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在修行中并非追求死水无波的沉寂,而是培养一种在一切境遇中都能保持觉知、稳定与智慧的内心品质。
它是在动态的生活中练就的“动中禅”。核心在于“观心”与“转境”,观察内心的反应,而不被其奴役;转化对境界的看法,从而从烦恼中解脱。以下,我们将这个核心原则应用于七种常见的生活挑战中
在人世间,红尘中,怎么去修自己的静心呢?世间如同一片喧嚣的海洋,烦躁之事如海浪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修静心,不是要平息海浪,而是要成为一艘稳固的船,或成为深海,浪击三千,不动分毫。其核心法门在于“止观双运”。“止”是定力,是锚,让你不被卷走;“观”是智慧,是光,让你看清真相。首先,必须建立日常的“止”的修行,为心灵建立一个稳固的锚点。这不需要离群索居,而是于尘世中去练习。把自己置身事外,不让自己在局之中,就像你看天上的云,不评判、不跟随,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当下,人要活在当下,你不能随着云去飘忽不定,如果你随着云飘不定,那你就着相了。这个练习如同心灵的肌肉训练,能极大增强你在烦躁来袭时的“定力”。更进一步,可以将“一念代万念”的法门融入生活,选择一个简单的动作作为“静心咒”,如喝茶时全然感受茶香、温度与喉韵;走路时真切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风声在耳边的细语。开车时候注意力集中在前方,听音乐时自己乐在其中,或者是赏花时候,观察花的绽放与坚强,再或者扫地也能扫出精髓,只不过是你发现不了而已,你要做的就是去发现。
这能将你从纷飞的思绪和未来的焦虑中,强力拉回当下的真实,当下即是净土。其次,要修“观”的智慧,看破烦恼的虚妄本质。烦躁本质上源于对事件的抗拒和对结果的执着。修行要求我们深入地“观”。一是“观因缘”,当一个烦躁的事情发生时,暂停反应,深入观察它的成因。是他人言行不当?还是自己内心的期望、恐惧或未被满足的“我执”在作祟?
看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敌人”或“磨难”,只是各种条件具足后的自然显现。此观能极大地减轻个人的嗔恨感与无力感,因为你只是这个巨大因缘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非唯一中心。
二是“观无常”,在心中默念或深刻体认:“这也会过去。”无论是让你焦虑万分的项目,还是让你怒火中烧的堵车,都没有永恒性。狂喜会过去,剧痛也会过去,白话说,他们不会持久的,也不会一成不变。
承认并接受无常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放松,因为你知道,再大的风浪终有平息之时,你所处的困境只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非永恒的牢笼。
最后,要学会“转境”的功夫,将烦恼视为修行的“逆增上缘”。真正的静心,不是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练成的,恰恰是在最烦扰的尘事中打磨出来的。
因此,当烦躁事起,正是检验修行功夫的绝佳时机。要感恩这个境遇,它像一块磨刀石,来打磨你心性的利剑。每一次你成功地用“止”稳住身心,用“观”照破幻象,你的静心功夫就增长一分。
如此,世间一切烦躁,不再是侵害你的敌人,而是助你成就的道具,心如何还能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