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郭晓凯的表态,徐勇和李忠国二人非常高兴,便决定打道回府。
大老远来的,秦飞如何能让二位老师瘪着肚子离开,便请二位老师吃饭。
得知徐勇二人买的是明天早晨的返程票,而且两个人已经在富县县城的旅社定了房间,秦飞和郭晓凯商量晚上在县城请徐、李二位吃饭。
晚上。
县城国营向阳饭店。
一张餐桌上围坐着秦飞、郭晓凯、徐勇、李忠国四个人。
美味佳肴,尽显主人诚意。
秦飞不喝酒,另外三个人喝得也不多。
大家边吃边聊,十分融洽。
“徐老师,省农院第一批招了多少个学生?”秦飞问道。
“学校暂时开设四个系,每个系六十四名学生,第一批共招收256人。”徐勇回答道。
“四个系,八个专业。”李忠国补充道。
“都是哪几个专业呢?”秦飞继续问道。
李忠国回答:“四个系分别是:农学系,下设农业生态和种子科学两个专业;土壤管理系,下设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系,下设农业经济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畜牧水产养殖系,下设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两个专业。”
“晓凯,你学的是畜牧养殖专业吧。”秦飞扭头看向郭晓凯。
“是。”郭晓凯点点头。
他是受秦飞的影响,报了省农学院,没想到还真考上了。
秦飞端起茶杯:“徐老师、李老师,我以茶代酒敬二位一杯。然后有一事相求。”
徐勇和李忠国微微一愣,虽然不知道对方所为何事,但还是饮尽了杯中酒。
秦飞放下茶杯,说道:“我想改志愿,到省农学院学习可以不?”
啥玩意?
不只是徐、李二人,就连郭晓凯也懵了!
被清北大学录取了不去,却要到别的学校,而且还是个农学院!
秦飞根本没喝酒,怎么说酒话呢?
“秦飞同志,你,你不是开玩笑吧。”徐勇都有点语无伦次了。
郭晓凯则是用手摸了一下秦飞的脑门:“哥,你发烧了吧。”
“滚犊子,我发什么烧?”
秦飞笑着拿开郭晓凯的手,又对徐、李二人说道:“二位老师,我说的不是胡话,也没有开玩笑。”
“我从心里想学的就是农业。我之所以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清北,第二志愿填报的是省农学院,其实主要是想通过考试印证一下自己的学习水平。没想到超常发挥,还真被清北录取了。”
郭晓凯接话道:“二位老师,我秦哥说的确实是真的。当初报志愿时,他就希望我和他一样一起考上省农学院。”
秦飞对郭晓凯并没有隐瞒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在家乡建设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采摘以及生产养殖绿色食品的农业产业。
这绝对不像后世那些小打小闹的农家乐,而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所以,秦飞想系统学一下。
大学毕业后在到有关部门任职,到时制定相关政策。
“秦飞同志,改志愿可能有点麻烦,但我们首先对你表示欢迎。明天回到省城,我们首先到生招生办给你办理改志愿。请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徐勇二人简直是太激动了。
有两个同学得知他们学校的现状后,当时决定放弃。
要知道这可是高考停止了十年之久的首次恢复啊,绝大多数人的心态是有个大学上就行。
可就真有人放弃了。
足见“农学院”三个字多么地不招人待见。
“秦飞同志,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改志愿的原因吗?”徐勇想知道个究竟。
秦飞笑道:“其实也没啥,初衷就是因为爱自己的家乡。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这片热土深深地眷恋,更希望她繁荣发展越来越美。”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光喊口号不行,必须付诸行动。而付诸行动的前提必须要提升自己。”
秦飞停顿了一下非常认真地说道:“就以水稻为例,我听说南方研究出新稻种,亩产提高到近千斤。我也跟大队提出过引进新稻种以达到增产目的的想法。可南方是多季稻,新稻种不适合北方。我们空有想法,却实现不了。所以,我想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听了这番话,徐勇扶了扶眼镜,声音有些激动地说道:“秦飞同志,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多少人想借此机会,跳出农门,而你竟然放弃了上清北的机会,选择了我们名不见经传的农业院校。”
李忠国也感慨道:“秦飞同志,要知道清北毕业和我们学校毕业的去向可大不一样啊。前者可能留在京城,进入政府的重要部门,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前途无量;而后者的毕业去向与前者比起来,那绝对是天壤之别啊。”
秦飞摆摆手:“我志不在仕途,只想用所学的农业知识为家兴尽些绵薄之力。再说,我跟晓凯约好了一起考农学院,结果我却半道变卦,这种为人不齿的事情,我秦飞可做不来。”
“哥。你可不要因为我……”
秦飞直接打断郭晓凯:“兄弟,我可不是为了你。记得我对未来的规划吗?为了让这个规划完美实施,你就给我学好畜牧养殖专业,而我学好种子专业,毕业后,咱们一起为家乡做贡献。”
郭晓凯郑重其事点点头:“哥,我绝对不会忘!”
“秦飞同志,你的精神感到了我。\"徐勇举起酒杯,“来我敬你!”
“我赞助!”李忠国也端起酒杯。
“还有我!”郭晓凯同样端起了酒杯。
秦飞举起茶杯:“咱们共同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为美好的未来,干杯!”另外三人异口同声。
放下酒杯,徐勇道:“秦飞同志,哪怕是头拱地,我和李老师也要把你的志愿改到我们学校!”
“对!秦飞同志,你就等我们的好消息吧。”李忠国也说道。
“谢谢二位老师!”
------------
徐勇和李忠国离开的第二天,公社高政审的人就来到了南沟大队。
结果,十三名考上大学的同志政审均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