图。排水口旁站着一个穿灰夹克的男人,侧脸熟悉。他不动声色地截了图,发给公安:“这个人,查清楚身份。”
外事办主任刚汇报完初步应对口径,宣传部长就接话:“舆情已经炸了,#余杭造假#话题阅读量破千万,转发路径和昨天那批账号高度重合。”
林海阳抬头,目光落在投影幕布上滚动的评论区。“不是巧合。”他说,“有人等我们自乱阵脚。”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透明、同步、反击。
“今天起,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省厅备案。”他转身面对众人,“同时向两家国际权威机构开放接口,原始数据包每小时更新一次。”
有人皱眉:“这等于把底牌亮出来。”
“那就让他们看清楚。”林海阳拿起签字笔,在对外声明稿末尾签下名字。笔尖一沉,墨水再次漏出,在“林海阳”三个字右侧晕开一小片黑斑。他没擦,直接把文件递给宣传部长,“现在发。”
九点零七分,第一批实时数据上传完成。环保局技术人员确认无误后,林海阳拨通金城大学实验室电话。接电话的是方子敬团队的助理,语气急促:“林县长,我们刚收到消息,国际环保组织提交的检测标准和我们国内执行的不一样!”
“我知道。”林海阳打断他,“把你们上周做的对比分析报告发给我,附件带上原始实验记录。”
十点整,县政府召开紧急发布会。林海阳坐在发言席,背后大屏同步滚动最新水质监测曲线。有记者提问是否担心国际声誉受损,他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再戴上时眼神沉得像铁。
“我们不怕查。”他说,“怕的是有人用错误的标准来审判正确的事。”
发布会结束二十分钟后,社交平台出现新动态。一位知名科技博主转发余杭发布的实时数据流链接,并附文:“如果这是造假,请告诉我怎么伪造每小时波动不超过0.3%的ph值曲线?”
舆论开始转向。
中午十二点,公安传来消息:灰夹克男子确为程国栋旧部,目前挂职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其手机信号昨夜曾短暂接入县环保局内部wiFi热点——正是那份泄露会议纪要的源头。
林海阳坐在办公室,桌上摊着三份材料:国际环保组织突袭清单、灰夹克男子通讯记录、以及一封匿名邮件打印件——内容正是那份《环保政策执行难点预判》文档。他拿起红笔,在文档页脚批注:“此为内部文件外泄证据,请省公安厅技术鉴定。”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沙响。
下午两点,林海阳出现在一家被查企业车间。他没穿防护服,只是戴上一次性鞋套,径直走向排水口。技术人员正调试新装的在线监测设备,屏幕显示cod数值稳定在42mg\/L。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排水管外壁,指尖沾到一点水渍。
“不是今天才装的吧?”他问。
技术员愣住:“上周五晚上连夜调试的。”
林海阳点点头,站起身时膝盖发出轻微咔声。他没揉,只是把鞋套脱下来扔进黄色垃圾桶,转身对跟拍记者说:“你可以拍清楚些,让全世界都看看,什么叫‘突击检查’也能达标。”
回程车上,小奕发来消息:“你今天签字那张纸,墨迹被外媒拍到了,有人说是‘余杭市长亲手签署真相’。”
林海阳回了个“嗯”,把手机扣在腿上。
傍晚六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窗外天色灰蓝,园区灯火渐次亮起。他从抽屉里取出那份签过字的声明稿复印件,平铺桌面。这墨迹边缘,如同昨夜展馆标签质感般刻入他的记忆。
他伸手摸向左肋旧伤,那里不再发烫,而是像被冷水浸过,有种钝钝的清醒。
手机震动。是公安网安负责人:“灰夹克刚联系了一个境外邮箱,内容加密,但我们截获了附件名:Final Report_Zh。”
林海阳盯着屏幕看了五秒,回复:“转发给我。”
他没动,只是把声明稿折好,放进公文包最外层夹袋。这个动作很轻,却像在释放一个信号。
此时,楼下传来车辆驶入的声音。车灯的光束扫过百叶窗,在墙上拉出一道斜线,正好落在他刚刚签字的位置。
林海阳站起身,走到窗边。光束移开前的最后一瞬,他看见自己映在玻璃上的影子——右手无意识蜷起,指尖抵住掌心,像握着一把看不见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