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还不到凌晨5点,还没到天亮的时候,东华门下马碑外,却已经停了一排的龙旗荣耀轿车,虽然天气寒冷,但司机们依然很规矩地站在轿车外面,随时听候主人的吩咐。
轿车里坐着的都是四品以上,准备参加乾清宫叫大起的朝臣们。
性格稍显孤僻的,或者想独自思考问题的,就坐在自己的轿车里,吹着暖烘烘的空调,慢慢等待。
喜欢说话的,就串到关系要好的朋友车里,小聊几句。
“你说陛下再次亲政,会不会再次发生变故?”朝臣A问。
“说不准啊!太后老佛爷的心思,是你我能揣度的吗?”朝臣b遥头说道。
“那陛下呢?突然乾清宫叫大起,会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决定要说呢?”朝臣A又问。
“这个也不好讲啊!陛下难得重新亲政,肯定需要时刻揣摩太后的心思,应该以稳健为主吧!”朝臣b谨慎地说道。
朝臣A没有再问,朝臣b也没有再说话,两人就这么坐在车里,各思各事。
慈禧太后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还政给陛下?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包括袁世凯本人。袁世凯此时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轿车里,他在思考陛下亲政后,朝廷会有什么变化,北洋一系应该如何应对。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具体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也不光是袁世凯心情忐忑,其他朝臣们也都或多或少心事重重,就连光绪皇帝自己也内心矛盾。
此时光绪皇帝已经坐在了御书房里,面前摆着笔墨纸砚,他却完全没有动笔的意思。他想起了自己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那是自己第一次亲政。十八岁,自己脑子里只有书本上的那点东西,其实什么都不懂。后来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蛊惑,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实行变法,不足百日,变法失败,自己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那时候自己好傻啊!真的好傻!”光绪无声地笑了,却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再后来,发生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件,自己跟着慈禧逃往陕西,回来后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没有继续囚禁自己,只是加强的监视,还换上了年荣做自己的近身太监,贴身监视。光绪一直觉得很奇怪,觉得这很有可能是慈禧的什么阴谋,所以他一直很小心,非常小心,从不作为,坚决不作为,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不仅光绪自己奇怪,最初戈辉也十分奇怪,慈禧为什么没有继续囚禁光绪,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戈辉认为,很有可能是自己横空出世,产生的蝴蝶效应。
昨天,在长春宫光绪和慈禧太后聊了很久,直到听完《新闻联播》才离开。光绪了解到,慈禧确实是真心的,确实想把权力归还给光绪。她让光绪不要多想,以后不论光绪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哪怕是把康有为和梁启超叫回来重新变法,她都不会干涉。
慈禧最后告诉光绪:“过几天,我就去朝阳,我要亲眼看着,戈辉能把朝阳变成什么样子。”
这可把光绪吓到了,太后要去朝阳,听那意思,还要留在朝阳,这也太……光绪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大清入关到现在,还从未有过先例。
“就这么定了,固守着老祖宗那一套,事实已经证明是守错啦!”慈禧很严肃地告诉光绪:“时代变了,你不主动改变,就会被别人改变。”慈禧无奈地叹气道:“我老了,变也没用了,也很难改变,只能看着你们改变,能变成什么样,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说完,朝光绪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此时再次回想起昨晚那些话,光绪又陷入了新的沉思之中。如今自己再次亲政了,又能做些什么呢?自己能给这个朝廷带来什么改变呢?在朝阳的时候,醇亲王载沣私下里告诉他的一句话:“欲强皇室,必掌兵权。”这是载沣出访德国的时候,德皇威廉二世的亲弟弟,威廉享利亲王告诉载沣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光绪昨晚想了一夜,到底要不要那么做?一旦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朝局会不会乱?光绪很矛盾。
“陛下,时辰到了,该上朝了,文武百官都在乾清宫外候着了。”声音略显尖利,此时说话的已经不再是年荣了。说话的太监名叫元福(历史上并无此人),是光绪在回乾清宫的路上,遇到的打扫处的太监。当时正在被打扫处的管事批评,光绪看着小太监很顺眼,于是就叫到身边,让他做了近身太监。
年荣昨天就被慈禧太后留下了,慈禧让光绪自己再选一个总管太监,光绪明白慈禧太后的用意。于是在回乾清宫的路上,随便找了一个小太监,留在身边听招唤。
听到小元福的提醒,光绪收回思绪,轻叹一声:“走吧!”
在光绪一脚踏进乾清宫正殿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慈禧太后说的话:“你不主动改变,就会被别人改变。”内心中的矛盾一扫而空,眼前一片明朗。
光绪座在正大光明匾下的御座上,内心澄明,眸光深邃,脑子里反复回想着“你不主动改变,就会被别人改变。欲强皇室,必掌兵权”。
光绪的脸上,渐渐地绽放出自信的笑容,不管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现在还是皇帝,我说的话,不管政令能达多远,起码在这个朝廷上,还是算数的。
“陛下……”元福不是总管太监,他没资格喊“升朝”,所以他不得不提醒皇帝陛下。
“叫升朝”光绪可没有那么多想法。
“升——朝——”皇帝发话,元福没再犹豫,直接开喊。
随着元福的一声喊,两名太监同时拉开乾清宫正门,有资格进殿的朝臣们,开始按照品阶次序快步走进乾清宫正殿站好。
“拜”随着元福的口令,文武百官同时跪拜,标准的公式化礼仪,大家做得毫无瑕疵。
“众卿平身”光绪的声音中气实足,朝臣们都能听得出皇帝志得意满的心情。能够再次亲政,换了谁都会非常高兴吧!
“谢陛下!”朝臣们齐声回应,然后起身站好。
光绪居高临下俯视着群臣,却并不说话,就这么俯视着,耐心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情。
众朝臣也不主动奏事,就站在那里等着皇上开口,有些朝臣低着头,用心观察金砖的缝隙,会不会有什么东西爬出来。
良久之后,光绪开口说话了:“众卿可有事奏报?”
袁世凯犹豫了一下,走出班列,躬身说道:“臣,袁世凯有事奏报。”
“讲”光绪很干脆,一副自信满满地样子。
“目前,北洋六镇总兵力共计7.5万人,每一镇辖1.25万人,每镇辖两协,每协辖两标,每标辖三营,这样一个镇直接指挥12个营,相比以前的编制要进步许多,但是和东北禁卫军1.5万人的标准师相比,还略显不足。额……”说到这里,袁世凯觉得很有必要解释一下:“臣,指的是人数上略显不足,武器配置,不敢与东北禁卫军相提并论。”
光绪并不插言,他在等着袁世凯的下文。他没想到,袁世凯的奏报是关于北洋军的,这正合他意,所以他很有耐心地听着。
“这两天,东北禁卫军在奉天,与日军激烈交火,昨天还消灭了日军的骑兵第一旅团,击毙中将旅团长。”语声微顿,袁世凯继续说道:“臣在想,如果是我北洋军与日军对战,能否保持不败?”顿了顿,袁世凯自己直接给出答案:“不能,我们甚至连一天都无法坚持。”
光绪虽然没有去看过北洋常备军,但他相信,北洋常备军绝不是日军的对手。
“所以,臣,想扩军,再增加两镇,总兵力增加到10万人。”袁世凯直接说出了结论。
“准了”袁世凯的话音刚落,光绪直接同意了。
袁世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谢主隆恩就更没想起来,他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袁中堂,您该谢恩了。”太监元福提醒袁世凯。
袁世凯瞬间反应过来,如梦初醒,慌忙躬身,谢主隆恩。
光绪饶有兴趣地看了袁世凯一会儿,他想起了当年袁世凯背叛他,在兵变的前夜,向慈禧太后告密的事情。中南海瀛台的幽禁时光,是他此生都无法忘记的。光绪的目光,看得袁世凯浑身发毛,陛下为什么这样看着我,是我哪里做的不对吗?。
“从光绪二十一年,你在小站练兵,到现在有十年了吧!”光绪终于开口说话了。
“回陛下,有十年了。”袁世凯小心地回答。
“北洋常备军能有今天的规模,袁卿劳苦功高啊!”光绪夸奖道。
“都是太后和陛下的恩典,臣,只是听命行事,不敢居功。”袁世凯连忙说道。
“袁卿不必过谦,这个功劳,袁卿当得。”光绪肯定地说道:“有功则赏,朝廷法度本该如此。”
“谢主隆恩,臣,愿为大清江山社稷,鞠躬尽瘁,以报太后和陛下厚爱之恩。”袁世凯恳切地说道。
光绪轻轻点头,很满意袁世凯的奏对。
“袁世凯”光绪突然严肃地说道。
“臣在”袁世凯立即回应。
“着,袁世凯升任内阁总理大臣,直接对朕负责,除军事以外,总理包括外交在内的一切事务。”
“臣……谢主隆恩。”袁世凯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磕头谢恩,但内心深处,却无比沉重,因为他失去了呕心沥血十年的北洋军权。
众臣皆惊,陛下真是太狠了,再次亲政第一日,就夺了袁世凯的军权。十年前袁世凯做了什么,大家都有所了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不,刚好十年,刚好不晚。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光绪继续点了四人的名字。
“臣在”四人同时回应,心中一片悲苦。
“着,王士珍……”
“着,徐世昌……”
“着,段祺瑞……”
“着,冯国璋……”
袁世凯、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五个人都升官了,都是位极人臣的大官,特别是袁世凯,直升总理大臣,也算走到了人臣巅峰了。但是,有一点,五个人都被剥离出了北洋系,没有他们五人,特别是没有袁世凯的北洋,还是北洋吗?
今后,北洋常备军,何去何从?光绪当然不需要他们再操心。
没有人知道光绪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光绪自己知道,他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昨夜一夜未睡,反复思考的就是这件事,“欲强皇室,必掌兵权”,这一步,他必须走。
“朕,决定,北京禁卫军和北洋常备军合并,重新整编,总兵力增加到10万人,更名为大清皇家近卫军,远近的‘近’,不是禁卫军的‘禁’,就像大内侍卫一样,是皇家近卫。”光绪说的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众朝臣凝神屏息,不敢再多发一言。眼前的光绪陛下,再也不是那个像木偶一样坐在台前,只会顺着慈禧太后附和,从不作为的皇帝了,这是众朝臣共同的认识。
“朕,决定,亲自担任大清皇家近卫军总司令。”光绪又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吓傻众朝臣。
完了,全完了。这是袁世凯、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五个人共同的心声。他们努力了这么些年,才有了今天的北洋,现在被皇帝陛下直接摘了桃子。
“众卿,还有事要奏吗?”光绪问道。
无人答话,无人敢开口,谁都不想做第二个袁世凯。
“退朝吧!”光绪示意小太监元福。
“退——朝——”元福大声喊道,他现在挺高兴,自己虽然不是总管太监,但却在做着总管太监的活儿。
光绪起身回御书房,众朝臣齐声“恭送陛下”,直到光绪的身影消失在乾清宫正殿的侧门,众朝臣才轻轻拭去额上的汗水,转身按次序退出乾清宫。没有人说话,都低头急行,都想快点离开紫禁城。
“传阿林山觐见。”光绪回到御书房直接下令。
不多时,新任大内侍卫总管阿林山快步来到光绪面前,单膝跪地,单手扶地,标准的武臣觐见礼节:“奴才,阿林山,叩见陛下。”
“平身吧!”等阿林山的觐见礼节做完,光绪才摆手说道。
“谢,陛下。”阿林山起身。
“朕决定恢复‘粘杆儿处’(皇帝的私人情报收集机构,始于雍正皇帝),你当大总管,人手由大内高手组成,也可以招一些民间人士。”光绪说的很干脆。
“奴才……遵旨。”阿林山还是应下了这个差事。
光绪亲自写了一个手谕,递给阿林山:“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好,有什么需要,直接找朕。”光绪提醒阿林山:“你只对朕负责。”
“奴才……全力以赴,为陛下肝脑涂地。”阿林山表忠心。
“去吧!”光绪直接送客。
阿林山再次磕头谢恩,转身离开了御书房。
“摆驾长春宫”光绪觉得必须要去一趟长春宫,他要和慈禧太后说说他的想法,其实他内心中还是有些不安,所以需要听听慈禧的看法,为了自己安心,也为了慈禧安心,慈禧安心了,他才能真的安心。
“唉——心真累啊!”光绪在心中无奈地叹息着:“当皇帝都要像我这么累吗?真有点怀念‘坚决不作为’的时候。”
袁世凯、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五个人的龙旗荣耀不约而同的都驶向了袁世凯在北京的宅院。
“中堂,怎么办?”刚一坐定,王士珍便急不可耐地问道。
“为人臣子,还能怎么办?陛下怎么说,就怎么办。”袁世凯也是无奈呀!
袁世凯突然瞟了一眼王士珍,问道:“怎么?你还敢有别的想法?”
袁世凯提醒王士珍:“记住了,图穷匕见要不得,我相信,你也不是那么想的。”
王士珍轻轻摇头:“中堂误会了,为人臣子的本分我是有的,我就是不甘心啊!这么些年的心血,就……”
哎——袁世凯无奈地叹息:“不甘心又能如何?我们十年练兵,不如戈辉三年,我们还有何颜面继续把持着兵权。”
袁世凯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给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四人听的。
袁世凯最后结束谈话:“就这样吧!散了吧!以后全力为陛下办事吧!”说完,抬手,示意他们可以走了:“我想静静。”
袁世凯暂时放弃了自己的野心,或者说暂时把野心藏在了心底,静待机会。
“静静是谁?”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四人对视了一眼,未敢多言,肯定是中堂大人的某个得宠的小妾。四人就这样在心中八卦着袁世凯的私事,离开了袁世凯的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