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早朝的大殿之上。罗彦高坐龙椅,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百官,声音洪亮地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要事禀报?”
这时,工部尚书向朗迈出一步,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新北集团军统帅张辽上奏,塞北城已经修建完毕,他询问接下来该如何安置那二十万鲜卑青壮?
至于虎参关,数月前便已竣工,张绣也早已回到洛阳,还参加了赵统的婚礼。”
罗彦听闻,微微有些惊讶,没想到工程竟如此迅速地完成了。但转念一想,毕竟有十几万青壮投入劳作,如此进度倒也在情理之中。他稍作思索,二十万鲜卑青壮,这得认真处理,不然,容易引发动乱,毕竟,如今的鲜卑对大新还是很敌视的,不仅强行收缴了他们所有的战马,还强行带走了他们的妻女,此刻,决定不能让他们回家,于是沉稳地回复道:“回复张辽,让他带领鲜卑青壮继续修建官道,从塞北城直至雁门关。同时,让他严密监视鲜卑各部落,塞北城也要重兵把守。”
向朗领命道:“遵旨。”便退回到队列之中。
随后,户部尚书田丰上前奏道:“陛下,今年各地秋收统计已上报。冀州的中山、巨鹿等郡遭遇干旱,百姓粮食近乎颗粒无收。不过,据当地官员汇报,百姓家中的余粮尚可支撑度过今年冬天,冀州干旱地区的官员今年的赋税可还是照常收取?”
罗彦听闻,神色凝重起来,立刻说道:“派遣官员到冀州干旱地区考察,务必了解具体情况。另外,若情况属实,今年冀州干旱地区百姓的赋税一律减免。”
田丰应道:“是,陛下。”随即继续询问道:“陛下,前往冀州考察之人,必须是有一定身份,这样才能让百姓知道,陛下对此事的看重,还请问陛下派何人前往比较合适?”
这时,二皇子罗裕从百官中走出,主动请缨道:“父皇,儿臣愿前往冀州考察具体情况。”
罗彦思索片刻,觉得罗裕此举颇为积极,且能借此机会锻炼他,便点头同意,并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裕儿,此去冀州责任重大,一定要如实了解情况,不可有丝毫懈怠。”
罗裕恭敬地回应:“儿臣明白,定不负父皇所托。”说罢,领命退回。
罗彦又看向田丰,询问道:“其他地方的粮食收成如何?”
田丰面露喜色,回禀道:“陛下,其他各地风调雨顺,粮食收成颇为丰厚,如今各地粮食已经入仓。”
罗彦满意地点点头,神色舒缓了许多,有了粮食,便不愁了。
这时,兵部尚书李严向前一步,抱拳说道:“陛下,如今咱们国库充裕,粮食丰收,来年正宜发动对曹魏之战。尽快击败魏国,收取中原各地,而后挟大胜之势,集中所有力量南下,剿灭荆汉与东吴,如此便可完成统一大业,陛下也能建立不世之功啊!”
李严此话一出,不少官员纷纷响应。刑部尚书张松、吏部尚书黄权等相继出列,齐声谏言:“陛下,尚书大人所言极是,还望陛下早做决断,若是拖延时日,曹魏必然坐大,那时,咱们应对更加困难。”
罗彦神色平静,缓缓说道:“眼下时机未到,朕心中自有打算,此事日后再议。”
众人听闻,虽心中略有不甘,但也只好作罢,不再谏言,退回原位。
罗彦扫视众人,再次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有要事禀告,如无要事便退朝吧!”
这时,礼部尚书蔡邕走出队列,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罗彦看向蔡邕,说道:“蔡尚书有何事?”
蔡邕神色庄重,说道:“陛下,太子一事关系国脉,宜早不宜迟,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早日确立太子之位。”
此言一出,又有不少官员附和,工部尚书向朗等纷纷说道:“蔡尚书所言甚是,陛下当早做定夺。”
罗彦闻言,眉头微微皱起,思索片刻后说道:“立太子一事,朕心中已有考量。但此事重大,容朕再仔细斟酌一番。各位爱卿放心,朕一旦定下章程,便会昭告天下。”
蔡邕说道:“话虽如此,陛下每次都是如此回应,不知陛下要考虑多久,咱们也好心中有数,毕竟此事关乎大新帝国的未来。”
罗彦心中虽然不快,但蔡邕不仅是礼部尚书,还是自己的老丈人,思考一番之后,还是给予答复道:“年底之前必然将此事提上日程。”
蔡邕闻言,心中虽然有所不甘,但也不好逼得太急,应道:“如此,臣等便静候陛下佳音。”
于是,罗彦宣布退朝。百官行礼后,陆续离开大殿。
众人离去之后,罗彦回到御书房,随即单独召见了郭嘉和贾诩。
不多时,二人匆匆赶来,进入御书房后,恭敬行礼:“陛下。”
罗彦看着二人,神情略显忧虑,问道:“朕的六个儿子罗捷、罗裕、罗逸、罗恪、罗凡和罗猛,依你们之见,立谁为太子最为合适?”
二人听闻,面露难色,齐声说道:“陛下,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便参与。”
罗彦神色严肃,说道:“太子乃是储君,关乎国家兴衰,怎能说是家事?”
在罗彦的强烈要求下,二人无奈。贾诩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陛下的六位皇子皆才华出众,各有所长,实在难以抉择。依臣之见,不如将此事交给他们自己决定。”
罗彦眉头紧皱,一脸不解,追问道:“具体该如何做?”
贾诩说道:“眼下统一大业尚未完成,陛下可将完成统一的重任,以某种方式分配给各位皇子。谁能在其中表现最为出色,完成得最好,便立谁为太子。如此,既考验了皇子们的能力,又能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
罗彦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目光凝视着前方,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不知过了多久,罗彦缓缓说道:“汝等先下去吧。”郭嘉和贾诩行礼后,悄然退下,而罗彦依旧坐在御书房内,继续思索着立储这一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