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把那份财务清单放进抽屉时,指尖沾上了纸张边缘的一点油墨。他没擦,任它留在指腹,像一道无声的印记。窗外天光已经大亮,昨夜纪委的信息还在手机里静静躺着,而此刻他要面对的,是另一场风暴——国际市场突变,几家出口型企业的订单一夜之间缩水四成。
他没坐专车,换上一件旧夹克,戴上帽子,独自去了行政服务中心。
大厅里人不少,大多是来办复工手续的小企业主。他站在角落观察,听见一个中年男人对着窗口抱怨:“政策说得好听,补贴申请要七份材料,盖五个章,等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窗口工作人员低头不语,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却没人抬头解释。
林海阳没出声,只记下那人的脸和企业名称。他在自助机前站了十分钟,亲自操作了一遍流程,发现系统提示“需上传税务部门预审意见”后便卡住,而预审窗口排队已超过三十人。
中午他回到办公室,没吃饭,直接叫来经信局和政务办负责人。桌上摊开的是上午拍下的几张照片:排队人群、空白表格、还有那位抱怨老板的登记信息。
“今天下午三点,经济形势分析会。”他说,“请金城大学的几位教授也来,特别是搞智能制造标准研究的。”
会上气氛压抑。有企业代表直言:“反腐我们支持,但现在国际客户都在观望,再不稳住订单,下半年可能就要裁员。”一位老资格的行业协会副会长接过话头,语气不轻不重:“改革不是不好,可步子太大容易扯着筋。前些年我们也试过升级,最后谁受益了?还不是那些会钻空子的人。”
林海阳没反驳,等他说完才开口:“您说得对,过去确实有问题。”他打开投影,调出公安初步调查结论,“这是恒远科技的资金链路图,涉及三家本地企业虚报产能套取补贴。相关人员已被控制。但这不是改革错了,而是执行出了偏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现在我要做的,是让政策真正落到干活的人手里。”
当天傍晚,《余杭市产业升级专项扶持计划》发布。设备更新补贴提前拨付50%,人才引进补贴简化至三个工作日到账,最关键的是新增“订单保障机制”——由政府牵头对接海外采购平台,对受影响企业实行定向推介。
第二天清晨,他再次出现在行政服务中心,这次带着政务办新拟的“绿色通道”方案。他亲自测试了从申请到初审的全流程,将原本需要五天的流程压缩到四十八小时。有个窗口人员认出了他,小声问:“林市长,真这么急?”
“不是我急,是他们急。”他指了指大厅里那些沉默等待的人。
第三天,成果展筹备启动。他驱车前往金城大学,在实验室门口遇见方子敬。两人没有寒暄,她直接带他去看团队最新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能替代进口设备完成精密部件质检,成本只有三分之一。
“可以参展。”她说,“但得注明是我们和本地企业联合开发的。”
“当然。”他点头,“政策里写了,鼓励共建联合实验室。”
布展那天,余杭下了场小雨。展馆外积水未干,投资机构的人却陆续到场。一款搭载该系统的工业机器人成了焦点,现场就有两家外资企业询问合作细节。一位德国采购商用生硬中文问:“这个技术,能通过欧盟认证吗?”
林海阳刚要回答,旁边一位教授抢在前面说:“当前的国际壁垒,归根结底是技术标准的争夺。如果我们参与制定标准,就不怕进不去市场。”
这句话被记者录了下来,很快上了本地新闻头条。
傍晚撤展时,林海阳独自留在空荡的展馆里。展台上那台智能检测系统的外壳还没拆,上面贴着标签:“余杭智造·高校联合研发”。他伸手摸了摸标签边缘,指尖传来细微的毛刺感——像是某种新生事物刚刚破土时的粗糙触感。
展馆灯光渐次熄灭,只剩角落一盏应急灯亮着。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地板上,恰好盖住了标签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