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放!放!”郑芝龙站在船头,满脸涨得通红,他的喉咙因为长时间的高声呼喊已经变得沙哑,但他仍然不停地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地发出一道道命令。
福建水师的士兵们听到命令,毫不犹豫地将新型“火龙出水”火箭点燃,然后迅速发射出去。这些火箭如雨点般密集地射向荷兰舰队,在空中划过一道道耀眼的弧线。
与此同时,还有松江府出产的新式火炮也加入了战斗。这些火炮威力巨大,每一发炮弹都能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水花。
考乌站在荷兰舰队的旗舰“克登霍夫”号上,惊恐地看着这一幕。他万万没有想到,明军竟然拥有如此先进的武器。这些火箭不仅射程远超欧洲同类武器,而且其爆炸威力更是惊人,一旦命中目标,就会引发巨大的爆炸,将周围的一切都炸得粉碎。
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克登霍夫”号、“科克尔克”号、“安克文”号三艘战舰相继中弹沉没。荷兰舰队的阵脚顿时大乱,原本紧密的阵型瞬间被冲散。
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击,荷兰舰队的指挥官们惊慌失措,他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舰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
最终,荷兰舰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开始向东南方向溃逃。他们的船只在海面上狼狈不堪地逃窜,仿佛一群受惊的兔子。
崇祯十一年五月月二十二日正午,当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残部驶入澎湖列岛附近时,考乌·德·雷曼站在\"考文垂\"号舰桥上,用望远镜扫视着这片熟悉的航路。他绝不会想到,此刻他精心绘制的海图上,一个被标注为\"安全锚地\"的水域,即将成为荷兰舰队的集体坟场。
五省水师督抚张好古的作战室内,墙壁上挂满澎湖海域的精细海图。他用朱砂笔圈出的包围圈,其精度令现代军事学家惊叹。他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秘密研究台湾的收复事宜,将台湾海峡划分为七个战术区,每个区都配备不同功能的战船和火炮。
\"东南三十海里处有暗礁群,是天然的伏击区。\"张好古的另一水师统领李明忠指着海图解释道。这位深谙《武经总要》的老将,特意选择在潮汐转换的午时发起总攻——此时海水流向恰好能将荷兰舰队推向预设的炮火覆盖区。更精妙的是,他利用澎湖列岛的复杂地形,完全遮蔽了护国水师的行动痕迹,使荷兰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惊觉已深陷重围。
当郑琦率领的护国水师突然从暗礁后杀出时,荷兰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炮火密度。这些装备在\"镇海\"级战船上的新型\"松江炮\",是东西方科技融合的典范。火炮身管采用复合铸造技术,结合了新材料的使用,使得炮管寿命延长三倍的同时,还能承受更高的膛压。
\"注意瞄准敌舰吃水线!\"郑琦的指令通过旗语迅速传递。护国水师采用的延时引信技术,其精度远超同期欧洲水平。当开花弹在荷兰舰体内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会在密闭空间内反复折射,这种\"内爆效应\"让木质结构的荷兰战舰如同被巨锤从内部敲碎的蛋壳。历史记录显示,旗舰\"考文垂\"号中弹后仅两刻钟就断成两截沉没,正是这种战术运用的最佳证明。
郑琦指挥的\"四面围歼\"战术,堪称古代海战的巅峰之作。他将舰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攻击群,每个群又细分为主攻、佯攻和预备三个梯队。这种立体化攻击模式,完全压制了荷兰舰队传统的线列战术。
\"北群加速!压制敌旗舰!\"随着郑琦的旗语,北群战船突然改变队形,从原本的护卫阵型转为楔形突击阵。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法让荷兰炮手顾此失彼,因为护国水师的火炮射速是荷兰人的两倍——这得益于张好古改良的炮架稳定系统和标准化弹药。考乌在最后的航海日志中绝望地写道:\"他们的炮火如同暴雨,而我们每轮齐射都要间隔三分钟,这简直是屠杀。\"
护国水师的胜利并非偶然。张好古在几年前就开始秘密研发新式火炮,他在松江府设立的器械总局,网罗了来自福建、广东甚至日本的工匠。再加上师兄孙元化统领,这些\"松江炮\"的研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将佛郎机炮的炮膛结构与传统火铳的装填系统结合,大大提升了射速。
崇祯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晨光初现的澎湖海域上,\"考文垂\"号旗舰的舰桥在朝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考乌·德·雷曼最后一次整理他的金丝镶边军装,指尖轻抚着那本《孙子兵法》——这本他年轻时在莱顿大学图书馆随手翻阅的东方兵书,此刻竟成了命运最辛辣的注脚。
郑琦站在护国水师\"定海\"号旗舰的指挥台上,手中令旗的每一次挥动都经过精密计算。他麾下的炮手们早已完成最后一次装填检查,这种源自张好古督造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使得每门\"松江炮\"的射击间隔精确到7.2秒——恰好是荷兰人装填一轮炮弹所需时间的两倍。
\"最后一个基数,集中火力!\"郑琦的声音通过旗语传遍整个舰队。上百门火炮的硝烟突然遮蔽了晨光,这种被称为\"雷霆齐射\"的战术,是护国军水师在无数次模拟演练中打磨出的致命杀招。考乌绝望地发现,他那些引以为傲的欧洲火炮,在射程和精度上都落后于这些改良自佛朗机技术的东方巨炮。
当第一枚开花弹在\"考文垂\"号左舷炸开时,考乌突然想起《孙子兵法》中\"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箴言。这个曾被他视为异端邪说的东方智慧,此刻正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其真理性。护国水师的战术完美诠释了\"虚实之变\"——他们故意放荷兰舰队进入澎湖,利用潮汐和地形布下天罗地网。
更令考乌震惊的是明军对\"火攻\"的极致运用。
左舷中弹!\"了望兵的呼喊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淹没。第一枚\"霹雳炮\"开花弹精准命中\"考文垂\"号水线以下两米处,剧烈的冲击波如同无形巨锤,瞬间将三层甲板间的加固龙骨砸出蛛网般的裂痕。考乌亲眼看见舰体左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内凹陷,海水裹挟着断裂的橡木板如瀑布般涌进船舱。
第二轮齐射紧随而至,三枚延时引信炮弹在底舱同时爆燃。这种改良自佛朗机技术的开花弹,其内装的硫磺火药混合着铁砂,在密闭的舰体内形成恐怖的\"死亡漩涡\"。考乌的航海日志记载着:\"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浪将三层甲板间的隔舱全部掀翻,那些被冲击波震碎的松木碎片,如同锋利的匕首般刺穿了大炮手的胸膛。\"
当\"火龙出水\"火箭群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时,荷兰舰队的末日真正降临。这些装有粘性燃烧剂的火箭弹,其特殊配方的火药能在接触海水后持续燃烧三分钟。考乌在最后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我们的防火帆布在接触火箭尾焰的瞬间就化为灰烬,那些狂舞的火蛇顺着缆绳爬上桅杆,将悬挂在最高处的荷兰国旗烧成扭曲的黑炭。\"
\"泰伯德\"号的幸存者后来回忆:\"船体右舷被六枚火箭同时击中后,甲板上的一切都在燃烧。我看见一个炮手被烧焦的右手还紧紧抓着炮绳,他的军靴底已经融化在滚烫的甲板上。\"更可怕的是,火箭引燃了存放在前舱的鲸油,这种易燃液体在高温下形成蓝色火柱,将整艘战舰变成了漂浮的火炬。
\"考文垂\"号的沉没过程堪称17世纪海战的经典悲剧。当第三根主桅杆在炮火中轰然折断时,这艘排水量1200吨的战舰开始不可逆转地向右舷倾斜。考乌在舰桥即将没入水中的前一刻,记录下了这最后的景象:\"断裂的龙骨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声,那些被海水浸泡的橡木接缝处开始喷涌出混杂着葡萄酒和血水的泡沫。\"
最令荷兰水兵绝望的是明军采用的\"夹板战术\"。郑琦指挥舰队从两侧同时开火,这种战术使得\"考文垂\"号如同被夹在铁砧上的金属,承受着双倍的火力打击。当战舰沉没时,扭曲变形的舰桥像被巨人踩扁的玩具般沉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