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省委大院的柏油路上,林海阳踩着晨露走进老干局大楼。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办公室,而是站在大厅中央,仔细打量着这栋略显陈旧的建筑。墙皮有些剥落,扶手上的金属光泽也被岁月磨去了不少。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那种老房子特有的木头与灰尘混合的味道。
今天是他正式调任老干局的第七天。
他没有再提那封举报信,也没有追问调查的进展。正如他在省委大楼外所想的那样,只要问心无愧,就不怕调查。而现在,他要做的,是让这栋楼里的人相信他,信任他。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几天走访老干部时听到的每一句话。有的是关于活动中心暖气不够、有的是希望食堂能多一些软食、还有的只是单纯地想有人陪他们说说话。
“林局长,早啊。”一名中年女职员从他身边经过,语气平淡,但比前几天多了点温度。
“早。”林海阳微笑回应,然后迈步走向电梯。
他的第一站,是住在城东的退休老干部张建国。张老曾是省交通厅的老领导,退休多年,独居在一套老式单位房里。林海阳敲门时,屋内传来一阵迟缓的脚步声,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您是……”
“张老,我是老干局新来的林海阳,上次您说想看看新局长长什么样,我就来拜访了。”
张老眯着眼打量了他一会儿,才慢慢把门打开。屋内光线昏暗,窗帘拉得严实,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药味。
林海阳进门后没有急着说话,而是先走到窗边,轻轻拉开窗帘。阳光洒进屋子,照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有他年轻时穿着军装的模样,也有他和老战友在工地上的合影。
“您这儿光线太暗了。”林海阳轻声说,“对眼睛不好。”
张老没有说话,只是坐在沙发上,看着他。
林海阳坐下来,掏出笔记本:“上次您说活动中心的音响坏了,我一直记着。我已经跟后勤打了报告,这两天就会安排维修。”
张老怔了怔,似乎没想到他会记得这些细节。
“还有,您上次提到,希望活动中心能增加一个康复理疗室,我查了下,省里有专项补助,可以申请。”
张老的眼神慢慢柔和下来。
“你这小子……不像是来走形式的。”
林海阳笑了笑:“我来这儿,是想为老同志们做点实事。”
两人聊了很久,从张老年轻时修铁路的经历,到如今对年轻人的看法。林海阳听得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临走时,张老破天荒地起身送他到门口,还递给他一包烟。
“我不抽烟。”林海阳婉拒,但接过了烟盒,轻轻拍了拍,“谢谢您,我收着。”
从张老家出来,已是中午。林海阳没有回单位吃饭,而是去了活动中心。他想亲自看看,昨天安排的维修进展如何。
活动中心门口,几个工人正在调试音响设备。林海阳走过去,跟他们打了声招呼,然后走进大厅。音响试音时,他站在大厅中央,听着回响,确认音质是否清晰。
“林局长,这是昨天您要的清单。”一名工作人员递来一份文件,“我们统计了老同志们的需求,包括健身器材、图书更新、还有部分老同志希望增加心理辅导服务。”
林海阳接过文件,翻了翻,点点头:“辛苦了。这些我都看过,下一步我们得争取资金支持。你先把这份材料整理好,下周我准备向财政厅提交申请。”
工作人员有些惊讶:“您真打算申请?我以为……”
“你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林海阳笑了笑,“我来这儿,不是为了应付谁的。”
工作人员低头笑了笑,没再说话。
下午,林海阳又去了几位独居老干部的家中。他带了些水果和药品,陪他们说说话。有位老同志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林海阳就坐在他旁边,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说。老人听不清,他就写在纸上,一笔一划,工整如当年写报告。
夜幕降临,林海阳回到办公室,打开台灯,开始整理今天的走访记录。他翻着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看,把老同志们的意见分类归档。窗外,城市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星星落在人间。
他忽然想起张老临走时说的话:“你们年轻人,能记得我们,我们就知足了。”
他轻轻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
第二天一早,林海阳召集老干局全体工作人员开会。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直接把昨晚整理好的文件放在桌上,一一讲解。
“这是我们老同志的需求清单,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他说,“他们的晚年,不该只是等待,而是该被尊重、被照顾。”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我知道,有些人觉得这些事不重要,甚至觉得我这个局长是来‘养老’的。”林海阳环视众人,“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不是看高楼大厦,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老人。”
有人低头,有人点头。
会议结束后,林海阳留下几位骨干,继续讨论资金申请和项目推进的细节。他们一边翻看材料,一边提出建议,气氛比前几天活跃了许多。
几天后,活动中心的音响设备更换完毕,新增的理疗室也进入筹备阶段。而林海阳,也开始定期探望几位身体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他带去的不只是慰问品,还有陪伴和倾听。
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位独居的老教师。老人年轻时是省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退休后生活清苦,却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那天,林海阳发现书架上有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书页已经卷边。
“这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书。”老教师轻抚书页,“现在眼睛花了,看不清字了。”
林海阳默默记下,第二天就送来一本大字版的唐诗选集。老人接过书,眼眶有些湿润。
“谢谢你,小林。”
林海阳摇摇头:“该谢谢您,是您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映出斑驳的光影。那一刻,林海阳仿佛看见了自己未来的模样——老了,但依旧被需要,依旧能发光。
他合上书,站起身,走向窗边。
窗外,城市依旧喧嚣,但他心里,却格外宁静。
他握紧手中的笔记本,目光坚定如初。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