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默默收好南匈奴的战书,心情复杂。
他本是来打探天子御驾亲征的虚实,甚至准备委婉劝谏一番。
结果亲眼见到天子拍板,亲征之事看来已是板上钉钉,无可转圜。
“对了,太尉匆匆而来,所为何事?”
刘辩的声音将杨彪从思绪中拉回。
杨彪短暂愣神,迅速回道:“臣听闻陛下欲御驾亲征,心中感佩万分,臣与弘农杨氏,愿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打算出资八千万钱,以供陛下军资。”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全力支持吧。
刘辩讶然的多看了他几眼,脸上露出笑容,赞许道:
“原来如此,太尉忠心体国,朕心甚慰,此番南下,洛阳朝堂还需太尉与尚书令多加看顾,朕方能安心在前线督战。”
“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
“嗯,若无他事,卿等便先退下吧。”
刘辩摆了摆手。
“臣等告退。”
杨彪与刘豹等人躬身退出章德殿。
一出殿门,杨彪在心里把王允骂了一千遍!
现在已经晚了。
前几日那么好的机会,王允说是去劝,结果中途堕落。
现在好了,事情已经成定局。
杨彪叹息摇头,看来自己得从族中挑些人出来,看看能不能随军护卫陛下的安全。
“太尉请留步。”刘豹满面红光的追了上来。
杨彪正心烦意乱,随口问道:“何事?”
刘豹搓着手,脸上闪烁着期待,“陛下已准我匈奴勇士编为御前骁骑,不知这御前骁骑的番号、军旗、印信一应事务……”
太尉管的就是这个,大汉各军的番号都是他发布的,军旗也由太尉府授予。
杨彪满脑子都是王允,哪有心思理会这些细务,他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知道了,先把你们的人带到校场去。”
这种事他随便招呼几个府臣就处理了。
不然最近朝廷在扩军,那么多新增的番号他全亲自操办,得累死不可。
说完,也不等对方再说什么,杨彪带着一肚子闷气,快步离开。
他得回去支取八千万钱。
……
荀彧写好了天子要御驾亲征的檄文,文书由洛阳向各地传发。
其中讲述了朝廷遇到的困难,号召天下百姓一起炒麦粉,用以供给前线将士,维护山河统一。
朝廷已经到了只能向前线供给炒麦的时候。
不供给生麦是因为可以免掉厨子,可想局势之艰难。
荀彧算过一笔账,五十万大军每日吃掉炒麦五万石,每月需要一百六十万石。
这需要一万个厨子日夜不停的炒,数千个石墨连续不断。
需要参与运送的民夫三十万人次。
不算盐、武器盔甲、战马、军饷之类的花费,哪怕是最简单的炒麦,每个月朝廷需要付出至少十亿钱。
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开支,平摊到百姓头上,包括妇孺老人孩童,每人需要拿出二十钱,才不至于让大军饿肚子。
此外,粮草并不是战争的全部。
荀彧再能理政,也还是头疼的很,他没有拒绝天子御驾亲征的理由。
因为那是最好的兴奋剂,只有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百姓自发参与筹措军粮,才能维持消耗。
他揉揉眉心,压下疲惫感,沉声对侍立的吏员吩咐道:
“去请河南尹过来一趟。”
不多时,张昭匆匆而至。
他眉宇间同样有着深深疲倦,为了筹措物资已是殚精竭虑。
当初发兵时,除了荀攸,他也被圣旨规定要解决粮草大事。
“尚书令。”
张昭随手一拱,左右看两眼,上前拿起桌上的茶壶仰头灌自己好几口。
完事嘶哈一声,抬袖擦嘴,问道:“找我作甚?”
荀彧抬手指了指对面的坐席,示意他先坐下,“粮草转运之事,我或有一法,可为你稍解燃眉之急。”
张昭眼中闪过诧异,很快消失不见,毫无形象落座,撇嘴道:
“得了吧……五十万大军,每日所需浩繁,我带人天天跑断腿,也难以解决,你又能有什么办法。”
“我的办法,比你的高明。”
荀彧打断他,将诏书副本推到张昭面前,“此诏书我已差人昭告天下。”
张昭疑惑拿过来,迅速浏览。
并不是他想的强征,而是以天子口吻,痛陈袁术悖逆,言明朝廷不得已兴兵讨逆,以卫统之决心。
文中详述了前线将士之艰辛,以及目前军粮供应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最后恳切呼吁天下百姓,若有存粮,可自行炒熟,研磨成易于保存携带的炒麦粉,由各地官府设点收取,统一运送,以助王师。
“这……”
张昭看完,脸上的诧异之色更浓,他抬起头,带着几分不确定问道:
“此法能有用吗?岂不是凭空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信?”
他还是觉得自己的法子管用,一边催多印钱,一边向士家伸手。
同时尽快将国坊变现,纸啊之类的,跳楼价出售。
逼急眼了商铺他都卖,反正朝廷有平准令在,将来让糜竺再赚回来。
钱到了手里,能解决一切烦恼。
“相信天子的号召力,也相信我大汉百姓的忠义之心。”
荀彧目光清澈,他站起身,严肃道:
“袁术倒行逆施,天下共愤,如今陛下欲亲征讨逆,是让天下人与陛下,与朝廷同此一心,共赴国难,我相信,百姓不会让我们失望。你即刻去办,在各处设置收粮点,组织民夫转运。”
张昭张大嘴巴,随后一撇:“到时候各地都在说风凉话,我看你怎么向天子交代。”
荀彧佯装生气。
张昭立马窜了起来,哼道:“知道了知道了。”
他不再耽搁,步履匆匆转身离开。
他走后,荀彧独自在尚书台又静坐了一段时间。
理论上的推演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他需要亲眼看看,粮食问题究竟能不能得到解决。
“备车。”荀彧对左右吩咐道。
车驾缓缓驶出宫城,进入洛阳繁华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